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玲
摘 要:1972年陜西咸陽馬泉漢墓出土一組珠寶串飾,材質豐富、造型獨特、文化內涵深厚,在北方考古出土實物中極其罕見。通過對珠飾的觀察和研究,更正以往資料中對此串飾中一些珠飾的不正確命名。在對比、研究國內外考古出土珠飾的基礎上,追溯一些外來珠飾的源頭和在傳播過程中與本土文化的融合情況。
關鍵詞:馬泉漢墓;珠飾;對外貿易
在咸陽博物院“石之美——館藏玉器精品展”展廳內,陳列著一組精美的串飾(圖1),此串飾1975年2月出土于陜西咸陽馬泉西漢晚期磚券墓墓主人棺內,同墓出土的器物還有鐵、銅、陶、木、玉、石、金銀器等,有200多件[1]。組成串飾的小飾品共計6類21件,現(xiàn)分別介紹如下,與大家共賞。
1 琥珀飾
虎形琥珀飾大小2件。形制相同,虎均為蹲踞狀,昂首前方,身體渾圓,形神兼?zhèn)洌⑸硌坑袡M向穿孔。大的長2.1厘米,高1.3厘米;小的長1.9厘米,高1厘米(圖2)。
橢圓形琥珀飾2件。形制相同,體呈扁平橢圓形,兩端有穿孔。一件長徑2.8厘米,短徑1.5厘米,厚0.3厘米;另一件長徑1.6厘米,短徑1厘米,厚0.2厘米(圖3)。
貝狀琥珀飾1件。形狀為貝殼形,一頭大,一頭小,兩端有穿孔。長1.8厘米,最寬處為1厘米,厚0.2~0.6厘米(圖4)。
琥珀是植物日積月累后石化的產(chǎn)物。漢代琥珀飾品的原料主要依靠進口,出土的琥珀珠飾品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虎形珠?;⑿沃橛址Q獅形珠,有的雖然被定名為“虎”或“獸”,但實際上都應是獅子[2]。獅子原產(chǎn)于非洲,其分布區(qū)域沿地中海南岸延伸于伊朗高原和印度西部,最北可達阿富汗,在漢代傳入中國[3]。《漢書·西域傳》記載:“烏戈國有桃拔、師(同獅)子、犀牛?!盵4]文獻中還有外國多次將獅子當作貢品進獻的記載。在印度的塔克西拉遺址中出土的蹲伏狀獅形珠和中國發(fā)現(xiàn)的十分接近,時間被定在了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1世紀,很可能漢代這種獅形珠的形象是從印度傳入的[5]。馬泉漢墓出土的琥珀珠飾很可能是琥珀進入中國后本土化的實物明證。高大威猛的獅子形象與具有辟邪、祈福等功能的中國傳統(tǒng)虎文化相結合,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故這類珠子又被稱為“辟邪形珠”。
2 玉髓飾
2.1 瑪瑙飾6件
菱形瑪瑙管3件。形制相同,為六棱,大小不一,珠體橘紅色,內部分別有褐、黃、白色的紋帶,中有圓穿,長度為0.9~2.3厘米(圖5)。
瑪瑙珠2件。圓形,中有穿孔,顏色為橘紅色,球徑1.3厘米(圖6)。
橢圓形瑪瑙飾1件。珠身扁平,中有穿,顏色為暗紅色,長1.3厘米。
瑪瑙是一種晶質體玉石,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硅。目前我國漢墓中出土的瑪瑙器形一般較小,珠管等配飾類瑪瑙占絕大多數(shù),這應該與此類飾品貴重小巧、便于攜帶和交易有關。從色澤上來看,白色、紅色瑪瑙居多。其中,紅色的瑪瑙在漢代以前的文獻中常常被稱為“赤玉”,文獻記載其來自西域。紅瑪瑙備受世人追捧,其原因除了原料的稀有,也與辟邪求吉的特殊功能有關。東晉王嘉《拾遺記·卷一》載:“馬腦者,言是惡鬼之血凝此成物?!盵6]古人認為紅色瑪瑙石是惡鬼之血凝結成的,佩戴在身上,鬼魅懼之,定遠而避之。串飾中帶有白、褐、黃色絲狀的菱形瑪瑙管為纏絲瑪瑙,對比國內外考古出土資料,極有可能是貿易珠,從西亞、中亞、東南亞等地區(qū)傳入。
2.2 蝕花石髓珠
共1件,長2.5厘米。形狀為棗核形,中腰粗,兩端細,兩端對鉆一通心透孔。器表為黑色,上面有白色的云紋、圓圈紋,由于年代久遠,白色紋飾上面布滿褐色的沁蝕紋(圖7)。
