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光天
學習書法一般從楷書入門,因為楷書是基礎,人們常常用“楷書如立,行書如走,草書如跑”來比喻楷書的基礎性。學習楷書大多數人又從唐楷開始,因為楷書大約萌芽于東漢, 成熟于漢末魏晉間,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逐漸取代隸書而成為通行的正式字體,隋、唐是其鼎盛期,尤其是唐代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等著名書法家為后人留下了萬古流芳的楷書瑰寶,一直成為后人學習書法的經典和楷模。學習楷書主要有三個環(huán)節(jié):筆法、字法和章法。筆法主要包括筆畫技法和筆畫之間的連接關系,在前期《楷書黃金律》系列講座中已經做了介紹,從今天開始和大家一起討論楷書字法問題。
字法即結字法,是以筆畫、部件構成字體的,所以又稱結體、結構、間架結構或造型,也有與章法合并,統稱裹束、布置、分布、分間布白的??瑫Y構包含“造型”和“關系”兩個方面:“造型”是安排字形的整體面貌或外形輪廓特征,可以將字寫得或長或扁、或圓或方、或正或斜、或內擫或外拓;“關系”是安排字形中筆畫、部件之間的內部關系,讓各部分之間既有大小、輕重、形態(tài)、疏密、錯落、置向、形勢等對比變化,又成為相互關聯的和諧一體。
一提起結字法大家都不陌生,可能許多朋友都知道清代黃自元的《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有的人熟悉明代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或許有的人知道唐代歐陽詢的《結體三十六法》,但很少人知道隋代釋智果的《心成頌》十八法(為了表述簡約將上述四種基本結字法按照其名稱尾數概況為 “二四六八法”)。不管怎樣,有的讀者會認為古人總結的結字法都很寶貴,都是經典,掌握一種方法就足夠了,只要好好學習、好好運用就行了,還會有什么問題需要研究呀?然而,按照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經典要 “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繼承”的原則,就會發(fā)現在繼承傳統結字法的同時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思考。
從“二四六八法”本身來說,由于是后人參照前人的工作,不斷完善、改進,難免出現不少重復論述,比如黃自元的九十二法與李淳的八十四法的重復度多達66處。限于筆法和字法概念的認識,古人結字法之中也混雜有筆法的論述。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古代書論通常只是囿于技法層面,就法而法,很少將技法提升到審美高度,將技法問題化解為普遍原則;從傳承角度來看,古代關于楷書結字法的文獻,從隋唐以來幾乎歷朝都有,但是大多數的文獻都只是對前人楷書結字法的收錄,或者針對某種楷書結字法進行評析,并結合自己的實踐,提出自己對楷書結字規(guī)律的闡釋。雖然有的學者曾經對個別結字法做過化繁為簡的整理,但還沒有人對歷代楷書結字法做全面系統研究和梳理以便全面繼承寶貴的楷書結字法;從創(chuàng)新角度來看,在堅定文化自信的新時代,中國書法將為中國文化爭得最大榮譽和最廣泛的尊崇,為此就要“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繼承”。比如“二四六八法”誠然正確,問題是它們能全面體現結字方法嗎?它們能提升到審美高度做原理性概括嗎?它們能從科學和藝術的角度解釋其中背后的道理嗎?對于初學者來說,它們能做到簡單、科學、實用嗎?等等許多問題有待我們去研究和解決。
采用科學與藝術相互融合的理念和方法系統地研究上述問題是筆者花了九年時間的研究成果,詳細請見2017年12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楷書之美——科學視角下的結構原理》一書,本文主要介紹其中的研究思路和要點。
