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
[摘 要]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是多元對話的過程。目前的課堂對話,大多呈現(xiàn)一種碎片性特征,缺乏系統(tǒng)性。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圍繞課題、結構和細節(jié)巧設“課眼”,聚焦課堂對話,促進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這樣,不僅使學生在系統(tǒng)的對話中獲得情感的體驗、能力的提升,更能使學生獲得思考問題的方法,學會學習,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教學對話;精彩生成;課眼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16-0024-02
閱讀教學的過程,其實是多元對話的過程。2011年修訂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引導學生與教師、學生、文本、作者乃至編者進行多元對話。遺憾的是,當前的語文課堂對話呈現(xiàn)一種零散的、片段的特征,缺乏系統(tǒng)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設置課堂教學的“課眼”。“課眼”,是從“文眼”引申而來的一種教學思路。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巧設“課眼”,引導學生聚焦關鍵問題,這樣不僅能體現(xiàn)出課堂的主題與感情基調,而且能展開多元對話,提升對話的實效。
一、圍繞課題巧設“課眼”,整合課堂多元對話
課題,往往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是作者情感的凝聚點。一個好的課題往往能夠起到先聲奪人的作用。讀者通過課題能夠管中窺豹,初步了解文本的內(nèi)容。研讀蘇教版語文教材,我們發(fā)現(xiàn)課文的題目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用文本中的人物名命,比如《祁黃羊》《海倫·凱勒》等;二是以地方命名,比如《九寨溝》《泉城》等;三是以事件命名的,比如《夢圓飛天》《徐悲鴻勵志學畫》等。圍繞課題巧設“課眼”,其目的就是在課題中尋找關鍵詞語,并以此為核心對整個課堂教學進行串聯(lián),以便有效整合閱讀教學中零散對話,使課堂教學圍繞核心問題展開,并逐步向縱深推進。
比如,《變色龍》這一課,是圍繞“變色龍”展開描寫的,具體寫作順序為:發(fā)現(xiàn)變色龍—端詳變色龍—放回變色龍。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課題設置“課眼”,串聯(lián)整個教學對話。首先,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對話,圍繞課題進行想象——變色龍的樣子,以便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接著,組織學生初讀文本,圍繞變色龍與文本對話,初步感知文本內(nèi)容;然后,引導學生端詳變色龍,與文本、作者對話,了解動物描寫方法;最后,引導學生跳出變色龍,看這一單元的內(nèi)容,學會從編者的角度審視這一單元。由于教學設計都圍繞“變色龍”展開,其對話也聚焦在變色龍上,因此課堂教學體現(xiàn)了整體性,重點突出,做到不蔓不枝。
由于小學生思維簡單,因此課堂教學預設要相對簡單一點,圍繞“課眼”進行突破。這樣,以“課眼”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乃至編者進行對話,使他們準確把握文本主題,感知文本內(nèi)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案例中,課堂預設就是圍繞課題《變色龍》巧設“課眼”,讓學生深入對話,促進了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可以看出,圍繞課題巧設“課眼”,不僅能實現(xiàn)閱讀教學內(nèi)容的集中性、針對性,而且還能引導學生與教師、文本、編者等進行立體多元對話,豐富了對話的內(nèi)涵。
二、圍繞結構巧設“課眼”,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教材僅僅是個例子。研讀教材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內(nèi)化,以便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教材文本是經(jīng)過精心挑選的典范之作,最適合學生進行仿寫。特級教師管建剛老師強調閱讀教學要指向寫作。因此,語文教師應有強烈的語用意識,明白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每一篇文本,其字詞句段、篇章結構,值得挖掘借鑒的內(nèi)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一來不現(xiàn)實,二來效果也不明顯。因此,教師要重點選擇一個方面的內(nèi)容來進行突破。對中高年級來說,文本結構、布局謀篇是寫作中最大的難題。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結構巧設“課眼”,引導學生在厘清文本脈絡的同時,推促學生在多元對話的過程中內(nèi)化文本結構。
比如,《孟母教子》這一課,其結構以“孟母三遷”進行串聯(lián)。因此,在具體教學中,首先教師應圍繞“孟母三遷”巧設“課眼”,引導學生和文本進行對話:“孟母前后幾次遷移自己的住所?為什么要遷移?遷移前和遷移后有什么區(qū)別?”其次,在學生與文本對話后,讓學生進行小組交流,說說孟母三遷的原因、目的。其三,引導學生與作者進行深度對話,促進他們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把握文本的結構。最后,隨文練筆,讓學生圍繞某一件事列出習作提綱,以有效提升其寫作表達水平,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學生只有對文本結構把握準了,才能對文本進行層次性解讀。在閱讀教學中,圍繞文本結構設計“課眼”,可以讓課堂教學呈板塊狀推進,步步深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案例中,教師就圍繞“孟母三遷”這一線索對課堂教學進行串聯(lián),引導學生通過師生對話、生本對話、生生對話,準確把握、內(nèi)化文本的結構,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言語表達、思維辨析等方面能力的提升??梢?,圍繞文本結構巧設“課眼”,對整合課堂多元對話是一種極好的策略。
三、圍繞細節(jié)巧設“課眼”,強化對話情感體驗
“文章不是無情物?!蔽谋臼亲髡咔楦蟹e蓄的產(chǎn)物,而這情感大多沒有直接在文本中流露,而是相對含蓄,隱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因此,需要學生認真品析,仔細研讀,這樣才能精準把握,真正領悟。對文本來說,最能體現(xiàn)作者情感的是文本細節(jié)。如果缺乏教師的引導,僅靠學生自己的感悟,他們無法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對話、品讀交流,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以便準確地把握文本主題。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圍繞細節(jié)巧設“課眼”,引導學生對文本細節(jié)進行品析感悟,讓整個課堂教學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同時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推促他們的情感內(nèi)化。
比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重點寫了樟樹的生機勃勃和內(nèi)在品質的高貴。但深入研讀文本,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主要寫的不是樟樹而是宋慶齡,寫樟樹高貴的目的也是為突出宋慶齡的品質。對“宋慶齡”,文本有兩處細節(jié)描寫,即開頭的“搬家”與結尾的“留影”。具體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其他的樟樹不是一樣的嗎?”接著,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思考:游客在樟樹前“留影”,僅僅是因為樟樹嗎?然后,通過資料拓展補充宋慶齡的生平,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他們感悟文本情感,理解散文的寫作特征,即“借物喻人”。最后,讓學生在對話中加深體驗,感悟文本的情感——通過樟樹表達對宋慶齡的崇敬、愛戴之情。
對話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交匯,是學生與教師、文本、作者之間情感的碰撞與體驗。文本細節(jié)是作者情感凝聚的地方。具體教學中,圍繞文本細節(jié)巧設“課眼”,有利于聚焦文本情感,促進學生深入體驗作者情感。案例中,圍繞“宋慶齡”這一細節(jié)巧設“課眼”,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對話,不僅讓學生明白了散文的寫作特征,明白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更重要的是通過對話讓學生和教師、文本、作者產(chǎn)生思想的碰撞,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思想的啟迪。
總而言之,對課堂教學多元對話的整合,最關鍵的是要結合課堂教學目標,把握對話的實質,以便在整合課堂教學內(nèi)容與環(huán)節(jié)的同時,串聯(lián)對話,在提升對話實效的同時促進課堂教學的精彩生成。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