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杰祥
洼劉遺址位于鄭州市西郊石佛鎮(zhèn)洼劉村北的崗地之上,遺址東西寬約400米,南北長約600米,總面積20余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遺存有房基、灰坑、墓葬等,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大型遺址[l],該遺址的西北部居住區(qū)已被后世破壞殆盡,唯東南部西周墓地尚存,考古工作者在這里清理出西周墓葬70余座,其中ZGW99M1已公布于世。該墓“呈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方向6°”;“墓坑寬2.2米,長約3.5米”。“墓坑內(nèi)置一棺一槨,槨高0.9米,寬1.2米,長約2.5米……青銅禮器主要擺放于槨上北端土臺上,有鼎3件,扁體卣2件,簋、甗、罍、觚、盉、尊、圓體卣各1件……另外,還有戈3件、車馬器一批,以及蚌飾、貝幣、銅刀、玉管等?!逼渲星嚆~禮器上多鑄有1到7字不等的銘文,銘文內(nèi)容以“作父丁寶尊彝”為最多,當為墓主家族所做的祭器。從該墓“出土的青銅禮器帶有明顯的商代遺風,又有明顯的西周早期風格和特征”來看,該墓是一座西周早期的貴族墓葬?!皯?yīng)為西周早期武王滅商后至成王時期的遺存”[2]。
關(guān)于該墓的族屬問題,當前學者意見尚不一致:一說為殷遺民墓葬,理由是“”是“舌”孳乳字,意即墓主應(yīng)為商代舌族的后裔[3];再者墓主“父丁”,以天干為名“屬典型的殷人特征”[4],“為商人特有的日名稱謂”[5]。二說為周初管國貴族墓地[6]。三說為西周東虢貴族墓地[7]。以上三說皆有可商。首先是在西周初期,仍發(fā)現(xiàn)鑄有舌族銘文的青銅禮器[8],字形并未有改變,而且滎陽小胡村[9]與鄭州高莊[10]出土的商代晚期舌族銅器與洼劉村出土的周初“”氏銅器,時代緊相銜接,三地位置相近,舌族之“舌”字也不可能有所變化,因此“舌”與“”應(yīng)是兩個不同的字體、字義,筆者以往也認為“”是“舌”字繁體、字義相同[11],此解釋不準確,應(yīng)予糾正。再者,商人雖有“以日為名”的習俗,但并非商人所特有,《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呂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乙公卒,子癸公慈母立?!蓖蹊鞑摹丁词辣尽导[通論》云:“夏商之世,多以甲名為號,蓋起于夏之中葉,夏有孔甲,有履癸,商則始于上甲微……至周之初,宋有丁公,齊有丁公、乙公、癸公,猶存其號?!盵12]唐蘭先生也說:“周初,很多人還用商代人的習俗,祖或父死后,排定祭的日子,就以祭日的甲、乙作為死者的稱號,如:祖甲、父乙等?!庇秩缥髦艹赏鯐r期的《賓卣》銘文記有“用作文父癸宗寶尊彝”,《卿簋》銘文記有“用作父乙寶彝”等[13]。因此,不宜據(jù)洼劉遺址出土的“作父丁寶尊彝”銘文,從而定為殷遺民的墓葬。其次,關(guān)于管國貴族墓地之說,眾所周知,管地雖然多見文獻記載,但是西周管國在歷史上猶如曇花一現(xiàn),來去匆匆,管叔鮮后人也不見于先秦史書。唯有秦嘉謨《〈世本〉輯補·氏姓篇》記有“管氏,周文王子管叔之后”,但前人已指“秦本過于務(wù)博,以‘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執(zhí)’為宗旨……未免失之于泛。……注欠分曉,多與《世本》原文相汩(亂)”[14]。可知秦嘉謨輯補《世本》所記此說并不可信?!妒酚洝す懿淌兰摇吩疲骸肮苁艴r作亂,誅死,無后?!惫苁艴r因叛亂可能遭到“滅國絕嗣”的下場,這里也不會出現(xiàn)隨葬豐厚的管國貴族墓地。至于東虢貴族墓地所在,當即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滎陽官莊遺址,說詳下文,茲不贅述??傊P(guān)于洼劉遺址M1的族屬問題,以上三說均不可作為依據(jù)。下方試圖通過對該墓出土銅器銘文考釋,加以新的探討。