石髓又稱為玉髓,與瑪瑙非常相似,兩者同屬玉髓類,區(qū)別是瑪瑙帶有天然的條帶,而石髓顏色均勻,無條帶結構。制作方法主要是用堿性物質在珠子表面繪畫出圖案,隨后加熱,通過化學腐蝕在珠體表面形成裝飾紋飾。馬泉漢墓出土的這顆蝕花石髓珠學術界認為是天珠,上有兩圓圈紋,當為兩眼天珠。天珠的源頭可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7],主要產(chǎn)地在今天的伊朗和印度,后通過遠程貿易傳入中國[8]。天珠在西藏地區(qū)早期可以直接入藥,同時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與藏族原始苯教的自然崇拜有關[9],至今在西藏地區(qū)仍在流傳,被藏民奉為“神珠”。目前國內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天珠數(shù)量極其有限,主要有西藏阿里地區(qū)曲踏墓群出土2顆、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出土2顆、云南石寨山出土1顆、長沙咸家湖西漢墓出土1顆,新疆吉尓贊喀勒墓群出土7顆[10]。對比目前考古出土的數(shù)量有限的天珠,咸陽博物院珍藏的這顆天珠圖案清晰、線條流暢、紋飾內容豐富,保存完好,因此顯得彌足珍貴。
3 琉璃飾
五色琉璃管1件。形狀為棗核形,中腰粗,兩端細,中有穿孔,底色為黑色,上有黃、綠、白、藍色斑塊,長2.8厘米(圖8)。
藍色琉璃飾1件。形狀為鈕扣狀,淺藍色,透明,一面刻有十字形凹槽,珠心穿孔,邊長0.9厘米,高0.8厘米(圖9)。
琉璃是石英砂在高溫熔融后的一種液態(tài)無機物質,清以后稱玻璃。中國古代的琉璃源于西亞、地中海等地的玻璃器。兩漢時期,古羅馬所轄區(qū)是世界玻璃制造的中心,但因外來玻璃制品經(jīng)過輾轉易手來到中國,漢人常以這些物品由所傳國家和地區(qū)所有[11]。《廣志》云:“琉璃出黃支、斯調、大秦、日南諸國。”其中大秦是指古羅馬,斯調、黃支是現(xiàn)在斯里蘭卡和印度南部,其玻璃器主要也是和西方貿易而得[12]?!度龂尽の簳肪?0裴注引魚豢《魏略·西戎傳》亦稱大秦發(fā)赤、白、黑、黃、青、綠、紺、縹、紅、紫十種琉璃[13]。目前國內出土的漢代琉璃器大多是舶來品。咸陽博物院珍藏的這件五色琉璃管最初被認為是巧色瑪瑙管,后經(jīng)專家和學者研究辨識,并非瑪瑙管,上面有明顯的玻璃燒造過程中產(chǎn)生的氣孔,有學者認為是古羅馬時期的琉璃珠。另一件藍色玻璃扣狀配飾,晶瑩剔透,非常漂亮,同樣材質的配飾2012年在江蘇盱眙東陽漢墓中也有出土,形狀為葫蘆形和獸形,根據(jù)其他相關的出土資料和文獻資料得出,這種微雕琉璃玉石出現(xiàn)于西漢中期的諸侯王墓葬中,到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使用人群擴展到一般貴族,并形成了以京畿、廣陵、長沙、合浦為中心的流行區(qū)域[14]。馬泉漢墓出土的微雕琉璃飾件充實了漢帝國內部貴族飾品使用流行風尚這方面的研究資料,同時也為我們研究馬泉漢墓墓主人身份提供了參考資料。
4 玉飾
壺形珠2件。一件形狀為扁壺狀,高1.3厘米,厚0.4厘米;另一件為圓腹壺,高0.9厘米,腹徑0.7厘米。兩壺均為白色,表面布滿粟粒狀小點,頸部有穿孔(圖10)。
玉矛頭飾1件。形制為矛頭,上有穿孔,長1.7厘米(圖11)。
壺形珠最早見于公元前2000—公元前1700年的米諾斯遺址中,在古代西方十分流行,而在中國并沒有將珠子制造成壺形的傳統(tǒng)[15]。馬泉漢墓出土的壺形珠可能是受到西方同類制品的啟發(fā)制作而成或者直接是舶來品。盛裝清水的壺,作為護身符佩戴,可供死者在另一個世界長途跋涉時飲水之用。這種象征意義和中國古人“事死如生”的理念有相通之處。
5 水晶飾
共3件。兩件為六棱管狀,長分別為1.5厘米、1.3厘米;一件為棗核狀,長2.7厘米。三件均為無色透明,中間有穿孔(圖12)。
