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贝恕吨芤住非ざ灾笠?。乾卦,君子法天以自強;坤卦,君子厚德以載物。此誠如我所想:君子,以自強立身,以厚德載物。
所謂“自強”,其具有“生生不息”的特性,如破蛹之蝶“不破蛹,不成活”的決心,故多稱“自強不息”。最初的“自強不息”是求生的欲望,世間萬物皆有“自強不息”的趨勢,但只有在困難面前不退縮的人,才是真正的“自強”,即為“勇者”。此外,老生常談的“退一步海闊天空”“宰相肚里能撐船”,實謂“厚德載物”,能胸“懷”天下之人,即為“忍者”,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忍”“仁”諧音,而在意義上也同樣可謂“仁者”。
既為“勇者”,又為“仁者”,當真君子也!
泱泱中華,五千年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憑借的是什么?當成為西方列強肆意欺凌的對象時,又是憑借什么在夾縫中生存?這皆因自強之君子,也因君子之厚德。“自強”在于中國人不屈的信念,猶如徐悲鴻在外邦人鄙夷下發(fā)出的“人不能無傲骨”的心聲?!昂竦隆眳s又體現(xiàn)在當災(zāi)難來臨時,可以摒棄前嫌,為日本災(zāi)區(qū)的重建盡一份“綿薄”之力。
孟子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此“心志”涵蓋了“勇”和“仁”兩種概念。立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曾提道:“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這些人無不是意志堅定之輩,均可謂“勇者”,即曰“自強不息”,但真正能夠以仁義之名貫穿古今的人又能有幾個。
所謂“厚德載物”,如果僅觀“厚德”,未免太過于片面,再加上“載物”,就感到一種“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大氣,是胸懷天下的大智慧。仲尼就是這樣一個人——“知其不可而為”,而他同樣在《報任安書》之列,也因此在古代就享有盛譽,被尊稱為“圣人”。反觀其他在《報任安書》之列的人,盡管同樣“優(yōu)秀”,但比之仲尼卻又遠遠不如了。
可見,只有既為“勇者”,又為“仁者”,才稱真君子也。
在《燭之武退秦師》中晉文公曾說:“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笨梢哉f,“勇”“仁”是古人的一個重要的評價標準。而在把自強不息作為民族精神的今天,我們又當如何才能做到“以自強立身,以厚德載物”?
首先,要在平時的生活中保持足夠的進取心,有“敢為爭先”的勇氣,“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霸氣,總的來說就是要有欲望,有爭第一的欲望。其次,要有“堅韌不拔”的特質(zhì),誠如《勸學(xué)》中的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對待事物“鍥而不舍”,惟立足不敗者可長勝。如何立于不敗之境?就是要將失敗化為自己源源不斷前進的動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境。最后,要學(xué)會“度人”“容人”,要“以君子之心度天下人之腹”,甚至“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達到“逍遙自然”的境界,此可謂“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乃是一條君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