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一場圓明園流散文物的捐贈儀式在民盟中央機關舉行。民盟中央與北京市海淀區(qū)圓明園管理處正式簽署文物捐贈協(xié)議,圓明園兩件流散文物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額和嘉慶御筆“稱松巖”詩石刻從民盟中央翠園啟程“回家”。民盟中央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王榮彬,民盟中央宣傳部部長曲偉,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向德春,北京市海淀區(qū)副區(qū)長劉圣國,圓明園管理處主任李博,北京市文物局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員吳夢麟等出席捐贈儀式。
乾隆御筆“熙春洞”石匾曾安放在澤蘭堂翠交軒前的石室洞門上。澤蘭堂位于長春園西洋樓遠瀛觀、大水法南的山坡上,清帝在這里可據(jù)高觀覽西洋樓景觀。嘉慶御筆“稱松巖”詩刻石曾安放在如園。如園是長春園中一處江南園林風格的園中園,乾隆三十二年仿江寧明代中山王徐達的瞻園而建。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如園,并于嘉慶十七年(1812年)御制《如園十景》詩。如園內曾有嘉慶御筆字“轉翠橋”和“平安徑”石碑及“稱松巖”“鏡香池”“披青磴”等刻石。除此次回歸的“稱松巖”及2017年如園考古出土的“披青蹬”和“鏡香池”,其他石碑和刻石今已不存在。
翠園原為東城區(qū)翠花胡同內太平胡同一號古宅,始建于明代,清代曾為王府。1949年3月5日,民盟總部從香港遷至于此。民盟中央曾于1985年將諧奇趣北側的噴泉池石刻文物捐贈給圓明園管理處,文物現(xiàn)在原址展出。此次回歸的兩件流散石刻文物位于民盟總部后院的中式庭院中。(來源:國家文物局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