水晶是石英的結晶體,戰(zhàn)國時期比較流行,以齊國的水晶最為出名[16]。兩漢時期,隨著中國對外貿易的開展,大量水晶舶來品涌入國內,比較典型的是多棱水晶珠。馬泉漢墓出土的水晶珠在廣西合浦漢墓中也有出土,當屬同一源流[17]。唐宋以來,隨著對外貿易的擴大和社會各階層對奢侈品需求的增加,大量水晶珠通過貿易傳入國內,水晶珠的流傳范圍更廣。這一時期的水晶珠除用于裝飾外還用于禮制,如用于皇太子的袞冕和皇家慶壽典禮中的儀仗用具。同時,水晶珠在佛寺宗教方面也多用于地宮供奉,這在佛教經(jīng)典中都有文字記載,在考古發(fā)掘的出土實物中也得到了證明[18]。
6 釉陶紡輪飾件
共1件,形狀為紡輪狀,底平,中心有穿孔,直徑1厘米(圖13)。
串飾是由多個飾件穿系而成用以佩戴的飾物。它既體現(xiàn)了人們對美的追求,也是身份的標志、財富的象征,與信仰相聯(lián)系。漢代的串飾在保留裝飾性的基礎上,具有獨特的時代特征:一是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外來原料、題材和工藝傳入中土;二是與民間信仰相聯(lián)系的具有護身符意義的祥符題材出現(xiàn)。這組珠寶串飾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兩點。馬泉漢墓出土的串飾與廣州、廣西、江蘇、湖南地區(qū)漢墓出土的串飾十分相似,根據(jù)已有的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這些墓葬等級都比較高,墓主人身份非富即貴。馬泉漢墓位于咸陽五陵原上,距離漢昭帝平陵較近,再參考上述地區(qū)的墓葬研究成果,推斷它的墓主人的身份也一定非常顯赫。另外,從出土同類串飾的墓葬區(qū)域分布來看,這些地區(qū)恰是當時對內對外貿易的起點或重要疏散點。這些珠飾具體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還是陸上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也許兩者皆有可能。由于珠飾在作為隨葬品下葬之前往往有較長的傳世時間,咸陽馬泉漢墓出土的這組串飾,為研究漢甚至更早時代的物質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參考文獻
[1]李毓芳.陜西咸陽馬泉西漢墓[J].考古與文物,1979(2):125.
[2][3][5][15]趙德云.西周至漢晉時期中國外來珠飾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4](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南北朝)王嘉.拾遺記·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1.
[7][10]巫啟華.淺析新疆吉爾贊喀勒墓群出土蝕花紅玉髓珠、天珠的制作工藝與次生變化[J].四川文物,2016(3):53.
[8]作銘.我國出土的蝕花的肉紅石髓珠[J].考古,1974(6):383.
[9][16][17][18]朱曉麗.中國古代珠子[M].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3.
[11]石云濤.早期中西交通與交流史稿[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12]朱文濤.以漢代與古羅馬玻璃的比較探討中西方玻璃系統(tǒng)的淵源及其走向[J].裝飾,2012(1):71.
[13]應平.蝕花琉璃珠考略[J].四川文物,1991(2):25.
[14]南京博物院,盱眙縣博物館.江蘇盱眙東陽漢墓群M30發(fā)掘簡報[J].東南文化,201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