值得注意的是,該墓出土的十余件青銅禮器上有10件鑄有1到7字不等的銘文,其中將近一半銅器的銘文內(nèi)容皆鑄為“作父丁寶尊彝”,顯而易見,該墓應(yīng)是一座西周貴族“”父名“丁”者的墓葬,同時這里也應(yīng)是一處貴族名“”者的家族墓地?!啊弊植灰娮謺涊d。按:“”,從“阝”“舌”聲,“括”,從“扌”“舌”聲,“阝”與“扌”,形相近可以混用[15],如“”,金文寫作“”《子簋》(《金文編》943 頁),“扶”金文寫作“”(《扶卣》(《金文編》776 頁),“”之形符“阝”與“扶”之形符“扌”甚相近,故后世多相混用。如“陒”又寫作“”,《漢書·杜周傳贊》“業(yè)因是而抵陒”,顏師古注:“陒,毀也,陒音詭。 ”《康熙字典·手部》引《集韻》:音“詭,毀撤也”。 “陒”與“”二字音義相同,互為或體。又如“陷”,馬王堆帛書《陰陽脈死候》:“舌掐卵卷”,王輝先生引“影本讀‘掐’為‘陷’”。 又如“措”,戰(zhàn)國竹簡又寫作“”,《說文·手部》:“措,置也?!鄙喜┏駮蹲痈帷泛喴灰弧?有娀氏)游于央 (陽)臺之上,又(有)燕監(jiān)(銜)卵而()者(諸)亓(其)前”,王輝先生釋云:“影本讀()為錯,今通作措,放置也。 ”[16]與此相類,“”與“括”形近音同,“”應(yīng)為“括”字之異體,二字當可通用。如果此釋不誤,該墓出土銅器銘文中的貴族名“”應(yīng)即文獻記載的“括”,即“南宮括”,也稱作“南宮適”。南宮括是周初文王、武王時期的兩代重臣,《尚書·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渫跷ù怂娜?,尚迪有祿。 ”孔傳曰:“閎,閎氏;虢,國;叔,字,文王弟;夭,名。散、泰、南宮皆氏,宜生、顛、括皆名。凡五臣佐文王為胥附,奔走先后,御侮之任?!耐鯖],武王立,唯此四人庶幾輔相武王,蹈有天祿,虢叔先死,故曰四人?!笨追f達疏:“凡言人之名氏,皆上氏下名,故閎、散、泰、南宮皆氏,夭、宜生、顛、括皆名也?!薄妒酚洝ぶ鼙炯o》記載,武王克殷之后“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fā)巨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寶玉”?!赌印ど匈t下》:“武王有閎夭、泰顛、南宮括、散宜生而天下和,庶民富。”《國語·晉語四》:“(文王)度于閎夭而謀于南宮?!表f昭注:“南宮,南宮適。 ”《說文·辶部》:“適,讀若括?!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適,假借為括?!薄稘h書·古今人表》“南宮適”,顏師古注:“泰顛以下,文王之四友也?!绷河窭K該書《人表考》又云:“適,本作括。 ”《論語·微子》云:“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騧。”《逸周書·和窹解》“王乃厲冀于尹氏八氏”,孔晁注:“厲,獎勵,武王賢臣也。”朱右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尹氏八氏,或云即達、適、突、忽、夜、夏、隨、騧也。