中國書法傳承有許多千古流芳的佳話,其中顏真卿寫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一文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也記載了顏真卿向張旭學習書法秘笈的故事。從秦到晉,到了王羲之時代,王羲之完善了書法的頂層設計,并總結出一系列書法書寫的筆法和筆訣,代代傳承直至唐代末期。按照古代的宗法觀念,王羲之等古人將這種書法秘笈視作內功心法,對外人一般秘而不傳,而能夠獲得傳授資格的人只限于內部家族,比如兒孫、侄子、外甥以及入室弟子(見圖1),而且挑選學生的條件非??量?,既要人品好、智商高、悟性高,還要勤奮好學。中國古代對技藝內傳秘笈的方式很普遍,不僅是書法界,比如河南陳家溝的陳氏太極拳圣地,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是陳氏太極拳的入室弟子,即便你學了幾十年的太極拳,也不會學到絕招,只是學到“太極操”而已。晉唐書法秘笈傳承圖如(圖1)所示。
圖1. 晉唐書法秘笈傳承圖
由于唐末戰(zhàn)亂頻繁,導致人物凋零,筆法失傳。從宋代以后人們一直在尋找失傳的秘笈,比如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等這些中國書法史上的大家都在尋找失落的古法。由此引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怎樣尋找失落的古法?這也關系到對中國書法寶貴文化遺產如何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問題。十分幸運的是,充滿大智慧的先賢早已為我們指明了道路,大約在兩千多年前老子在回答孔子的有關“六經”問題時明確指出:“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豈其所以跡哉?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保ā肚f子》)老子的意思是說“六經”的確是先王說的話,但關鍵不在于他說什么,而是要知道人家為什么要說這些話,就像地面上的鞋印一樣,鞋印和鞋雖然有關聯,但不是一回事。你不能根據這個鞋印去學習走路吧,這不是笑話嗎?如果真是這樣你還不如“邯鄲學步”的人。與老子的告誡類似,宋代的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向我們透露說“古人學書不盡臨摹”的道理相通,是說古人學習書法并不都是簡單地“照貓畫虎”式地臨摹字帖,要認真讀帖,要專心思考,書法學習的關鍵在于“書道”,要懂得臨摹古人范字背后的道理和規(guī)律,也就是方法,只有明白了這些,學書才變得容易起來。
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涉及筆法、墨法、線條藝術、造型藝術、視覺藝術、書法美學、古代書論、文字學、物理學、系統科學等非常龐大而復雜的文化系統,下面僅討論科學解析楷書結字法問題。
從縱向的角度看結字法,也就是從歷史的角度梳理結字法規(guī)律,闡釋結字法的道理。像臨摹碑帖一樣,不能只是簡單地模仿、練習,關鍵是要弄明白古人結字法為什么是這樣,要注重背后的道理。學完一種結字法之后,比如黃自元的《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會進一步思考,這樣的結字法是否會指導各種結構漢字?如果不能,在一種求知欲的激勵下你可能會進一步學習其他的結字法。如果你學完了“二四六八法”或者其他的結字法,在大有進步的情況下,你可能會感覺到還沒有掌握各種字的寫法。為什么會這樣?你不能學習一輩子結字法呀!這就提出一個重要問題——在學習、繼承的基礎上,如何創(chuàng)新的問題。
圖2. 楷書結字原理圖
從科學和藝術相融合的角度看楷書結體,實際上是筆畫和部件相互之間如何搭配合理,如何匹配美觀的問題??茖W要回答的是為什么合理,怎樣寫才合理;藝術要回答的是為什么美觀,怎樣寫才美觀。由于漢字的每個筆畫或部件都具有視覺重量,所以從力學角度看筆畫或部件及其組合存在靜態(tài)平衡、動態(tài)平衡及重心穩(wěn)定的問題,即均衡關系;除了視覺重量,漢字的每個筆畫或部件還具有大小和形態(tài),它們在空間上存在遠近和錯落關系,即疏密關系;每個筆畫或部件不但具有“形”,還具有“勢”。所謂“勢”是指筆畫或部件在時間上具有書寫方向性、順序性及結構聯系等因素,與運動趨勢和時間節(jié)奏有關,傳遞書寫者的情感和精神,而這種“勢”又要通過筆畫或部件之間的向背俯仰、開合收放等態(tài)勢表達出來,即“相背出形勢”,從整體和諧的角度看筆畫或部件存在“形”與“勢”如何融合的問題,即相稱關系。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在系統研究歷代結字法的基礎上總結出如下三大結字原理(見圖2):
