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 陶勇
(南京華廈白癜風研究所 江蘇 南京 210000)
白癜風是表皮和毛囊黑色素細胞減少的一種疾病,近年發(fā)病率有不斷增加的趨勢。目前,大多數學者認為是一種免疫相關性疾病。我們對2017年7—9月在我院整合門診治療小組就診的200例白癜風患者采用藥物聯(lián)合308nm準分子激光治療,取得較好療效?,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200例患者均為我所門診確診的白癜風患者,臨床符合白癜風的診斷標準,資料完整。其中男99例,女101例。年齡分布:2~16歲74例(39%),17~35歲106例(53%),36~55歲18例(9%),56歲以上2例(1%)。病程2個月~20年。200例白癜風患者皮損為局限型的77例(38.5%);散發(fā)型91例(45.5%);泛發(fā)型8例(4%);肢端型17例(8.5%);節(jié)段型7例(3.5%)。
所有患者均口服中藥并(或)配合針劑治療,治則為調和氣血、活血化瘀,疏風通絡,疏肝解郁,養(yǎng)血活血。常用藥物有:首烏,補骨脂,紅花,紫草,驅蟲斑鳩菊,桃紅,當歸,赤芍,黃芪,甘草等。根據每位患者的病情,選擇藥物,配伍組合調整劑量。每四周隨訪一次,并攝照片以比較觀察病情,記錄療效與可能的不良反應。3個月為一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
200例白癜風患者經藥物治療病情進入到穩(wěn)定期后,予以308nm準分子激光照射。治療儀為深圳市吉斯迪科有限公司生產的GP908型308nm準分子紫外光皮膚治療儀。以2秒即71nm/cm2為首次劑量,以后根據患者皮損反應情況調整光照強度。如果沒有明顯紅斑反應,則下次光照強度遞增10%~15%;若有輕微發(fā)紅或瘙癢,則下次照射劑量不變,直至發(fā)紅部位褪色再增加光照強度;若出現(xiàn)疼痛性紅斑或水皰則停止照射,直至癥狀消退,下次照射劑量及以后每次照射劑量根據皮損恢復情況而定。每周照射1~2次,15次為一個療程,共照射2~3個療程。
治療6個月后,200例白癜風患者痊愈42例(21%),顯效69例(34.5%),好轉79例(39.5%),無效10例(5%),總有效率達到95%,詳細結果見表。在各種類型皮損的治療中又以節(jié)段型,局限型及散發(fā)型效果較好,總有效率達到100%,97.4%及96.7%,肢端型次之,總有效率達到88.2%,泛發(fā)型有效率為62.5%。
表 200例白癜風患者療效比較
在308nm準分子激光治療中,患者最快于照射3次后皮損處出現(xiàn)色素沉著斑點,大部分患者在照射8次以內皮損處開始出現(xiàn)色素沉著斑點,有黑色素生成。
白癜風又稱白駁風,現(xiàn)代醫(yī)學稱為白斑病。中醫(yī)認為本病成因于肝腎虧損,風邪侵犯病膚,毛竅閉塞,風邪瘀熱郁結,氣血阻滯,血不榮膚所致。進展期表現(xiàn)為風濕郁熱證,肝郁氣滯,穩(wěn)定期表現(xiàn)為肝腎不足證,瘀血阻絡證,兒童常表現(xiàn)為脾胃虛弱。治療上進展期以驅邪為主,疏風清熱利濕,疏肝解郁;穩(wěn)定期以滋補肝腎,活血化瘀為主,根據部位選擇相應引經藥。方中何首烏,補骨脂補肝腎,益精血;刺蒺藜,柴胡為疏肝解郁,使氣行血行;當歸、桃仁、紅花、赤芍活血化瘀,調和氣血;黃芪補氣升陽,增強免疫;川芎行氣活血,甘草和中益氣,調和諸藥。諸藥合用,除具補益肝腎,祛風活血外,尚能提高皮膚黏膜吸收紫外線的敏感性,激活酪氨酸酶活性,促進黑色素細胞的代謝,增加皮膚色素。
本資料共收集200例白癜風患者,男性白癜風患者的發(fā)病率與女性白癜風患者的發(fā)病率無明顯差別。35歲之前發(fā)病的患者占90%,說明此病多發(fā)生于青少年。本組資料觀察表明,治療效果與皮損部位,年齡,病程,分型及治療時間有關。一般面頸部和軀干部療效較好,四肢和肢端關節(jié)療效欠佳。局限型、散發(fā)型及節(jié)段型效果較好,泛發(fā)型及肢端型效果欠佳。病程短者較病程長者效果好,皮損處色素恢復隨療程延長而增加。本組資料顯示,藥物聯(lián)合308nm準分子激光治療白癜風可以達到協(xié)同促進作用,加快黑素細胞的生長,促進白斑復色,縮短病程,提高臨床療效。
我們認為白癜風的治療應在確診疾病后及早進行治療。治療盡可能采取精細個體的綜合治療,如中西醫(yī)相結合,外科治療及口服內服藥物相結合,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及外科手術治療聯(lián)合治療等。并注意治療伴發(fā)疾病,配合自然飲食療法及心理療法,解除顧慮,樹立信心,堅持治療,大部分患者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1]徐小珂,皇甫晉玲,朱燦,等.表皮細胞懸液自體移植治療節(jié)段型白癜風口].中華醫(yī)學美學美容雜志,2002,8(1):21-22.
[2] Lu T,Gao T,Wang A,et a1.Vitiligo prevalence study inShaanxi Province,China 口 ].Int J Dermatol,2007,46(1):47-51.
[3]楊國亮,王俠生,現(xiàn)代皮膚病學[M].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社,1996:66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