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華
(山東省青島河西小學,山東青島 266100)
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的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更快地完成教學任務,將個人競爭轉(zhuǎn)化為團體競爭。對于小學數(shù)學課堂而言,數(shù)學是思維的殿堂,許多復雜的數(shù)學題型使得學生無法獨立思考,教師將課堂中的重點讓給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能夠幫助全體學生共同進步,提升數(shù)學教學效率[1]。
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卻忽略了科學地分配小組。有些小組成員基礎較好,在討論時每個成員都能夠發(fā)表自己的觀點,進行激烈的討論。但有些小組成員基礎較差,導致參與度不高,形成“優(yōu)生挑大梁,差生跑龍?zhí)住钡哪J?。這樣將小組合作流于形式,也讓基礎一般與基礎差的學生沒有參與的興趣。例如,教師在教授“長寬知識點”時,讓小組成員去測量一下自己的書本有多長,有多寬,教師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學生在討論時基礎好的小組也就是一個人在測量,其他人在記錄,沒有做到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基礎差的小組不知該從何下手,也不知道教師布置的任務要如何完成。這樣的小組合作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學生的數(shù)學水平也無法提升[2]。
許多教師在提問后還沒有等待學生討論多久就讓學生停下說出問題的答案,許多小組還在研究問題,甚至還沒有進入討論的狀態(tài)就停止了,這樣不僅沒有討論出問題,也浪費了時間,讓小組合作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在每一位學生或是小組回答了優(yōu)秀的答案后,教師會給予評價,教師的評價是學生前進的動力。但許多教師將小組評價與個人評價混為一談,教師對個人回答問題優(yōu)秀的學生評價都是“你真棒!很好”等,但對于小組評價來說,教師的評語需要發(fā)生變化,每個小組都有其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所以教師需要利用自己的評語讓各小組知道自己的優(yōu)勢,也要明白自身的不足。
想要在課堂中有一個好的小組討論基礎,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數(shù)學基礎與學習能力進行科學的分組,讓每一個小組都保持均衡的水平,這樣學生在討論起來才會覺得大家實力相等,每一個小組都有贏的機會,討論過程也會更加激烈。同時,每一個小組都有基礎好的、基礎一般的與基礎差的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學生之間能夠互幫互助,刺激基礎差的學生想要為團隊作貢獻而努力地提升自己,更有效地提升小組的合作效率。
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時,教師可以將學生以四人或是六人的形式進行分組,讓每一個小組的實力均衡,再讓每一個小組都想出適合自己小組風格的名字,有的小組選擇“智慧組”,有的小組選擇“奮斗組”……在有了組名的情況下,小組成員仿佛就組成了一個小家庭,成員之間的凝聚力更深,在討論問題時也會充滿熱情。
對于小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來說,教師需要將學習的內(nèi)容分配成不同的任務,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到答案,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每一個小組都能夠上臺展示,提升小組凝聚力。對于學習數(shù)學來說,教師將復雜的問題細化成任務,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對安排的任務也會更有信心去完成。
例如,在學習“小數(shù)的加法與減法”時,教師針對不同的小組分配任務,讓學生來做這堂課的“小教師”,教師在課前可以將任務下發(fā)到每一個小組當中,讓小組A進行“小數(shù)的初步認識的鞏固”;小組B對小數(shù)的加法定義進行說明;小組C對小數(shù)的減法定義進行說明;小組D可以準備一個情景,讓小組成員在市場上收集不同蔬菜的價格,利用硬紙板將不同蔬菜的價格寫出來,舉行一個“課堂菜市場大會”,讓其他小組的成員購買不同的蔬菜,同時需要算出一共多少錢,或是在去除掉部分蔬菜后又是多少錢。小組E可以在學生掌握了小數(shù)加法與減法概念后,設置運算練習,讓班上同學熟練掌握算法……教師將任務提前分配到各個小組中,讓這堂課以小組展示的形式進行上課,而教師則作為一個引導者與觀眾,觀看學生的小組成員展示情況。這樣的形式讓學生感到十分新穎,也希望通過自己小組的展示可以完美地完成教師的任務,學生在課后也會努力,更好地提升展示效果。
教師的鼓勵對于學生來說是重要的動力源泉。學生對于某件事物是否感興趣,一是因為有趣,二是因為成就感。只有在有趣的課程和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才會開始學習數(shù)學,從而慢慢地喜歡上數(shù)學。在傳統(tǒng)的數(shù)學課上,教師的評價也顯得十分單一,評語往往是好、很棒、繼續(xù)努力。因此,在小組合作模式中,教師需要改進自己的評價方式,能夠給予小組獨特的鼓勵和點評,發(fā)揮評價的效用,讓小組在教師的評價中既獲得前進的動力,又獲得前進的目標。
例如,在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時,教師安排了以小組討論的形式討論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的算法,并派出代表來回答這個問題。在回答問題的環(huán)節(jié)中,有的小組很好地完成了小組合作的任務,小組內(nèi)部的意見都整合到了一起,并且交給一位同學回答;但有的小組內(nèi)部合作不和諧,意見不同導致了較大分歧,并且沒有安排由誰來回答問題,導致回答問題時一片混亂。這時教師的評語就可以給不同的小組改進的方向,對于表現(xiàn)好的小組,教師可以說出其優(yōu)點,讓其他小組學習。對于在討論過程中出現(xiàn)混亂的小組,教師也應該以委婉的形式讓其進行改正,如“教師看到有的小組在合作中有些不愉快的情況,這是十分正常的,有討論才有爭執(zhí),但我們是一個小小的集體,不能夠只認為自己講的就是對的,而是要多去傾聽其他成員的意見,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苯處熚竦脑u價也讓小組成員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在下一次討論時會加以改進,以更好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
在小學數(shù)學小組合作模式中,我們還有許多有待改進的空間。在如今素質(zhì)教育的課堂下,教師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小組合作能力,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合作精神,也讓數(shù)學課堂因為小組的加入變得更加生動精彩,學生的參與性更高,進而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
[1] 楊家萍,楊家玉.小學數(shù)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研究[J].新課程·上旬,2015,(8):110.
[2] 廖桂相.如何有效應用小學數(shù)學小組合作學習模式[J].考試周刊,2017,(7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