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英語教學中只有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才能讓學生樂于接受,并全身心投入學習和探索中,變“苦學”為“樂學”,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用“生活化”的課堂語言教學可大大降低知識點的難度,既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又符認知心理學原理,更符合課堂教學的需要。“生活化”的課堂語言,能讓學生好學易懂,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意識及效率。
【關鍵詞】英語教學;高效;生活化;語言
【作者簡介】梁淑芳,廣東省東莞市橫瀝鎮(zhèn)第二小學。
在當今世界發(fā)展呈現(xiàn)出經(jīng)濟全球化及信息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下,學習英語不僅有利于新生代們更好地了解世界,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播中國文化,還能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職業(yè)發(fā)展的機會。然而,學習一門外語并不是一蹴而就,尤其是小學英語教學,它更強調(diào)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英語學習的積極態(tài)度,使學生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讓他們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們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為何要用“生活化”的語言來構建高效課堂,本文就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
一、問題背景
新課標指出保持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激發(fā)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認識自己學習的優(yōu)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yǎng)成和諧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學習策略,不僅有利于他們把握學習的方向,采用科學的途徑,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有助于他們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這終身可持續(xù)性學習奠定基礎。這說明了英語的教學任務不僅是傳授英語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英語的方法,培養(yǎng)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但是,小學生在學習母語的同時需要學習第二語言,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果老師講授的內(nèi)容學生都聽不懂,那么便容易致其對學習內(nèi)容不感興趣,其注意力自然難以集中到課堂上來,又何以談及“高效”?。因此,只有把課堂教學變得“生活化”,說學生“明白”的話,才能促進其對難點的理解和運用,使他們在歡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二、用“生活化”課堂語言教學的依據(jù)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對趣味性的要求很高,不僅要符合學生的知識、認知和心理發(fā)展水平,還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愛好、愿望等學習需求。因此,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應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不僅要創(chuàng)設 “生活化”的語言運用情境,更要選擇具有時代氣息的“生活化”的課堂語言和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形式,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
1.“生活化”的課堂語言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學生的心理特征是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抽象思維依靠形象思維支持。他們喜歡直觀、形象,讓他們枯燥地背誦單詞,猶如把他們關押起來,學生情緒能高漲嗎?而把課堂語言變得生活化,將單詞用小故事的形式編造出來,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便于記憶的課堂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獲得愉悅的同時,更激活了學習的心理內(nèi)驅(qū)力,使大腦充滿生機和活力。
2.“生活化”的課堂語言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獲得知識,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把課堂的教學內(nèi)容變得生活化,正符合從感知到理解的認知規(guī)律。它可以把語言知識融合于有趣的歌謠及生活故事中,將知識與趣味、抽象與形象緊密地結合起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感性知識和形象材料;以生活化為學生架起了由感性認識通往理性認識的橋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著高昂的斗志和濃厚的興趣;以生活化的課堂語言加深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的理解與鞏固。
3.“生活化”的課堂語言符合認知心理學原理。認知心理學表明,人們不能直接觀察內(nèi)部心理過程,但是可以通過觀察輸入和輸出的東西來推測觀察不到的心理過程。它主張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情景中操練外語,那種無意義的模仿記憶,是不可取的。課堂上使用“生活化”的語言,就為學生突破知識難點建立起無意識的心理傾向,便于其進行直接無礙的流暢輸入;消除學生的厭倦、疲憊心理,調(diào)動起課堂參與積極性;并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其注意力重新集中起來,為學生輕輕松松地接受知識奠定了心理基礎,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4.“生活化”的課堂語言符合課堂教學的需要。在新課標指導下的小學英語教材的內(nèi)容編排更重視語言功能,注重對學生進行聽、說訓練,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這導致了一些教師認為在小學階段只要教會學生說英語就行了,不應該講語法知識。其實英語交際是離不開語法的,語法教學貫穿了整個外語教學。我國現(xiàn)代教育專家束定芳教授也曾說過:“語法在整個外語教學中地位和作用問題,已經(jīng)不是語法該不該教的問題,而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顯然,英語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的絕對不是不教語法,也不是不強調(diào)語法學習的作用,而是要求我們重新認識語法學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重新思考語法教學的方法。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生活化”的語言,把語法知識融入學生能聽懂的語言當中,既可調(diào)節(jié)小學生的學習情緒及注意力,又讓學生感覺有些新鮮,自然體驗學英語的快樂。