王以作為翼佐之任?!蓖瑫犊艘蠼狻罚骸澳嗣蠈m忽振鹿臺之財、巨橋之粟;乃命南宮百達、史佚遷九鼎三巫?!北R文韶校訂《逸周書》引謝墉云:“觀此文南宮忽、南宮百達,則《論語》八士皆南宮氏也。百當與伯同。”[17]明代廖用賢 《尚友錄》:“南宮,姬姓?!币阅蠈m括為代表的姬姓南宮氏家族,為文王出謀劃策,并輔佐武王推翻商王朝,建立西周王朝政權(quán),功勞卓著,故受到西周武王的厚重獎勵,M1出土豐厚的青銅禮器,與南宮氏家族的身份是完全相應(yīng)的?!渡袝ず榉丁吩疲骸拔渫跫葎僖?,邦諸侯,班宗彝,作分器?!笨讉髟唬骸百x宗廟彝器酒樽,賜諸侯?!薄抖Y記·明堂位》:“崇鼎、貫鼎……天子之器也?!编嵭ⅲ骸肮耪叻w其重器,以分同姓?!薄蹲髠鳌ふ压迥辍罚骸爸T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該墓出土銅器近半數(shù)為南宮括所做的祭祀父親的禮器,另有多半數(shù)鑄有其他銘文的銅器,應(yīng)是南宮氏家族因功受周王賞賜的“彝器”。
當然,南宮家族受周王更大的封賞還是封土賜邑,《尚書·洪范》孔穎達疏:“武王既已勝殷,制邦國,以封有功者為諸侯?!薄吨芏Y·春官·巾車》:“同姓以封。”鄭玄注:“謂王子母弟率以功德出封?!薄抖Y記·禮運》:“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孔穎達疏:“謂子孫若有功德封為諸侯。”《左傳·成公十一年》:“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蘇忿生以溫為司寇,與檀伯達封于河?!倍蓬A注:“蘇忿生,周武王司寇蘇公也,與檀伯達封于河內(nèi)?!标惙旰狻丁匆葜軙笛a注》:“按檀伯達既與司寇蘇公同時,則即此南宮伯達矣;蓋檀是封邑,故又曰檀伯達。”不過《左傳》這里所說的“河”,當指黃河沿岸,并非專指“河內(nèi)”,南宮百達受封的檀地封邑,未必位于河內(nèi),而應(yīng)在與河內(nèi)相對的黃河南岸一帶,因為這里不僅發(fā)現(xiàn)有眾多的西周文化遺址,而且有著文獻記載的檀地。《利簋》銘文云:
珷(武王)征商,隹(惟)甲子朝,歲鼎,克昏,夙又(有)商。
辛未,王才(在)闌師,易(賜)又(有)事(司)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
唐蘭先生釋此銘文云:“就是旜字,在《說文》里,是旃字的或體……當即檀伯達之檀?!庇衷?,作器者“利為檀公之后,因受賜銅而作簋,在西周銅器中是最早的。……他顯然是武王身邊的重要人物之一,因此他很可能就是檀伯達,也很可能就是遷九鼎的南宮伯達”?!疤词欠鈬?,而南宮為氏族名?!盵18]今按唐說可從,在與古河內(nèi)地區(qū)相對的黃河南岸,文獻記載有旃然水和檀山崗?!蹲髠鳌は骞四辍罚骸俺煼ム?,次于魚陵,右?guī)煶巧霞?,遂涉潁,次于旃然?!倍蓬A注:“旃然水出滎陽成皋縣,東入汴?!备呤科妗洞呵锏孛悸浴罚骸办谷凰此魉??!薄逗鬂h書·郡國志·河南尹》:“成皋有旃然水?!睗h、晉成皋縣,在今鄭州滎陽市境?!端?jīng)注·濟水》:“濟水又東,索水注之,水出京縣西南嵩渚山,與東關(guān)水合,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睏钍鼐词瑁骸办谷凰此魉??!笔纺詈O壬屧疲骸办谷凰褪撬骱?,發(fā)源于嵩渚山,經(jīng)滎陽縣入于濟水,這是見于《濟水注》記載的?!盵19]譚其驤先生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也把春秋時期的索水稱之為旃然水[20]?!