將楷書結構的輕重均衡原理的力學特性,稱作“不動之動”藝術原理。
將楷書結構的疏密勻稱原理的空間特性,稱作“不勻之勻”藝術原理。
將楷書結構的形勢相稱原理的時間特性,稱作“不齊之齊”藝術原理。
關于在三大原理下面的12項原則和G96法以及如何基于歐顏柳三體范字指導書寫,將在后期講座中詳細介紹。
中國有兩句詩“橫看天下萬戶事,豎看歷史億千年”,是說認識大千世界要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去觀察,與蘇軾的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異曲同工。為了探索楷書結構的奧秘,也應如此。如果說前面我們從歷代楷書結字法研究為線索認識楷書結字原理是一種尋根求源的縱向研究方式,那么這里采用科學中常用的“模型化”方法從多種角度抽象出楷書構型則是一種用廣角鏡頭看多彩世界的橫向研究方式,以便全面認識真實、立體的楷書結構。楷書構型的設計思路是提取出以各種構型為核心的結構特征和書寫規(guī)律,以達到從該構型的角度深入認識楷書結構,豐富、完善結字方法的目的。這里共建立了八種楷書構型見(圖2),其中啟功結字黃金律是楷書構型的典范,對于建立其他構型具有指導意義。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八種構型的特點,以便活躍思路,為“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繼承”拋磚引玉:
(1)啟功結字黃金律。在前期的系列講座中已經做了介紹,如果做簡要回顧,結字法的奧秘可歸納為三句話“上緊下松、左緊右松、內緊外松”和兩句詩“行筆如亂水通人過,結字如懸崖置屋牢?!?/p>
(2)間架構型。主要在啟功結字黃金律的基礎之上總結兩方面的規(guī)律。一方面在指出漢字的左右結構或上下結構不僅是不均勻分布而且是有寬有窄或有大有小的,并且寬窄或大小的比例關系是符合黃金比的,根據這條規(guī)律用黃金格練字會非常容易控制這種比例關系;另一方面漢字結構外形不是正方形,而是縱向高低錯落,橫向參差不齊的,而且表現出一定的規(guī)律性,很容易掌握。
(3)主筆構型。主筆是一個字的主要之筆,主宰之筆,關鍵之筆。主筆可喻作一出戲的主角,一幅畫的主體, 即最突出、最精彩、最引人注目的那一筆畫。主筆也可喻作山的主峰,水的主流,千軍萬馬的主帥,即具有引領、統帥作用,決定全局成敗的那一筆。主筆雖然如此重要,但古代書家關于如何寫好主筆的論述并不多,多數人主張根據“字感”確定主筆。主筆構型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總結出如何找到主筆,如何突出主筆,如何避讓主筆等一套完整的書寫主筆的方法和規(guī)律,從而對如何認識主筆在結構中的作用,如何處理好筆法、字法和章的主從關系會有新的認識。
(4)偏旁構型。目前小學生語文寫字課要求掌握82種偏旁,清代王澍、蔣衡合著的《分布配合法》專著總結出的偏旁達170種之多,如何從繁多的單個偏旁寫法教學中提取出少而精的共同規(guī)律?偏旁構型從兩個方面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是總結出一級避讓和二級避讓的普遍規(guī)律;二是提取出偏旁和配件之間的四種關系:避讓關系、穿插關系、主從關系和相背關系,從而解決了“相同位置相同偏旁的寫法”問題,因為相同位置的相同偏旁可以與不同配件組合成很多字,無法確定,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只有四種情況。
(5)向背構型。大家對簡單的向背概念并不陌生,比如左右位置兩個縱向筆畫之間的“相向”和“相背”關系以及上下位置兩個橫向筆畫之間的“俯仰”關系?!跋虮场笔侵袊鴷ㄖ械闹匾囆g特征和美學原則,在古代書論中多有論述,比如“向背出形勢”關系到結字的關鍵“形”與“勢”,足以說明向背的重要性。清代戈守智在《漢溪書法通解》中對左右結構的“向背”關系作了深度解析,總結出相向、相背、相助、相并四類結構。向背構型在此基礎上,全面繼承和發(fā)展了古法中的向背概念,建立了適合于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和包圍結構廣義的向背關系和分析方法。
