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昕峰
[摘要] 目的 分析二甲雙胍聯(lián)合優(yōu)泌林對2型糖尿病治療效果。方法 選擇該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將其平均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后,分別給予二甲雙胍和二甲雙胍聯(lián)合優(yōu)泌林進行臨床治療。結(jié)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餐后24 h血糖、空腹血糖、血紅蛋白水平下降較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二甲雙胍聯(lián)合優(yōu)泌林可以控制和穩(wěn)定病情,有效降低餐后24 h血糖、空腹血糖、血紅蛋白水平,增強型糖尿病療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關(guān)鍵詞] 2型糖尿?。欢纂p胍;優(yōu)泌林;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8)01(a)-0001-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melbine combined with Humulin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7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respectively treatd with melbine and melbine combined with humulin. Results The postprandial 24 h blood glucose,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hemoglobin decreasing leve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obviou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96.67% vs 80.0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melbine combined with humulin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can control and stabilize the diseases,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postprandial 24 h blood glucose, fasting blood glucose, and hemoglobin and increas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ype 2 diabetes, which is of clinical promotion value.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bine; Humulin; Curative effect
2型糖尿病危害性大、發(fā)病率高、且容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1],其發(fā)病機制是人體內(nèi)長期高血糖導致身體各組織器官心、眼、腎等功能衰退,引起神經(jīng)、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變。若是早期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療,后期容易并發(fā)其他重大疾病例如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癥、糖尿病眼病等,大大增加治療難度。據(jù)相關(guān)醫(yī)學研究表明,治療2型糖尿病的目標是控制穩(wěn)定病情、控制血糖水平處于正常水平、改善胰島素功能[2]。由于老年患者身體各機能都處于漸進衰退的狀態(tài),控制血糖成為治療2型糖尿病的一大難點,單一的治療方式如口服降糖藥物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選擇為患者補充外源性胰島素成為了可行性治療方式。為此,該文隨機抽選出60例在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間于該院接受臨床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該研究的分析對象,就“二甲雙胍聯(lián)合優(yōu)泌林對2型糖尿病治療分析”這一課題進行探討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選出60例于該院接受臨床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為該研究的分析對象,將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30例,其中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患者年齡65~8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43±4.24)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為(2.34±0.25)年。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齡66~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3.20±5.04)歲;病程1~7年,平均病程為(2.85±0.20)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其他臨床資料構(gòu)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案
給予觀察組患者使用二甲雙胍(國藥準字H2004 1400)和優(yōu)泌林(國藥準字H44020511)??诜纂p胍片,3次/d,0.25 g/次;并且定期監(jiān)測患者血糖,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調(diào)整藥物劑量;分別早晚餐前30 min注射優(yōu)泌林注射液,2次/d,每次1/2日劑量。給予對照組患者使用二甲雙胍(國藥準字H20041400),口服二甲雙胍片,3次/d,0.25 g/次。所有患者的治療和觀察總時長均為4周。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PBG(餐后24 h血糖)、FBG(空腹血糖)、HbA1c(糖化血紅蛋白)數(shù)據(jù)變化水平;分別統(tǒng)計兩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評價標準:顯效即患者PBG(餐后24 h血糖)≤8.30 mmol/L、FBG(空腹血糖)≤7.00mmol/L,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有效即患者PBG(餐后24 h血糖)在8.30~10.50 mmol/L之間、FBG(空腹血糖)在7.00~9.0 mmol/L,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無效即患者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病情加重。
1.4 統(tǒng)計方法
在該研究中選取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前后PBG、FBG、HbA1c變化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的PBG、FBG、HbA1c水平都有顯著下降;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PBG、FBG、HbA1c水平下降較大(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6.67%(14例顯效,15例有效)。與對照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80.00%(10例顯效,14例有效)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P<0.05)。
3 討論
二甲雙胍屬于一類胰島素增敏劑,可以加快利用人體外周組織葡萄糖來增強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但是卻不能直接刺激胰島素的分泌[3-4]。此外,二甲雙胍還可以抑制肝臟內(nèi)糖異生,減慢腸胃道攝取葡萄糖的速度。據(jù)相關(guān)醫(yī)學研究顯示,糖尿病病情發(fā)展后期,不斷下降的胰島β細胞、分泌不足的胰島素使得血糖水平處于無法控制的狀態(tài),單一地使用二甲雙胍治療無法控制病情。優(yōu)泌林屬于一類重組人胰島素混合物,混合了中效胰島素(70%)和常規(guī)胰島素(30%),藥物作用在治療的短時間就能達到良好的療效,快速降低患者血糖,且持續(xù)時間較長,能夠穩(wěn)定維持血糖水平。據(jù)臨床醫(yī)學顯示,二甲雙胍聯(lián)合使用優(yōu)泌林治療2型糖尿病可以發(fā)揮對體內(nèi)殘存的胰島β細胞的保護作用,使胰島素的消耗程度降低,有效控制患者血糖,達到較好的療效[5]。
該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的餐后24 h血糖、空腹血糖、血紅蛋白水平下降較大(P<0.05)。對照組的總有效率(80.00%)低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6.67%)(P<0.05)。因此,2型糖尿病的治療上使用二甲雙胍的同時使用優(yōu)泌林能夠控制并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患者血糖,增強2型糖尿病的療效,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莊麗.優(yōu)泌林30R胰島素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糖尿病臨床療效分析[J].北方藥學,2016,13(5):162.
[2] 班志紅.胰島素聯(lián)合二甲雙胍治療初發(fā)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8):39-40.
[3] 李培權(quán).二甲雙胍聯(lián)合精蛋白鋅重組人胰島素混合注射液治療糖尿病足100例療效[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6,32(8):49-51.
[4] 史愛賢.胰島素短期強化治療初發(fā)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72):48-49.
[5] 老年Ⅱ型糖尿病肺部感染的中西醫(yī)聯(lián)合治療效果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639.
(收稿日期:2017-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