端?jīng)注·濟水》:“索水又東北流,須水右入焉……(須水)又或謂之小索水?!贝怂畬儆谒魉Я饕布挫谷凰Я鳎史Q小索水,也可稱為旃然水?!稘h書·地理志·河南郡》滎陽縣下:“卞(汴)水、馮池,皆在西南?!薄多嵵莨沤竦孛~典·卞水》:“漢以為汴水上源稱卞水,亦稱旃然水,或稱鴻溝水,即今滎陽市境之索河與鄭州北境之須索河?!盵21]總之,古旃然水是滎陽地區(qū)縱貫南北的一條比較大的河流,以其所流地段不同,或隨著時代變遷,而有著不同的名稱。在古旃然水的旁側(cè),還有一座土崗稱作檀山崗?!端?jīng)注·濟水》,器難之水“又北徑京縣故城西,入于旃然之水,城北有壇山崗”。熊會貞疏《一統(tǒng)志》:“檀山崗在滎陽縣東十里……綿亙?nèi)嗬??!端?jīng)注》之壇山崗即此?!碧瓷綅彇|臨須水,右傍索河,當以地處古旃然水沿岸而得名。此崗周圍特別是東北一側(cè)分布著眾多的西周文化遺址,如在這里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有賈寨、朱寨、祥營、師新莊、洼劉、斜劉等遺址[22]。它們組成以洼劉遺址為主的西周文化遺址群。洼劉遺址M1是迄今所見鄭州地區(qū)隨葬青銅禮器最多的西周貴族墓葬,從而突出地顯示著南宮氏在這個地區(qū)的重要地位,雖然該遺址的居住區(qū)已被破壞,但“墓地一般不會距國(城)太遠”[23]。正如王恩田先生所說,根據(jù)歷來田野考古發(fā)掘所見,可知“先秦墓地距都城甚近,甚至就在城內(nèi)。例如殷王墓地就在與殷都安陽小屯僅一河之隔的西北崗;齊國西周和春秋時代的國君墓地位于大城內(nèi)東北角河崖頭一帶”,春秋鄭國高等貴族墓地位于都城以內(nèi),戰(zhàn)國韓國王陵則位于鄭韓故城都城郊區(qū),這些“例證不勝枚舉”[24]。因此,洼劉遺址也應(yīng)存在當時的居住區(qū),也就是說,洼劉遺址M1南宮括家族墓地的發(fā)現(xiàn),可證該遺址也應(yīng)是南宮氏受封的檀邑所在地。
“檀公”之檀作為“旃”字之或體,故古代“檀”地又稱作“旃”地,西周甲骨卜辭記載,西周武王曾在這里舉行接受殷人箕子的投降活動,卜辭云:
惟衣(殷)雞(箕)子來降,其執(zhí)吏,在旃,爾卜曰:南宮其乍。( H31:2 )
陳全方等先生釋云:“‘衣’讀殷商之殷?!u’疑假‘箕’,然則‘雞子’即商紂諸父,名胥余,文獻稱‘箕子’其人也?!鋱?zhí)遝氒吏,言且拘囚與其同來之官吏也?!埂孛?。‘爾’人名,主卜事者。‘南宮’,人名,有姓略名,或即南宮括其人。‘辝’,從‘臺’得聲,于此讀‘治’?!盵25]“乍”即后世“作”字,《爾雅·釋言》:“作,為也?!焙萝残凶?“為者,行也、成也、施也、治也、用也、使也。”此辭全文意謂:殷商箕子率部屬前來降順周王朝,武王在南宮氏族受封的旃地拘囚箕子隨行人員,并命爾進行占卜,卜卦認為應(yīng)使南宮(或即南宮括)安排受降事宜。此辭進一步表明南宮氏族不僅身為西周武王的重臣,而且該族受封的檀地即旃地也即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洼劉遺址一帶,也是西周初期在這個地區(qū)的重地,西周《中方鼎》云“惟王命南宮伐反荊方之年”[26],應(yīng)當就是從這里出發(fā)的。
