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摘 要: 在我國基礎教育戰(zhàn)線活躍著一批歷史名師,他們在走向成功的路上注重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熱愛閱讀、堅持個性化的發(fā)展、堅持教育科研是其共同特征。
關鍵詞: 中學歷史名師 發(fā)展 基本特征
中學歷史名師主要指的是從事中學教育的歷史學科的著名教師。他們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以自身的能力得到同行的認可,有一定的知名度。筆者對《中學歷史教學參考》刊載的20多位中學歷史名師進行研究,發(fā)現他們在自身專業(yè)成長道路上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一、堅持閱讀
在這20多位中學歷史名師中,幾乎每位名師都談到讀書的重要性。趙利劍老師說到,他在第一個班上課時,根本沒有勇氣阻止一位在課上閱讀課外書籍的學生,因為那本克勞塞維茨的《戰(zhàn)爭論》,他根本沒有讀過,這位學生對他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這使他認識到,無論在什么年齡段的老師,都應該有深厚的學術功底和豐富的專業(yè)知識,這樣才能算一位好老師。因此,在大多數歷史名師中,閱讀成為他們杏壇生涯里為數不多的業(yè)余愛好之一。
進入中學任教后,部分教師感慨沒有時間讀書。中學的教師除了基本的上課之外,還有聽課、備課、批改作業(yè)、教研活動、班主任管理之類的工作。大部分中學教師應付日常的工作已應接不暇。面對不讀書不行,讀書又受現實局限的局勢,如何解決這一大難題成為各位中學名師思考的問題。
北京市第二中學的李建紅老師指出要有選擇地讀書。他建議讀這三種書。其一,讀自己需要的書。李建紅老師認為需要讀的書有三類:(1)史學類書籍,(2)人文類書籍,(3)教育類書籍。這三類書籍主要是為了職業(yè)需求和教師的學養(yǎng)需求而讀。其二,讀學生讀的書。當今的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因此,與學生接軌是必需的。其三,讀自己喜歡的書。
重慶市巫山高級中學的李德藻老師談到這一問題時說到,讀書需要有計劃地讀、有選擇地讀、與時俱進地讀、相對集中地讀。知識是分層面的,他將讀書分為幾個層次,分別制訂計劃閱讀。山東省青島開發(fā)區(qū)第一中學的李付堂老師在談到讀書時,認為讀書應當讀出歷史的生命,走出狹隘的心理與偏見。他認為讀書應當讀三種書:其一,讀歷史。讀歷史專業(yè)書籍,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其二,讀教育。首先讀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文章。其次讀歷史教育方面的書籍和文章,特別是中學歷史教育方面的書籍和文章。其三,讀社會?,F實是歷史的延續(xù),應當多關注時政,同時多出去走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中學歷史教師如果要向名師發(fā)展,就應該思索這些問題:其一,讀哪些書?中學歷史教師教授的內容相似,不知道讀哪些書的老師可以參考名師們推薦的書。久而久之,自會知道。其二,怎樣讀?每個教師面對的情況不同,應該怎樣讀書是因人而異的。各位教師可以針對自己的情況制訂一份讀書計劃,堅持下去。長此以往,必定有所進步。其三,怎樣將讀書與教學相結合。這對于中學歷史教師而言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讀書首先是為職業(yè)服務的。中學教師讀書就要運用在教學中,如何將讀書與教學相結合,是一個非常值得中學歷史教師思考的問題。未來名師在發(fā)展中,在讀書方面要解決好這三個問題。
二、堅持個性化發(fā)展
每個歷史名師的發(fā)展之路都是有差異的,每個名師的發(fā)展都受他個人的經歷、性格、環(huán)境等不同的影響而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旁人不可復制,卻給他人發(fā)揮引導、借鑒作用,這也是名師們的魅力所在,要成為名師,個性化發(fā)展是必經之路。在這20多位歷史名師中,每個名師都有獨特的教學風格,都在專業(yè)成長過程中發(fā)展個性。
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教研中心的成學江老師認為,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做到三點。其中一點便是堅持個性化地發(fā)展。向前輩、名師們學習是必要的,但必須批判性地學習,帶有思考地學習,不能一味追求、模仿他人的教學風格,否則最后只會東施效顰。成學江老師的教學風格便是將愛注入教育、注入課堂。他用微笑、表揚、平等的方式表達對學生的愛,由于有了愛,學生感受到了愛,歷史課堂順暢多了,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重慶市黔江中學校的龐友海老師在名師之路上不懈探索,追求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龐老師在歷史學習中反對死記硬背,提倡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掌握歷史知識。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感受歷史的美和魅力,從而愛上歷史學科,愛上歷史課堂。龐友海老師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營造課堂氛圍,致力于教學變革。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問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也是龐友海老師深受學生喜愛的原因,是他個人魅力之所在,是在名師成長之路上形成的個性化。
