□苗利娟
《說文》曰:“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睂τ凇俺种小钡恼f法,歷來學者均持有異議。清代學者吳大澂認為“史”字像“手執(zhí)簡形”(《說文古籀補》)。江永認為“中”象薄書,“故掌文書者謂之史”(《周禮疑義舉要》)。王國維先生則認為“是中者,盛算之器也”[1]。此外,還有“筆形”[2]“田網(wǎng)”[3]“武器”[4]“旌旗”[5]等說法,亦有認為其造字本義宜闕待考[6]。
“史”字最初取象于何,至今尚無定論。商末銅器小子簋(《集成》[7]3904)銘中“卿”之,字形作,此形為“史”之原始形態(tài),形象為手執(zhí)插入某物的旌旗。“史”字中間的,與口無關。那么它究竟代表什么呢?它是否與旗桿上的某種飾物有關聯(lián)呢?
史,甲骨金文字形如下示。聑史爵(《集成》8172)之史,字形作,疑為“史”之繁寫形態(tài)。史亞觚(《集成》6976)之史,字形作,像二人共執(zhí)一物,亦當為“史”之繁寫形態(tài),將人形左右對稱書寫,以調整美化字形[9]。
卜辭中經(jīng)常有“立中”“立大史”的記載,主要是與軍事活動有關,“中”“史”二字均像旌旗插于中,只不過為了調整、美化字形,“中”字表示旌旗飄揚的二筆可上下對稱或左右書寫,作 、、等形。
考古發(fā)掘的祭祀遺址中有類似祭壇的遺存,如鄭州小雙橋祭祀遺址中的 “亳社”[10]?!吨芏Y·春官》記載:“兆五帝于四郊,四望、四類亦如之。兆山川、丘陵、墳衍,各因其方。”鄭玄注曰:“兆,為壇之營域?!绷恚秶Z·晉語》記載:“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牟守燎,故不與盟。”韋昭注曰:“望表,謂望祭山川,立木以為表,表其位也?!薄豆茏印ぞ肌芬⒃唬骸氨碇^以木為標,有所告示也。”祭祀時,不僅要積土為壇,還要立表,確定方位。卜辭中經(jīng)常有“立中”“立大史”的記載,主要是與軍事活動有關,“中”“史”二字均像旌旗,或與后世文獻的“表”相當。
小雙橋遺址中曾采集到兩件青銅裝飾構件,其形制大體相似,平面略呈“凹”字形,上下面和背面均向內折成一個小平沿,沿面中間有一道“U”形溝槽,兩個側面中間各有一向內折成凸沿的長方形孔,正面飾饕餮紋,兩側飾“龍虎斗象”圖案,單層花紋,屬于二里崗上層階段的遺物。同樣的構件在商代的其他遺址及殷墟宮殿遺址中尚未發(fā)現(xiàn)。有關其用途,學術界有多種看法,如作梁頭飾、門枕前端、壁柱底座裝飾等等[11]。有學者提出新的看法,認為這種青銅構件可能是“表”或“中”上的裝飾構件,其理由如下:
商代立木為表,在表的主柱上有垂直于它的方木,飾件從凹口處夾住方木的頭端,青銅構件上的內折使飾件不容易脫落,有紋飾的兩側面中間有內凸的長方形孔,用來承載橫穿垂直于方木的木構件。木表或木中主要用來懸掛犧牲或獻祭物,也可以說是樹于壇上的祭神架?!豆茏印ぞ肌吩疲骸蔼q揭表而令之止也?!币?“表謂以木為標,有所告示也?!绷⒈硎菫榱恕笆尽薄∩秸J為示字本意來自圖騰祭祀,是設桿祭天的象征,示所從二或一代表上帝,其所從的一豎,正像祭天桿,桿旁之八,蓋像所掛的彩帛。甲骨文大部分與祭祀有關的字多從示字,甲骨文中的“祭”字也為用手持肉、柴或雞等放在示上。示字甲骨文的形象與上面所說的表的形象很相似,立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獻祭于天神或地示。兩件青銅構件在其兩側面都有一對“龍虎斗像圖”,仔細觀察,象上有“明顯上卷著的鼻子”,其實是商代銅器用來表現(xiàn)動物嘴部常用的一種夸張手法。所謂的虎紋,發(fā)掘者也承認“這種形象的虎紋在商代青銅器花紋中出現(xiàn)也是第一次”。從它的大小看,把它當作狗的形象似乎更合適,其口中所咬之物可能是魑魅魍魎。龍、虎、狗出現(xiàn)于同一構件上,有特殊的意義?!瓚哂衅砬箫L調雨順、祛除疾病的用途,可以設想,小雙橋祭祀遺存的壇上樹立的裝飾有龍、虎、狗圖案的表,可能主要用于同樣目的的祭祀活動[12]。