洼劉遺址及其西側(cè)的賈莊、祥營,北側(cè)的大里,南側(cè)的瓦屋李[27]、陳莊[28]、泉舜流體控制有限公司[29]等地也發(fā)現(xiàn)有眾多的商代文化遺存,可知這里也是殷商時期人們聚居的地區(qū),此地可能就是商代稱作的“丹”地。按:旃,從“”“丹”聲,古人用字往往省去形符,單用聲符,如“伯”,卜辭、金文皆寫作“白”,“作”,卜辭、金文多寫作“乍”,等等。由此推知西周卜辭中的“旃”地,殷墟卜辭又稱作“丹”地。殷墟卜辭記有“丹伯”,其辭云:“乎從丹伯?勿乎從丹伯?”(《合集》716)“丹伯”當即居住于丹地的貴族首領(lǐng);殷墟卜辭還記有 “妣丹”(《合集》1623),說明丹族與商王室有著姻親關(guān)系;商王還曾多次到丹地視察,如卜辭云:“貞:無……在十月。 在丹。 ”(《合集》24385),“己卯卜:王在丹”(《合集》24386)等。 丹地所在,饒宗頤先生認為卜辭丹地即文獻記載的春秋鄭國的丹地,說“丹為地名,《鄭語》:‘鄢、蔽、補、丹’,地在虢、鄶之間”[30],此說可信。 《國語·鄭語》史伯答鄭桓公曰:鄭若東遷,可選“其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若克二邑,鄢、蔽、補、丹、依、鰇、歷、華,君之土也”。 韋昭注:“二邑,虢、鄶。言克虢、鄶,此八邑皆可得也。”《史記·鄭世家》:“桓公曰:善。于是卒言王,東徙其民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 ”此虢國所在,《左傳·隱公元年》:“(鄭莊)公曰:制,嚴邑也,虢叔死焉?!倍蓬A注:“虢叔,東虢君也?!絿駵铌柨h。”《漢書·地理志·河南郡》滎陽縣下顏師古注引應(yīng)劭曰:“故虢國,今虢亭是也?!薄逗鬂h書·郡國志·河南尹》滎陽縣下:“有虢亭,虢叔國?!眱蓾h滎陽縣即今鄭州市古滎鎮(zhèn)?!端?jīng)注·濟水》:“索水又東,徑虢亭南?!睏钍鼐矗骸巴ぴ跍铌柨h東北?!鼻宕鷾铌柨h即今鄭州滎陽市。近年考古工作者在位于滎陽市東北、古滎鎮(zhèn)西南的后王莊發(fā)掘唐代開元年間墓葬一座。該墓出土墓志記有該墓位置云“東接滎陽,西際虢邑”[31],這里所說的滎陽即指古滎鎮(zhèn),古虢邑當在此墓即后王莊的西側(cè)??脊殴ぷ髡咴诤笸跚f西約6公里的官莊村西部,發(fā)現(xiàn)一處兩周時期的大型遺址,現(xiàn)稱之為“官莊遺址”。該遺址由外壕以及壕內(nèi)的大城、小城組成,總面積約130萬平方米。城內(nèi)已清理出灰坑330余座、墓葬13座,個別墓葬(如M1、M2)出土有青銅器和玉器等,上述遺跡、遺物的時代屬于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時期[32]。根據(jù)該遺址主要文化內(nèi)涵的年代及其所在位置判斷,劉彥峰等先生認為“官莊遺址為東虢國城址的可能性極大”[33]。此說可從,以現(xiàn)有資料而論,官莊遺址應(yīng)當就是文獻記載的東虢國所在地。鄶?shù)厮谟袃烧f:一說在今新鄭市東北苑陵故城一帶[34],二說在今新密市東南古城寨一帶[35]。今按:第一說見于唐代《括地志》《元和志》,文獻記載較晚、較少,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fā)現(xiàn)有西周與東周時期遺跡,當為先秦文獻所記“制”地遺跡(《左傳·成公十六年》)。相比之下,第二說文獻記載較早、較多,且發(fā)現(xiàn)有眾多的古代遺跡,這里贊同此說?!对娊?jīng)·檜風譜》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云:“檜本又作鄶?!编嵭{:“檜者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后,妘姓之國也。其封域在古豫州外方之北、熒波之南,居溱、洧之間祝融之故墟?!笨追f達疏:“虢在滎陽,鄶在密縣?!薄蹲髠鳌べ夜辍罚骸拔姆蛉藬慷嵊卩敵侵?。”杜預注:“鄶城,故鄶國,在滎陽密縣東北?!