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平平
(江蘇省海安縣城南實驗小學,江蘇海安 226600)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第一學段閱讀目標提出了“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確立了童話作為這一學段首選文體的位置。小學低年級教材中,童話占了很大的比例,可見童話特有的價值受到了重視。低年級童話課文中大多采用反復結構,且以三次反復為最多。如《小蝸?!芬徽n,蝸牛媽媽讓小蝸牛去小樹林玩,去了三次,課文第2至第8自然段中,“小蝸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來,”出現(xiàn)了三次,寫出了蝸牛爬得慢的特點?!吨┲腴_店》一課,蜘蛛開了三次店,三次掛牌“每位顧客只需付一元”…… 反復是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有意讓一個句子或詞語重復出現(xiàn)的修辭方法,反復一般有三種類型:詞語反復、詞組和句子反復、語段反復。童話一般故事情節(jié)神奇曲折,為把某些重要形象、重要特征等凸顯出來引起兒童注意,經(jīng)常運用反復結構方式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這種結構句式相同,方法相似,規(guī)律性強,便于進行遷移和運用,在童話教學中應當扣住這一特征來開展教學。
在童話教學中,很多教師問得瑣碎,講得雜亂,遇到對話就提問,遇上對話就表演,這樣的教學并不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真正得到提升。童話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手捧教材,親歷文本,通覽整體,在與文本面對面的過程中,抓住反復處用結構圖梳理出故事情節(jié),了解故事發(fā)展的主線[1]。例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教材中反復出現(xiàn)“向誰借?怎樣借?對方如何回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梳理出如圖1所示的結構圖。
圖1
在結構圖中了解小魚、黃牛、燕子尾巴的用處,故事的主要內容一目了然。在《小猴子下山》一課,教材中反復出現(xiàn)“小猴子看見了什么?就怎么做?”根據(jù)結構反復的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借助如表1所示的表格整理提取的信息。
表1 《小猴子下山》信息
以此為切入點,揭示反復處在文章中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幫助學生讀懂故事,更快更好地記住故事的大致情節(jié)。這樣的教學不枝不蔓,教學內容清晰簡潔,教學程序干凈流暢,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蓖捴械姆磸驮谖恼轮衅鸬搅耸种匾淖饔茫⒉皇且晃兜刂貜?,而是緊扣文章主題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反復處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環(huán)境等進行反復朗讀[2]。反復朗讀絕非簡單地讀來讀去,而是要讓學生在讀中想、想中讀,細嚼慢咽,從而把握文本的語文價值。那么,如何讓學生體會出反復中的情感變化呢?
例如,在《要下雨了》一課中,一是通過“燕子低飛、魚游水面、螞蟻搬家”三種現(xiàn)象,讓學生了解到下雨前這些小動物的活動特點,以及發(fā)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二則要讓學生體會出小兔子一系列的心情變化:從疑惑不解、半信半疑、完全相信到最后的十分著急。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可以抓住小兔子“大聲喊、跑過去、一邊跑一邊喊”等動詞,人物的行為是受心理支配的,這些動詞就是人物心理情感的外化。托爾斯泰說:“在藝術語言中,最重要的是動詞?!蔽覀冊诶首x中要讓學生去品味動詞,讀懂動詞背后的情感。
有些童話課文中寫到的事物在反復中不斷地變化,故事的情節(jié)不能先后調換順序,因為里面表達的感情和意思在更進一層。例如,《七顆鉆石》一課中的反復,表現(xiàn)在小姑娘自己不舍得喝水,卻多次把水讓給別的生命喝,也表現(xiàn)在“水罐”的多次變化——由木頭到銀到金到跳出鉆石。這種反復形式,就形成了故事的“波瀾”,因為水罐每次的變化都是由于不同的原因,抓住反復中的變化來體會,學生就能感悟出不同的愛,廣博的愛這一主題也就自然生成了。
《小壁虎借尾巴》一課,一是通過對話,讓學生了解三種小動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功能;二則要讓學生在小壁虎借尾巴的過程中,體會出小壁虎的心理與情感變化:由難過、焦慮、矛盾、失望到最后的欣喜。這種情感的體味,不是靠理解分析,而是要讓學生進入童話,融入童話,穿越成故事中的“小壁虎”,將教學過程置于廣闊的生活背景之下?!靶”诨ⅰ睍趺聪肽??讓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去體會、去感受,就能讓角色說話時的語氣、語調具有自己的特點,與故事產生“共鳴”,也豐富了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
運用是內化的關鍵,語言材料的理解和貯存是以其運用為關鍵條件的。茅盾先生曾說:“模仿是創(chuàng)造的第一步?!蓖捳n文中的反復處常常是文本最精妙之處,是作者言語智慧的閃光。低年級學生的語言積累不豐富,語言的內化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有個過程,讓他們在朗讀、理解、感悟的基礎上進行仿說,不失為寫話起步階段的一種快捷而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到童話故事中反復的規(guī)律,讓學生仿照反復處的句式結構說一說。例如,《棉花姑娘》一課,2到4自然段放在一起比較一下,就能發(fā)現(xiàn)反復出現(xiàn)的句式:____來了。棉花姑娘說:“請你幫我捉害蟲吧!”_______ 說:“對不起,我只會捉__________ 的害蟲,你還是請別人幫忙吧?!苯處熆商峁追N捉害蟲的小動物,如“壁虎捉墻角的飛蟲,蜻蜓捉空中的飛蟲,蜘蛛捉落在它網(wǎng)上的蟲子”等,引導學生仿照句式練說。又如,《要下雨了》一課,反復出現(xiàn)的句式:“______ ,______ ,__________ 呀?”“要下雨了,_______________ 。”教師可先補充“蜘蛛、青蛙、雞”等動物在下雨前的一些行為表現(xiàn),再引導學生運用句式結構來進行問一問,答一答,如:“蜘蛛,蜘蛛,你為什么結了個豎著的網(wǎng)呀?”“要下雨了,橫著的網(wǎng)容易被雨水沖壞啊!”再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課,反復出現(xiàn)的句式:小壁虎說:“________ ,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________說:“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__________________ 呢?!苯處熆沙鍪拘∷墒?、猴子等動物運用尾巴的圖片,讓學生根據(jù)句式結構練說對話,在相互的問答中,獲得新思維。課堂教學中,依據(jù)文本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仿說訓練,是一種模仿學習。學生在自主表達時,會有創(chuàng)新點和生成感,學生對句式的結構會有更加理性的認識。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練習仿說句式,可以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為今后由句而段,由段而文打下基礎,也為語言交往中由詞而句,而成章做好鋪墊。
有人說,童話是一座奇妙的橋梁,走過它,你的行囊里就裝滿了很多好東西。童話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反復結構方式,引領學生理清文脈、體味情感、練習句式、嘗試創(chuàng)生,對學生進行扎實的語言訓練,充分詮釋出童話的意蘊,感受童話的魅力,挖掘童話的價值,教出“語文味”,語文課就要干語文的“事兒”。只有這樣,課堂才能緊湊從容,教學才會實用高效,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1] 王崧舟.聽王崧舟教師評課[M].上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黃毅.語文課就要干語文的“事兒”[J].小學語文教師,2015,(0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