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雨 萬星 王貞惠
摘 要:家長學校是以家庭教育的實施者為對象,為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教育態(tài)度和觀念, 提供給他們教育兒童的科學理論知識和方法論,以使他們更好地履行在家庭教育中的職責,從而有效進行家庭教育,促進家庭關系及社會關系的和諧,實現家庭幸福目標的教育與培訓機構。本文在調研陜南地區(qū)小學階段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與家長教育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家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借助互聯網+優(yōu)勢,搭建信息化家庭教育平臺,精選具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內容,設計因地制宜、形式多樣的家長教育活動,搭建家校溝通的有效途徑。從留守兒童學習,安全,關懷,衛(wèi)生等方面入手,對留守兒童家長開展系統、全面、專業(yè)指導與培訓,從而提高留守兒童家長教育素質,提升留守兒童家庭教育質量,促進留守兒童全面協調發(fā)展、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互聯網+”;留守兒童;家長學校
基金項目:“互聯網+”時代陜南小學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的建立:(2016sxjy005)最終成果。
1 研究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剩余勞動力大量向城鎮(zhèn)轉移,造就了大量的 “留守兒童”現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我國目前社會轉型過程中,由于二元社會結構體制阻隔而出現的特殊社會現象。
家長學校是家庭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家長學校能夠通過教育培訓喚醒家長的家庭教育意識、傳播有關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知識,作為一個溝通平臺促進家長與教師、學校的交流,也為家長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水平。但是目前的家長學校還存在很多的問題。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時代教育的內涵是通過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促進教育發(fā)展。“互聯網+”為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的建立指明了新的發(fā)展方向。
“互聯網+”為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的建立,有利于維持社會的穩(wěn)定、公平與和諧。解決了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就解決了在外打工的父母的心病,使其不用因為擔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影響勞動,保持了經濟的穩(wěn)定;互聯網家長學校為缺乏家庭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了有關的教育方法,提高了留守兒童的教育質量,促進了教育的公平;互聯網家長學校拉近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諧,每個家庭的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基礎。
“互聯網+”為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的建立,有利于提高我國農村人口素質提高和現代化進程。解決好農村留守兒的教育問題,才能源源不斷地為新農村建設輸送"新鮮血液",培育一屆又一屆高素質的新型農民,使新農村建設后繼有人,儲備大量的后備人才為新農村建設做出貢獻。
“互聯網+”為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的建立,有利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解決了在外打工的父母因為外在客觀限制與孩子、老師交流不及時有效的問題,方便與孩子的溝通聯系,孩子相較于之前會感受到更多的關愛,更有效的家庭監(jiān)護,健康成長。
“互聯網+”為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的建立,有利于互聯網家長教育模式的驗證與實施,充分發(fā)揮互聯網在教育過程中的優(yōu)化和集成作用,突破了內容、時間、空間、交流方式及途徑上的限制,連通家長與老師,家長與孩子,將無疆界、全天候的交流變?yōu)楝F實,形成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教育模式。
2 留守兒童家長教育現狀 ——以陜西省安康市為例
家長學校目前的市場良莠不齊,大多數家長學校的辦學水平與教學質量偏低。家長學校的建立人由于對家長學校的教育重要意義缺乏認識再加上辦學經費不足,影響了學校教師的數量與教學水平。在當今家長教育大環(huán)境下,辦學質量缺乏專業(yè)性評估、教學管理不夠規(guī)范、師資隊伍不夠專業(yè)、教學形式不夠多元等一系列原因,加上沒有足夠的家庭教育理論知識應對不同年齡孩子成長特點規(guī)律,教學內容隨意性大,課程過于單一、過時,造成家長不能認可家長學校的方式,參與積極性不高,沒有充分發(fā)揮家長學校應有的價值和影響力。
根據調查發(fā)現,目前開展的家長教育活動中,負責指導、講解的主要是對家長教育方面感興趣的熱心人士,包括婦聯、某些社團等,這些人士缺少專業(yè)的家長教育培訓理論、方法,他們的宣傳與教育工作僅僅局限在自己對家庭教育的認識。陜南地區(qū)的留守兒童家長大多缺乏專業(yè)性的家長教育,因此本身掌握的專業(yè)家庭教育知識不足,加上不恰當的教育方法進而會延伸出更多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以及建設社會的需要,建設科學專業(yè)的家長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的家長教育方式過于注重表面形式,而忽略了家長教育的實質,沒有發(fā)揮家長教育的實效,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開展家長教育活動要注重實際效果,使家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yǎng),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因此,開展家長教育活動要注重實際效果,使家長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yǎng)。
過于形式化的家長教育培訓,使家長教育沒能體現出在孩子成長中的重要作用,家長教育活動社會認知度、認可度不足,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對人才素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家長教育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因此建立適合當今社會的專業(yè)性家長教育模式迫在眉睫。
3 “互聯網+”時代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的建立及運行