圖3 八種楷書構型與楷書結字原理的關系
(6)重心構型。許多書家、學者提出過多種分析漢字重心的方法,但一直停留在憑感觀、經驗的定性分析階段。有的學者認為在漢字的正中心,也有的人認為在中心偏左上的區(qū)域,眾說紛紜,始終無解。一直到1986年啟功先生首次公布他發(fā)現的楷書結字秘密:字的重心“不在中心一點或一處,而是在距離中心不遠的四角處” 。筆者用科學方法證明了啟功先生的這一重大發(fā)現,從而為科學分析漢字的重心,指導漢字書寫奠定了基礎。重心構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結字黃金律 “內緊外松”“八面拱心”原則;二是包圍結構“內外相稱”“圍而不堵”原則;三是調節(jié)漢字筆畫和部件重心的方法。
(7)造型關系。結字法是一種藝術造型,鄧寶劍教授率先從楷書結構中提取出“大小”“形態(tài)”“輕重”“疏密”“錯落”“置向”六種造型元素或造型關系作為結構特征,研究書寫規(guī)律,以達到深入認識楷書結構,豐富、完善結字方法的目的。造型關系結字法主要將“六種造型關系”(簡稱“R6”)與前面總結出的G96法結合起來,其特點是:用R6概括G96,使G96變得簡單而不復雜;用G96解釋R6,使R6變得具體而不抽象。
(8)外形構圖??瑫Y體包含內部關系和外部輪廓兩部分,這里的“外形構圖”不但試圖體現楷書結構的整體造型,而且也反映外部輪廓與內部結構的關系。為了從外形構圖的角度描述楷書結構,用“觀物取象”的方法基于歐、顏、柳三體范字總結出的“12種外形輪廓圖”。因為中國人講究的是“無形勝有形”,“無聲勝有聲”,“天何言乎?”所有能講出來的道理就不是至道,所以常用“觀物取象”的方法幫助大家領悟那些不可言喻的深層意蘊,古人常從自然、社會中的萬千氣象找出恰當的物象(自然物象、人形物象、建筑物象等)來比喻書法的筆法、字法和章法,分別對應筆勢、體勢和氣勢。
魏晉、唐代和宋代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三個偉大的歷程碑,明代董其昌在《容臺別集》中首次將這三個時代書法的審美趨向概括為“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清代馮班在《鈍吟書要》中從哲學高度將古人結字法總結為“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他用“理”“法”“意”三個元素或三個層面概括結字法的時代特征。如果從系統論的角度可將由這三個元素組成的系統看作“古人結字法體系”,簡稱“古法體系”(圖4a)。
古法體系的核心思想是如何論“法”、立“法”和用“法”。馮班以“理”引領“法”與“意”,將三者的關系加以聯系,其“理”即自然之理,也即“道”。立法要有依據、“道法自然”,唐人“因晉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則字有常格”。用“法”要理解“法”的本意和依據,所以“宋人用意,意在學晉人也”,注重個人學養(yǎng)、意趣、情懷的表現。從中頗受啟發(fā)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如何在科學視角下審視古人結字法,如何用“科學”將晉人之“理”、唐人之“法”和宋人之“意”融合起來,以豐富書法藝術的科學內涵,堅定文化自信(圖4)。
如(圖4)所示,圖中的“三大原理、12項原則”對應古人的“理”,“縱向G96法”對應古人的“法”,“橫向八種構型”對應古人的“意”。圖中示出的兩個結字法體系的共同特點是每個體系都包含“理”“法”“意”三個元素,不同之處在于“古人結字法體系”只是一種高度的特征概括,體現了馮班對結字法的深邃洞察和獨特見地,而“科學結字法體系”不但將蘊含的“理”“法”“意”三個元素具體化了,而且是迄今為止首次建立的科學、完整、實用的結字法體系,詳細請見《楷書之美——科學視角下的結構原理》 一書的“4.4.4古法體系”一。
圖4. 科學解析結字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