三、“生活化”語言運用策略
1.運用“生活化”語言幫助學生記憶單詞。由于年齡及心理特征的影響,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特點。讓他們枯燥地靜坐著學習單詞,千篇一律地讓他們拼讀,他們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自覺地就會搞小動作了。運用“生活化”的課堂語言,將單詞用小故事的形式編造出來,既能把課堂變得生動活潑,消除學生的厭倦、疲憊心理,使其注意力重新集中起來;更能創(chuàng)造便于學生記憶單詞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我在教學accountant這個單詞時,我把單詞拆成三部分ac/count/ant。我告訴學生,根據(jù)發(fā)音規(guī)則,因為重音不在前面,所以ac弱讀,而count和ant兩個單詞都是舊詞,同學們早已掌握。然后,我編了一個小故事:一位連螞蟻這樣細又多的動物數(shù)量都能數(shù)清楚的人所從事的職業(yè)就是“會計”,只有會計才會對數(shù)字那么敏感。于是,學生一下子就把這單詞給記住了,并且在課堂上就立刻能把這單詞背誦解決了。
2.運用“生活化”語言幫助學生認識句子結構。小學生在學習母語的同時需要學習第二語言,對年紀較小的孩子來說難度不小,更何況要理解抽象的英語句子結構?運用“生活化”的課堂語言把知識融合于“有意義”的故事情景中,將難點變得有趣味,把抽象概念變得形象化、具體化,符合小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guī)律。
根據(jù)以往經(jīng)驗,學生在學習使用現(xiàn)在進行時時總會犯上一些語法錯誤,如I am do homework now. 或是I doing homework now. 這都是學生的通病。有見及此,我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學習現(xiàn)在進行時的“有意義”故事情景:“現(xiàn)在進行時就好比我們活生生的一個人,be動詞(am, is, are)就好比我們?nèi)说男呐K,而動詞ing形式就好比我們?nèi)说难堋H酥挥行呐K沒有血管,血液沒法流通;人只有血管沒有心臟也是活不成。誰能讓一個沒心臟或是沒血管的人活下給我看看?”故事一說,孩子們哄堂大笑。但笑完以后,只要我一提:“有心臟······”孩子們一定會回答:“必須要有血管?!薄坝醒堋ぁぁぁぁぁぁ薄耙欢ㄒ行呐K?!薄肮适隆彪m然可笑,但我們的教學難點不是迎刃而解了么?!
3.運用“生活化”語言幫助學生理解語法知識。認知心理學主張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情景中操練外語,那種無意義的模仿記憶,是不可取的。而且,小學生對于語法的概念是模糊的,缺乏一定的歸納總結能力,所以僅僅靠單純的模仿來學習英語是遠遠不夠的。課堂上使用“生活化”的語言,能簡化小學英語的語法教學,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激情。更能為學生突破知識難點建立起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掃除輸入障礙,消除學生的厭惡情緒,喚醒其專注力,調(diào)動其積極性,并激發(fā)其學習需要,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如,在講授第三人稱單數(shù)陳述句時,我在進行多次反復口頭操練后,讓學生比較I have a pen. / You have a pen. / She has a pen. 等句型。接著,引導學生小結:你不用S,我不用S,她、他、它、單獨一個后面動詞要S。學生對歌謠感到新鮮有趣,便印象深刻。然后,我再讓學生做“用所給動詞的適當形式填空”,有針對性地對本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進行鞏固,正確率達90%以上,教學效果十分理想。
4.運用“生活化”語言幫助學生正確輸出。語法教學對天性好玩的小學生來說是枯燥無味的,而且過于抽象的語法規(guī)則,小學生無法理解或需要長時間來消化。因此,對涉及語法的句型正確輸出率較低。在課堂教學中適當?shù)剡\用“生活化”的語言,說學生“明白”的話,既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習得“規(guī)律”,又可調(diào)節(jié)小學生的學習情緒及注意力,讓學生體驗輕松學英語的快樂。
例如,我在引導五年級學生把以Yes回答的句子改為一般疑問句時,我并沒急于讓他們進行訓練,而是先為他們介紹了“四大美人”(am, is, are, can)及“兩大才子”(Do, Does)。我告訴孩子們寫一般疑問句的“規(guī)律”:以Yes回答的句子,第一步:找“美人”。如果有,把“美人”拉到前面變大寫,剩下的位置不變,照抄!(句中如有am要變成are,I/ We變成you,my/ our變成your)。第二步:請“才子”。如果原句中沒“美人”那就得請“才子”幫忙,至于請Do還是Does,由動詞決定(原來動詞有s的請Does,原動詞沒s的就請Do),但不管請來的“才子”是Does還是Do,后面動詞一律要“去S還原”(把動詞變回原形)。學生一下子就聽明白了,再用相關的練習幫助他們鞏固,既消除了類似Does he goes to school on foot?之類的煩惱,也讓孩子們輕松地學會掌握了技巧。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由此可見,教育來源于生活,教育應該為生活服務。英語教學不能離開學生的生活實際,課堂語言也是如此。只有將英語教學融入生活,把課堂語言變得更生活化,從而增加小學生對英語的親近感,激發(fā)其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教學才會綻放魅力,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我們應巧妙地運用“生活化”的課堂語言來教學,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言,在學習中體驗學英語的樂趣。讓我們以“生活化”的語言,把課本上的“死”內(nèi)容激“活”,讓我們的英語教學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讓我們的學生在英語的世界里快樂地馳騁!
參考文獻:
[1]戰(zhàn)加香.新課標下的英語語法教學[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2005,(10).
[2]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常欣.認知神經(jīng)語言學視野下的句子理解[M].科學出版社,2009-3.
[4]吳塵.英文歌曲與英語語言學習[J].科技信息,2007,(22).
[5]田靜.小學英語課堂游戲活動設計[J].小學教學設計,2007,(04).
[6]朱慧娟.讓英語課堂生活化[J].學苑教育,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