3.1 “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留守兒童家長學校運行模式設計
通過對前期調查結果的分析研究,確立了滿足不同類型留守兒童家長的培訓內容,借助互聯網信息化手段,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家長學校運行的四種常規(guī)模式。
(1)爸爸媽媽課堂——此模式為家長提供系統化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培訓,包括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方法培訓、留守兒童親子溝通團體訓練、留守兒童家教疑難問題指導。
(2)好孩子家庭月報——此模式為留守兒童家庭提供家教知識、兒童學習方法、兒童安全教育指導、兒童心理關懷、兒童衛(wèi)生健康教育等模塊的教育信息。
(3)互聯網家長學習微課平臺——此模式根據陜南留守兒童家教問題,以案例分享和專題任務的形式錄制微課程,將錄制的課程發(fā)布在專門建立的微課平臺上。由家庭教育專家學者組織建立的具有專業(yè)性、應用性的的網絡資源庫,便于陜南留守兒童家長了解解決在家庭教育活動中的問題。
(4)兒童成長信息分享自媒體平臺——此模式通過建立的平臺將留守兒童學習活動、獲獎情況、平時的思想表現、學生的個人資料在平臺上展示,使家長可以通過網絡兒童成長信息分享自媒體平臺了解子女的個人學習生活表現,以便與學校、教師有效溝通。
家長學校運行的四種運行模式將線上、線下教學活動有效結合,使家長們充分學習到有關家庭教育的知識,滿足家長的教育需求,促進家庭教育的完善,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3.2 以安康市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的建設為例,探索U—S合作模式下的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的運行保障體系研究
以安康市留守兒童家長學校的建設為例,探索形成政府主導、高校協作、家長參與、學校組織、社會支持的U-S 家長教育合作模式(university-school cooperative model),實現大學和中小學之間之間多層次、多功能、有機交融協作。U-S合作機制的建立能促進大學的社會服務功能,表現在大學為中小學發(fā)展提供專業(yè)服務和學術支持,有利于把不同級別的學校資源進行整合,形成教育共同體和教育合力。U-S合作模式的探索有助于突破目前留守兒童家長學校運行的困境,建立精準有效的長期幫扶機制。U-S合作模式下的留守兒童家長學校運行保障體系主要由三方面組成:
一是留守兒童家長教育理論教育智庫建設。高校的理論研究優(yōu)勢可以為留守兒童家長教育工作提供教育學、心理學等多方面的科學理論支持,憑借雄厚的科研力量,因地制宜的針對陜南地區(qū)留守兒童的教育扶貧工作開展價值與功能、政策與規(guī)劃、內容與策略、環(huán)境與評估等多方面的理論研究。通過高校與農村學校互幫互助,讓教育資源緊缺地區(qū)學校的教育管理者、教研人員、教師享受城市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從助力推動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到賦予農村學校具備內生性變革發(fā)展的力量,從而使學校成為幫助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樂園,促進貧困地區(qū)人口素質的整體提高。
二是留守兒童教育幫扶師資的培養(yǎng)。 U-S合作模式下培養(yǎng)出的卓越教師,進行過專業(yè)的教育培訓和學習,充分了解小學留守兒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教育教學方面有相當教學經驗,并熱心于教育科學,將成為留守兒童幫扶工作的中堅力量,在基礎教育學校能夠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三是家長學校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的建設。學習輔助無力是留守兒童家長教育的主要問題表現。高校可以通過資源優(yōu)勢分享,為家長學校引入優(yōu)質教育課程資源,在現代媒體技術的輔助下積極開展留守家庭家長的教育培訓活動,使家長利用虛擬的學習環(huán)境提進行有效學習。將技術與資源整合,以功能為導向,選擇和配置技術,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互聯網+”時代留守兒童家長學校以一種全方位、立體化、全天候、超時空、即時化的方式進行教育活動。讓每一個家庭都能感受到家長教育學校網絡體制的便利,要使這種借用互聯網技術的教育運行模式暢通、有效地運行,讓"互聯網+"時代留守兒童家長學校成為家長教育的有效途徑。使家長教育培訓出現更加和諧、以及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局面,促進和諧的家庭關系的營造以及學習型家庭的建立。
參考文獻
[1]劉良華.教育研究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陳鶴琴.家庭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李建輝. 現代家長教育學[M]. 深圳: 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
[4]蘇霍姆林斯基. 家長教育學[M]. 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82.
[5]周林,青永紅.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6]譚中長,譚小林,鄭明.留守兒童教育石柱模式[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1.
[7]查克·馬丁.決勝移動終端[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8]李芒著.信息化學習方式[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9]楊九俊,吳永軍.學習方式的變革[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6.
[10]南國農.信息化教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12]繆建東.家庭教育社會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13]魯潔.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4]桑寧霞.社區(qū)教育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
[15]廖其發(fā).中國農村教育問題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16]楊寶忠.大教育視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7]嚴俊.家長學校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
[18]蘇奕.家長學校發(fā)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
[19]張婷.網上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服務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 2011 .
[20]李亞杰.當代家長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