除了這兩位老師之外,其他歷史名師也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教學風格,他們的教學風格都是在自身教學過程中逐漸摸索、揣度而慢慢形成的,獨樹一幟、不可復制。這些歷史名師的個性化發(fā)展可供我們參考、學習,為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提供可鑒之路。
三、堅持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對于教師成長具有重大的意義,教師的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石,專家們一再強調它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經之路,是走向名師的必經之路,在其專業(yè)發(fā)展生涯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真正的歷史名師是非常重視教研的。浙江省溫州育英國際實驗學校的孫雙武老師,當同仁問他如何在科研上取得突破時,他總結道:其一,常懷書香之境。歷史教師應當多多讀書,讀書可拓寬視野,充實自我。其二,常懷進取之心。當下教育處于不斷變革中,要常懷有與時俱進的勇氣,跟隨變革的步伐,向前邁進。其三,常懷積累之心。平日里一點一滴的積累,日后定能引起質的變化。孫雙武老師將教學中的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無論是日常的困惑、與同行之間的爭辯、學生對他的追問,還是教學中的感悟與反思,都記錄下來,終至積少成多。其四,常懷向學之心。借鑒別人之所長,反思自己之所短,常常懷有向學之心,不斷提高、進步。其五,常懷敬畏之心。教師這門職業(yè)不同尋常,因為其針對的是人的教育,教師應當對這份職業(yè)常懷敬畏之心,對學生常懷敬畏之心。
李德藻老師認為,中學教師應將讀、教、研有機結合,不可分開。他將教學與教研相結合,爭取每節(jié)課都有新的點,切實將教學過程處理為研究過程。他在歷史專業(yè)雜志上發(fā)表的80多篇文章,就是他在平時閱讀與上課中得出的。他在每次備課時都將每堂課的創(chuàng)新點、閃光點記錄下來。有時間再將平時的點滴積累加以整理,形成文章。
中學歷史教師要集中時間做教研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中學歷史教師的主要任務并非是完成教研任務,做教研一般在工作之余,自己抽空來做。因此,中學歷史教師要學會利用閑暇時間,通過點滴積累,化整為零,達到教研的目的。
中學歷史教師受時間、環(huán)境、資源等所限,不像專業(yè)的學者有專門的時間。同時,一入中學,與學術研究相對有些脫節(jié),聯系不甚緊密。因此,中學歷史教師可以參考這些歷史名師的經驗,向他們學習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做教育研究,成為有影響力的名師。
四、結語
中學歷史名師成長的共同特征給我們寶貴的啟示,要成為未來名師又面臨一些新情況。一方面,當今中學歷史教育正處于新的變革中,初中歷史教材全國統一,高中也迎來新課標和新高考,未來的名師如何迎接這一挑戰(zhàn)。另一方面,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帶來我國教育行業(yè)巨大變化,在提高了教學質量的同時,也產生了在課堂上過度依賴信息技術的問題,未來的名師如何處理好這個度是關鍵。同時,在這個需要團隊協作的時代,如何組建一個團隊,發(fā)揮團隊協作的作用,是未來名師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建紅.讀書:我的為師之道[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4).
[2]李德藻.讀伴終身開拓創(chuàng)新[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3(3).
[3]李付堂.走出應試的沼澤地(續(xù))[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9(6).
[4]成學江.杏壇漫記[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8(10).
[5]龐友海.超越自我樂在其中[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9(1).
[6]孫雙武.怡心書香探索守望——一個普通中學歷史教師教育生活之感悟[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