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娟,史雪蓮,崔金醫(yī)
(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二醫(yī)院,河北 秦皇島 066600)
腹部手術是患者受到自然病變或外傷時的一種必要且有效的治療方法,但因受到麻醉、手術等刺激,患者需較長時間臥床休息,再加上精神上的影響,術后極易發(fā)生胃腸功能紊亂,影響患者生理功能,甚至會誘發(fā)腸粘連或是腸梗阻等一系列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增加患者痛苦,影響預后[1-2]。因此給予患者必要的護理措施,促進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十分重要。2015年4月—2017年3月,我院在對腹部手術患者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措施,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上述時期在我院進行腹腔鏡下腹部手術患者78例,均具有明顯手術指征,年齡>18歲,身體狀況良好,可耐受治療;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研究。排除既往腹部手術史者,過敏體質者,精神系統、血液系統、較嚴重的內分泌系統病變者,心血管及肺部病變者,研究資料不全者。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齡22~61(47.3±2.4)歲;闌尾手術14例,膽囊手術11例,胃切除術9例,結腸手術5例。觀察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齡23~60(47.1±2.6)歲;闌尾手術15例,膽囊手術12例,胃切除術8例,結腸手術4例。2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按時對患者進行巡視檢查,記錄患者腹部癥狀及出血情況,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鼓勵其進行早期適當活動。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給予干預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心理護理 無論是何種手術方法,一旦涉及手術均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同時手術屬于應激反應,術后不可避免形成一定創(chuàng)傷和疼痛,對患者產生心理、生理影響[3]。因此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跟患者進行有效溝通,一切工作進行均以患者舒適為最高宗旨,注意病房清潔,物品安置妥當,提升患者愉悅程度;和患者溝通語言通俗,表情溫和,使患者時刻感受到護理人員的誠意和關愛。護理人員需掌握患者病變及手術知識,向患者詳細講解,告知其手術原理、應用情況、手術治療的優(yōu)勢、預期效果、注意事項,并可向患者介紹手術治療成功病例,消除其不良情緒;條件允許可將手術知識制成精美冊子,通過患者自己閱讀理解以及護理人員介紹使其從心理上真正接受手術,積極配合,避免因不良情緒對手術結果造成影響。
1.2.2疼痛護理 術后疼痛是機體對手術刺激產生的一種反應,其可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變,從而對患者預后造成影響,誘發(fā)呼吸、心血管和泌尿等系統的并發(fā)癥,因此有效緩解術后疼痛對促進術后恢復具有積極作用[4]。在傳統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大多僅僅執(zhí)行醫(yī)囑,根據醫(yī)師要求給予止痛藥物緩解患者疼痛,達不到理想效果。護理干預通過與患者交談告知其術后可能出現的疼痛及其發(fā)生原因和發(fā)生機制,并詳細說明采取的止痛方法和止痛效果,同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術后給予轉移注意力等方式升高其疼痛耐受度,緩解疼痛。
1.2.3術后護理 腹部手術結束后進行適宜活動對促進患者恢復意義重大,若患者長時間保持靜止狀態(tài),極易導致深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在護理過程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當其維持平穩(wěn)后,護理人員對患者和家屬講解活動注意事項,并進行指導、示范。①呼吸訓練:患者半臥位,將手掌放于患者腹部,囑患者以鼻進行最大程度深吸氣,感受腹部膨隆,3 s后再用嘴緩慢呼氣5 s,并指導患者呼吸過程中收縮、放松肛門,重復練習,3~5 min/次,2次/d[5]。②體位訓練:術后第1天給予舒適臥位,最后采取側臥位,使身體與床保持20°~30°角,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腹部張力,升高肺通氣量,緩解疼痛,這也是貫穿整個護理過程的積極選擇[6];第2天給予頭高腳低位,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間隔2 h進行1次體位替換,并協助患者進行早期康復活動,幫助患者進行翻身訓練;第3天根據患者恢復情況指導其自行翻身,側身起床,要咳嗽時需用手按壓傷口,避免傷口崩裂。隨著患者恢復,盡早開展各種適應性康復活動,盡早下床活動,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和活動時間,促進腸蠕動。③排便訓練: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可抑制十二指腸-結腸反射,降低腸蠕動反應,誘發(fā)便秘[7]。因此需與患者進行心理溝通,囑患者家屬給予情感支持,患者有排便意識時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排便環(huán)境,避免患者對排便進行抑制,向患者及家屬科學宣教,講述合理飲食飲水以及早期活動對促進腸蠕動的重要作用。④飲食護理:早期食療可對胃腸道產生一定刺激,促進胃結腸反射,增加腸蠕動,誘發(fā)肛門排氣[8]。術后6 h給予患者少量流質食物,可囑患者每日3次飲用500 mL左右淡鹽水,逐步增加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少量食用或不食用高蛋白、油膩食物。⑤腹部按摩:給予患者適宜腹部按摩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主要是因為通過按摩可對胃腸神經產生刺激,促進腸蠕動,加快氣體排除;穴位按摩還能緩解脹氣,增加患者食欲[9-10]。具體按摩方法:患者取側臥位,護理人員雙手大張,將重心放于拇指,自第一胸椎依次向下到達第四骶椎,按摩范圍為棘突向外旁開5 cm。按上述方法按摩10次,隨后自腰背至雙肩按摩5次,自術后第2天開始,早晚各1次,根據患者恢復狀態(tài)進行適當調整。
1.3觀察指標 ①胃腸功能恢復療效:根據腸鳴音恢復時間對胃腸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價。好:患者腸鳴音于24 h之內恢復;良:患者腸鳴音于24~48 h內恢復;差: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超過48 h[11]。②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術后情況:統計2組術后飲食、肛門排氣、排便和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導尿管拔除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③統計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④護理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護理感知評分,問卷涉及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等幾項內容,選項包括包括十分滿意、較滿意、一般以及不滿意,問答結束后統計(十分滿意+較滿意)總數/總例數×100%為護理滿意度。