“史”字形的中部的形,或許與之有關。
1999年河南安陽市文物工作隊在安陽同樂花園住宅小區(qū)發(fā)現(xiàn)一件特殊的青銅器,其形制是:前部呈錐形,后部為橢圓形,中空,兩邊有耳;一耳附近陽刻一“亞”字圖形,“亞”兩邊各陽刻一人形。器物總長約59cm,最粗口徑25cm,重約17千克。王宇信先生通過對比卜辭中有關“立中”的記載,認為此器當為建旗時供固定旗桿用的旗鐏。此器前部扁而銳,易入土。其口部不甚平整,當系入硬土時敲擊所致。左右雙耳各貫入木棍以加強支撐力[13]。
由考古出土實物來看,“立史”很可能指建旗,用以聚眾,“史”字最初取形當與旗幟有關。
史官在我國歷朝歷代的職官設置中都是比較常見的,《禮記·玉藻》云:“(天子)玄端而居,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庇凶笥沂分帧!吨芏Y·天官·冢宰》曰:“史掌官書以贊治?!闭f明史官主要是掌管記事之職。
周代的史官種類較多,有大史、內史、作冊內史、右史、御史、中史、省史、書史、佃史等,諸侯國亦設有史官。史的職司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達周王的命令;二是代王冊命、賞賜諸侯群臣;三是在冊命儀節(jié)中作儐右;四是參與露筮等宗教活動;五是代王到地方和諸侯國各地視察安撫;六是參加掠奪戰(zhàn)爭等[14]。
商代的“史”官,文獻典籍未有記載,甲骨卜辭亦多簡略,與金文難相參照。目前,見于甲骨卜辭的有 “大史”(《合》05506、《合》25937)、“小史”(《合》32834、《合》32835)、“東史”(《合》05635)、“北史”(《合》00914 正)、“西史”(《合》05637 正)、“右史”(《花東》[15]373)、“北御史”(《合》27897)、“三史”(《合》00822正)、“三大史”(《合》05506)等。 《花東》373 版卜辭卜問右史會不會死,雖然卜辭中尚未有“左史”的記錄,此版稱“右史”,相對應當時該會有“左史”。若此說無誤,那么我國的左右史官之名自商就已經(jīng)存在了,只是其具體職事還難以確知。至于“大史”“小史”“三史”“三大史”等是否職官名號尚有異議,與周代夨令方彝中“三史(事)”及小盂鼎的“三史(事)大夫”的職事內容是否一致,尚待研究[16]。
商代的諸史多參與祭祀 (《合》25937、25950)、從事軍事戰(zhàn)爭(《合》06834 正)等活動,與后世文獻所記之史官有所不同。
(1)《花東》373 癸卯卜,貞:吉,右史死?/不其吉,右史其死?
(2)《合》28195 乙未卜,暊貞:右史入駛,其,不死?
(3)《合》06834正 癸亥卜,貞:我史毋其缶?二告。/癸亥卜,貞:我史缶?二告。
(4)《合》09472 正 貞:我史工? /貞:我史亡其工?
(5)《合》00822正 己未卜,古貞:我三史史(使)人?/貞:我三史不其史(使)人?
(6)《合》05506 壬辰卜,賓貞:立三大史,六月?
(7)《合》25937 乙丑卜,出貞:大史弋,先,其匚于丁三十牛,七月?
(8)《合》25950 □□卜,出貞:大史其告于盟室,十月?
(9)《合》09560:丁巳卜,賓貞:令易食,乃令西史,三月?
(11)《合》27897 癸巳卜: 其乎北御史衛(wèi)?