蔽鲿x密縣即今鄭州新密市,當時縣治在今新密市大隗鎮(zhèn)?!妒酚洝む嵤兰摇诽凡疣嵒腹唬骸蔼汌弥畺|土、河、濟之南可居,地近虢、鄶?!薄都狻芬鞆V曰:“虢在成皋,鄶在密縣?!薄端?jīng)注·洧水》:“洧水又東南徑鄶城南……劉禎云:‘鄶在豫州外方之北,北鄰于虢,都滎之南,左濟右洛,居兩水之間,食溱、洧焉?!鞆V曰:‘鄶在密縣,妘姓矣,不得在外方之北也?!睏钍鼐词瑁骸啊独ǖ刂尽罚骸ㄠ敚?在新鄭東北二十二里’,《元和志》:‘(鄶) 在新鄭東北三十二里’,二《志》東北疑西北之誤,在今密縣東北五十里?!庇衷疲骸巴夥皆诿芸h西,鄶在密縣,則在外方之東,以為在北,誤。劉氏承用鄭說,未遑深考,故酈駁之。”按:酈說甚是,“外方”即今嵩山,密縣鄶城,當位于嵩山以東,言“在外方之北”是錯誤的。根據(jù)文獻記載,考古工作者在大隗鎮(zhèn)東北、今新密市東南的古城寨村發(fā)現(xiàn)一處大型遺址,現(xiàn)稱之為“古城寨遺址”,該遺址的主體是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城址呈矩形,方向349°,面積17萬余平方米。城外有壕溝圍繞,城內(nèi)發(fā)現(xiàn)有“宮殿基址、廊廡基址、奠基坑,及其他遺存構(gòu)成的龍山文化古城址”。城外有仰韶文化遺存,“城內(nèi)還有較厚的二里頭文化遺存與堆積,夏代,這里當為方國鄶?shù)亩汲?。商代,早期與晚期遺存都比較多,并對城墻做過修補,或繼續(xù)作為方國的城邑使用。西周時期,周王分封妘姓后裔鄶”[36],說明這里是一處歷史悠久的古代文化遺址。該遺址與文獻記載的祝融氏故墟基本相符,《史記·楚世家》:“(黃帝)之后陸終生子六人……四曰會人?!薄对娊?jīng)·檜風譜》孔穎達疏引《世本》云:“會人即鄶之祖也?!笔菣u族、鄶族古稱之為會族。殷墟卜辭記有“會”地,卜辭云:“戊申貞:王己步于會?”(《合集》27435)此地在商代仍是一處重地。鄶人祖先祝融氏以負責觀測和祭祀大火星宿、管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著稱于世《左傳·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薄稘h書·五行志》:“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正?!薄豆茏印の逍小酚衷疲骸白H诒婧跄戏?,故使為司徒?!眲⑾蛐#骸爸^主徒眾使務(wù)農(nóng)也?!庇凭玫臍v史造就出悠久的文化,古城寨遺址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從仰韶時代到商代各期文化遺存,應(yīng)是鄶氏族歷代祖先創(chuàng)造出來的,因而也應(yīng)是鄶國故地。當然,這里暫未發(fā)現(xiàn)西周文化遺存,有待考古工作進一步解決此類問題。總之,洼劉遺址西北距官莊遺址即虢國故地約15公里,南距古城寨遺址即鄶國故地約40公里,正位于文獻記載的虢、鄶之間,應(yīng)即商代及東周時期的“丹”地。該遺址地處古檀山崗附近與古旃然水流域。而且發(fā)現(xiàn)有南宮括家族墓地,因此也應(yīng)是西周南宮氏家族受封的旃地即檀地。
[1]a.張松林:鄭州市西北郊區(qū)考古調(diào)查簡報[J].中原文物,1986(4);b.張松林,等.鄭州市洼劉村西周早期墓葬(ZGW99M1)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1(7);c.劉彥鋒,等.鄭州地區(qū)西周遺址與封國[J].古都鄭州,2016(1).