2.1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胃腸功能恢復良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例(%)
2.2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術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飲食、肛門排氣、排便和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導尿管拔除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腹部手術可引起不同程度胃腸功能紊亂,其誘發(fā)原因較多,手術過程中正常組織解剖關系變化,部分支配神經的阻斷,胃腸激素調節(jié)紊亂,患者長時間臥床等使術后患者胃腸功能處于暫時性麻痹狀態(tài),極易導致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影響預后[12]。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是促進腹部手術患者早期恢復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為消除不利因素,讓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給予有針對性的、相應的干預護理,以改善胃腸功能,促進早期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
表2 2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和術后情況比較
表3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表4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護理干預模式是以一定的科學理論為基礎,在醫(yī)學診斷指導下,根據患者自身狀況,按照預先制定的護理干預方法而開展的一系列護理工作,護理人員根據護理診斷、護理研究成果、患者康復潛力、護理人員和患者本身能力等對護理干預措施做出明確定位,以達到預防并發(fā)癥、促進患者生理、心理功能恢復目的[13-14]。在此前的傳統護理模式中,護理人員多數情況僅僅按照醫(yī)囑對患者病情進行護理,往往忽視患者的心理以及術后各項可能出現的問題護理,屬于單一的被動護理,從而對治療結果產生不良影響。護理干預措施變被動為主動,首先傾聽患者心聲,對其心理活動進行調節(jié),使其主動、積極配合治療,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患者身心多系統功能代謝,改善自主神經的功能支配作用,降低交感神經興奮,增加副交感神經張力,對于行腹部手術患者可明顯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15]。心理與生理護理干預相互配合,可對患者心理及體質產生積極促進效果,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恢復過程,對促進多系統功能恢復有積極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胃腸功能恢復良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術后飲食、肛門排氣、排便和腸鳴音恢復時間以及導尿管拔除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在腹部手術開展越來越普遍的情況下,給予臨床護理干預模式相較于單一、被動的傳統護理,可緩解患者因手術產生的不良情緒,使其更好地配合完成治療,提高治療效果,促進身體功能早期恢復,使患者在身心健康以及經濟負擔等方面均得到最大限度緩解,這也是有效恢復患者胃腸功能十分重要的舉措。
[參考文獻]
[1] 吳家余,方梅. 早期護理干預在腹部手術后并發(fā)炎性腸梗阻中的應用價值[J].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24(7):780-781
[2] 張睿.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預防和臨床療效觀察[J]. 醫(yī)藥衛(wèi)生:文摘版,2015,19(11):221
[3] 尚紅玲,崔勇和. 術后循證護理普外科腹部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5,19(4):131-133
[4] 許佩君,何蘭珍,劉愛紅. 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與腹腔內壓力相關性及護理對策[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 2(27):5699
[5] 康艷立,鄒香妮,楊愛榮,等. 對比不同護理模式對腹部手術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6):202-203
[6] 吳利蓉,何芳,趙平武,等. 護理干預對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J]. 結直腸肛門外科,2015,12(2):151-153
[7] 單君,趙逸斌. 康復訓練結合體位干預護理對腹腔鏡結腸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及并發(fā)癥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yī)生,2017,55(12):161-164
[8] 汪珍,傅榮,駱小慶. 全面護理干預對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J].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5,36(5):740-741
[9] 侯建威.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干預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效果觀察[J]. 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12):79-81
[10] 王姝紅,唐永紅,秦麗萍. 對比分析不同護理方法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1):225-226
[11] 張蓉華.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對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預防和臨床療效觀察[J]. 護士進修雜志,2012,27(20):1897-1898
[12] 周道琴. 針對性護理干預對全麻腹腔胃腸道手術后腸功能恢復的研究[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5,12(11):1645-1647
[13] 李丹. 胃腸道手術后患者應用護理干預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醫(yī)學工程,2014,22(10):171
[14] 陳娟,付琴,羅麗娟,等. 綜合護理干預對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患者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結局的影響[J].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25(23):2610-2612
[15] 周秀琴. 腸道手術患者應用護理干預對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 婚育與健康·實用診療,2013,3(1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