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瓊
摘 要:在《燭之武退秦師》這一篇文章中,燭之武臨危受命,勇于擔當,借助鄭國的實際情況作為切入點,分析“亡鄭”與“存鄭”對于秦國的利弊,始終站在對方的角度,以利誘導,攻心為上,挑撥離間,最終達到“存鄭”的目的??梢姡瑺T之武集“義、智、勇”于一身。
關鍵詞:燭之武;游說技巧;以利誘之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9-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120
《孫子兵法·謀攻篇》有云: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攻城?!安粦?zhàn)而屈人之兵”充分說明謀略在戰(zhàn)爭時代中的作用。而體現(xiàn)“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謀略理念的典型事例便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史著作《左傳》中的《燭之武退秦師》。本文也就是以“燭之武退秦師”這一篇文章作為切入點,研究和分析燭之武這個人及其游說技巧。
一、事件發(fā)生的背景
“燭之武退秦師”這一事件之所以會發(fā)生,是由于秦晉兩國圍住鄭國,鄭國岌岌可危,鄭君為解燃眉之急而起用燭之武,最終產(chǎn)生這個事件。那么,秦晉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文中已經(jīng)明確指出“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也就是說,秦晉攻打鄭國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晉文公在逃亡的過程中沒有得到鄭國的以禮相待,致使晉文公心生怨恨。第二是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為了自身利益,出師無名幫助楚國攻打晉國。盡管鄭國曾經(jīng)與晉侯結盟在衡雍,但是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更為了解除心中郁結,根本就沒有考慮鄭國的結盟,從而導致這次戰(zhàn)爭的發(fā)生。因而,針對鄭國的戰(zhàn)役,秦國才會再次與晉國結盟。同時由于歷史因素的存在,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諸如秦晉聯(lián)姻,在后世有“秦晉之好”的佳話。故而,秦國與晉國出師鄭國具有一定的緣由。
二、燭之武及其游說技巧
(一)燭之武
《東周列國志》有所解介紹:燭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終得不到升官,在鄭國一直擔任“圉正”。“圉正”,養(yǎng)馬的長官。被舉薦使秦時,已年過七十,須發(fā)盡白,身子傴僂,步履蹣跚。盡管燭之武年邁,但是卻老當益壯,有勇有謀。具體可從以下幾點看出:第一,燭之武是一名志士。佚之狐針對秦晉兵壓鄭國,向鄭伯推薦“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皫煴赝恕闭f明佚之狐高度贊賞燭之武的才華謀略,高度評價燭之武的能力擔當。盡管燭之武由于常年未被啟用,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鬧了一點小脾氣,但是明事理知輕重的人,明白自身利益與國家利益之間的關系,故而在鄭伯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毅然決然地表示出使秦師,這充分表明燭之武是一個知明事理知輕重的愛國志士。第二,燭之武是一名勇士。在國難當頭之際,燭之武能夠不畏生死,冒著可能身死他鄉(xiāng)的危險,敢于出使秦師,且不論成敗與否,這種“舍小我顧大我”的獻身精神,毫無疑問展現(xiàn)了燭之武勇敢的性格,從而創(chuàng)造出“退秦師”的佳話。這說明燭之武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辯才,能夠充分把握游說的尺度,暢談秦晉兩國之間利益的輕重,最終達到“退秦師”的效果。
(二)游說技巧
其游說技巧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燭之武在勸說秦伯之前,就道明事實“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既沒有站在弱國立場上的感傷而是以一種中肯的態(tài)度,明確自身國家所處在的環(huán)境,仿佛是在秦國立場上一般,有效地消除秦伯的戒備之心,便于交談進一步加深。同時,燭之武以謙和的態(tài)度,說道:“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這說明燭之武前來的目的并不是只為了自身鄭國的利益,更多的是考慮到秦國在此次戰(zhàn)爭中所獲得利益,故而沒有站在鄭國立場上進行分析和論述,而是從秦國的立場上進行論述,充分發(fā)揮迂回戰(zhàn)術,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首先明確當下戰(zhàn)爭形勢——亡鄭,秦國無利且有害;舍鄭,秦國有利且無害。并且借助歷史因素,闡述秦晉關系存在撕裂口,若是秦國仍要一意孤行,最終會導致晉國強大,而秦國岌岌可危的局面,這就使得秦伯不得不權衡利弊,來保全自身國力。
第二方面,道出實情,以利誘導。“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燭之武首先地理位置作為切入點,道出秦國在此次戰(zhàn)爭中是隔國戰(zhàn)爭,最大受益者并不是秦國,而是晉國,這一“薄”一“厚”的鮮明對比,直接會刺痛到秦伯的內(nèi)心,可能誘使其反思本次戰(zhàn)爭參與是值還是不值,這為秦伯后面增兵救助鄭國奠定了基礎。當然,在此次論述的過程中,燭之武考慮到秦晉之間還是結盟關系,故而言語非常委婉謹慎,以晉國地理優(yōu)勢作為論述的重點,使秦伯進一步反思秦國在此次戰(zhàn)爭中不僅可能撈不到好處,可存在“賠了夫人又折兵”的危險性,從而充分認識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從而有效地動搖了秦伯對于晉國的信任。
最后結果,晉國大夫子犯請求晉文公襲擊秦軍,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晉文公在知道真相之后,而沒有急于追擊,而是權衡其中利弊,道出自身所處在的地位,不宜向秦師出兵。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同時,以 “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退兵,也可以有效地說服眾人,避免軍心渙散,不利于晉國的發(fā)展和進步。這一番論述也從側面反映出晉文公是一個有智謀而善于偽裝的領導者,對其而言,攻打鄭國是利益所使,若是攻打鄭國沒有利益還增加秦國這個強敵,就沒必要進行此次戰(zhàn)爭。從中可以看出,燭之武的游說之功,道出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仇敵,只有永恒的利益。
三、結語
燭之武懷才不遇,卻臨危之時,深明大義;他垂暮之年,卻老當益壯,只身前往敵營,勇敢至極;他手無縛雞之力,卻靠三寸不爛之舌說服秦伯退軍,智慧過人?!傲x、智、勇”集于其一身。明里為秦,暗則為鄭。句句與鄭無關,句句關鄭興亡。真可謂,三寸巧舌力挽狂瀾息國難,一番善言情蕩衷腸罷干戈。
參考文獻:
[1] 李光友.淺析燭之武的游說藝術[J].中學語文,2013(15).
[2] 丁雄.燭之武、觸龍游說藝術比較談[J].中學語文,2011(12).
[責任編輯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