(12)《合》05635 ……卜,亙貞:東史來?
卜辭中有稱“戉史”“沚史”等,似為方國之任史官者。如下揭:
(13)《合》04722 乎鳴比戉史?貞:勿乎鳴比戉史?
(14)《合》07702 貞:于沚史?
(15)《合》06042正 貞:我在沚史,不以?
辭(9)~(12)中的西史、北史、北御史、東史,當指商王在四方設立的史官(“南史”尚未發(fā)現(xiàn)),與地方史官不同。辭(13),為戉史之私名。該版貞問是否呼令鳴跟從戉史做某事。 辭(14)~(15)“沚史”前有介詞“于”“在”,“沚史”當為一地點名詞,或表示沚史所轄之地。辭(15)是關于“我”在沚史之地會不會有災禍發(fā)生的貞問。
商代金文中的“史”,多為單鑄或與日名合鑄于一器之上,為族氏名號,比較集中出土于山東滕州前掌大村,為史族的家族墓地,可能與商周時期的薛國有關[17]。此外,還有幾例較為特殊的“史”銘組合,茲列于下:
史亞觚(《集成》6976):史()亞。
史冊戈(《集成》10875):史,冊。(分鑄于戈內兩面)
史史爵(《集成》8193):史史。
史秦鬲(《集成》468):史秦。
史壺(《集成》9490):史。
器銘中的“亞”“冊”“史”均可為職官名號、族氏名,而“史亞”“史冊”“史史”的組合形式,因無相關銘辭,僅憑二字,難以區(qū)別其中真意。而史秦、史,則有可能為“職官名(史)+族名/私名”的組合形式,為個人作器,當然也不能排除聯(lián)姻的可能。[18]
綜合來看,“史”在商代金文中主要還是用作族氏名號,個別“史某”之“史”有可能是職官。卜辭中常見的諸史在商代金文中并沒有大量體現(xiàn),其所參與的活動以戰(zhàn)事居多,略有武官的性質,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史官。
[1]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釋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29.
[2]馬敘倫.馬敘倫學術論文集:中國文字之原流與研究方法之新傾向[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12.
[3]a.陳夢家.史字新釋[M]//考古學社社刊[出版者不詳](5):7-12.b.王貴民.《說史》[M[//胡厚宣等著.甲骨探史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2:324.
[4]a.徐中舒.怎樣研究中國古代文字[M]//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3-4.b.胡厚宣.殷代的史為武官說[C]//殷都學刊增刊——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安陽:殷都學刊編輯部,1985:183;c.方述鑫.甲骨文口形偏旁釋例[C]//四川大學古文字研究室.古文字研究論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300.
[5]黎虎.殷代外交制度初探[J].歷史研究,1988(5):39.
[6]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釋古文字中附劃因聲指事字的一例[M].北京:中華書局,1979:447.
[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文中簡稱《集成》)
[8]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輯.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1982.(文中簡稱《合》)
[9]苗利娟.試論商代金文的裝飾圖案特征[J].鄭州:華夏考古,2012(1).
[10]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小雙橋遺址的調查與試掘[M]//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考古新發(fā)現(xiàn)與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242-271.
[11]宋國定.商代前期青銅建筑飾件及相關問題[M]//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鄭州商城考古新發(fā)現(xiàn)與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2]黃可佳.試論鄭州小雙橋商代祭祀遺存的有關問題[J].中原文物,2005(5):47.
[13]王宇信.殷墟出土不知名器用途考[C]//宋鎮(zhèn)豪,肖先進.殷商文明暨紀念三星堆遺址發(fā)現(xiàn)七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85-186.
[14]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1986:28.
[1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文中簡稱《花東》)
[16]董蓮池先生認為卜辭中的“大史”“小史”,是指大事、小事,而非大小史官;“立大史”是指成就某種大事的卜問,決非設立某種職官。董蓮池.甲骨刻辭“大史”“小史”說辨[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6):11-12.
[1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滕州前掌大墓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該報告主要介紹了1998年以前清理的各類遺存,2001年發(fā)掘的23座墓葬則另行整理發(fā)表)
[18]苗利娟.關于商代金文中族名的界定與思考[J].考古與文物,2012(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