[2][6]同[1]b.
[3]湯威.鄭州出土舌銘銅器考[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1(10).
[4]雷晉豪.金文中的“闌”地及其軍事地理新探[M]//歷史地理:第二十六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苗利娟.鄭州地區(qū)出土商周金文的整理與研究[J].嵩山文明研究通訊,2016(5).
[7]周書燦.關(guān)于鄭州市洼劉村西周早期墓葬(ZGW99M1)的兩點認識[J].考古與文物,2004(4).
[8]王文強.鶴壁市辛村出土四件西周青銅器[J].中原文物,1986(1).
[9]賈連敏,等.河南滎陽胡村發(fā)現(xiàn)晚商貴族墓地[N].中國文物報,2007-1-5(5).
[10]劉青彬,等.河南鄭州高莊遺址發(fā)現(xiàn)晚商遺存[N].中國文物報,2017-1-27(8).
[11]鄭杰祥.鄭州商城與早商文明[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283.
[12]商務(wù)印書館.世本八種,王梓材撰本[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7.
[13]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微[M].北京:中華書局,1986:87,64,68.
[14]商務(wù)印書館.世本八種:出版說明[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57年.
[15]古字“形近而混用”之說,見于a.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15;b.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180.
[16]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8:798,294.
[17]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M].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8][26]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微[M].北京:中華書局,1986:283.
[19]史念海.濟水與鴻溝[J].陜西師大學報,1982(1)-(3).
[20]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
[21]徐海亮.鄭州古代地理環(huán)境與文化探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62.
[22][27]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河南省鄭州市索須枯河流域考古調(diào)查報告[M]//古代文明:第1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23]張松林,等.鄭州市洼劉村西周早期墓葬(ZGW99M1)發(fā)掘簡報[J].文物,2001(6).
[24]王恩田.鹿邑微子墓補正[J].中原文物,2006(6).
[25]陳全方,等.西周甲文注[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32-34.
[28]鄭州市博物館.鄭州市陳莊遺址發(fā)掘簡報[J].中原文物,1986(4).
[29]同注[1]c.
[30]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2851.
[31]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滎陽后王莊唐墓發(fā)掘簡報[J].中原文物,2007(6).
[32]a.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等.河南滎陽市西周官莊城址[N].中國文物報,2013-03-15(5);b.劉彥峰,等:鄭州地區(qū)西周遺址與封國[J].古都鄭州:2016(1);c.鄭州大學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中心,等.河南滎陽官莊遺址M1、M2發(fā)掘簡報[J].文物,2017(6).
[33]同注[1]c.
[34]寇玉海,等.西周時期的鄶國故城在哪里[J].中原文物,2001(1).
[35][36]蔡全法.新密古城寨龍山文化晚期城址論介[J].古都鄭州,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