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強 林家潤 尹克峰
摘要:文章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等研究方法,選取濟寧醫(yī)學院大一、大二太極拳選修課的學生為研究對象,解析二十四式太極拳課堂教學的技術教學模式,強化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管理,提升教師太極拳的技能修為,搭建并引導學生課余鍛煉的平臺等方面深入分析,得出:太極拳教學應重視課前引導;教師在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基礎上,總結學生容易接受的動作技術教學步驟;太極拳文化的傳播離不開教師課余時間的輔導,營造良好的太極拳習練氛圍,養(yǎng)成學生們健康的課余生活習慣。
關鍵詞:二十四式太極拳 課堂教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8)3—0070—04
1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1.1研究對象
濟寧醫(yī)學院太極拳公共選修課2015級、2016級學生。
1.2研究內容
太極拳技術教學程序,太極拳理論講授,學生課下練習情況
2研究方法
2.1文獻資料法
登錄CNKI全文數(shù)據(jù)庫查詢關于“太極拳教學法”,以關鍵詞“二十四式太極拳”“課堂教學法”的參考文獻。
2.2訪談法
對濟寧醫(yī)學院太極拳教學的教師,太極拳上課的學生為對象設計問題進行訪談;其中對上課的學生進行課上交流、課下訪談。
3結果與分析
3.1重視課前引導
學生練習興趣的調動和課堂氣氛的活躍,離不開老師課前的引導。引導內容可以包括太極拳理的解釋,太極拳先輩們的練拳軼事,近期太極拳與醫(yī)學結合用于臨床的事例,國外太極拳練習情況等,對太極拳技術要領的講解也要生動形象,提出簡單問題并能得到一些同學的回答響應,便達到了課前引導的目的,那么一次太極拳課就有了好的開始。
例如:對太極拳技術要領講解時引導學生思考二十四式太極拳手形步法皆是走弧線,弧線是怎么出來的呢?就可以用解剖學術語講解是手臂的內旋、外旋,再加上轉腰形成的,并讓大家做做內旋、外旋,再如腳上出現(xiàn)的扣腳、擺腳、碾腳的區(qū)別,蹬腳和分腳的區(qū)別,“白鶴亮翅”和“手揮琵琶”虛步的區(qū)別,有幾個“摟膝拗步”的動作,幾個“倒卷肱”的動作等,這些小的問題能夠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再結合動作講解能夠讓學生逐步深入思考,不覺疲乏,每一次課前引導語都要設置一個簡單的小問題以提高太極拳練習的趣味性,這是上好一次太極拳課的重要前提,不容忽視。
3.2規(guī)范動作教學模式
通過對上課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少數(shù)人課下通過網(wǎng)上視頻預習新動作,而且這些學生對太極拳的慢練非常感興趣,并能自主反復練習,這一部分的學生數(shù)量非常有限。所以課上的技術教學首要任務是讓同學們盡快記住動作。
多年的太極拳教學經驗和多年的太極拳練習經歷總結出一些太極拳技術動作教學的方法,對新動作教學步驟如下:
動作學習流程形成一種特定模式,同學們易于接受,學習新動作更加容易牢固。對這一動作教學步驟模式作進一步解析。
3.2.1示范講解階段
準備活動結束后,教師隨著太極拳音樂帶領學生從頭復習一遍,并把本課要學習的動作完整示范出來,這樣有助于學生初步形成動作的連續(xù)記憶,并非孤零零的將要學習的新動作單獨示范;“領做兩遍”時的第一遍是讓同學們形成動作印象,知道動作的方向與步法,這時候學生的反饋就是對動作充滿疑問,第二遍的時候就要對動作進行分解講解,像“手揮琵琶”和“倒卷肱”等動作要手腳分開練習,進行分解教學,然后再完成第二遍的領做,并在動作完成時讓學生保持定式狀態(tài),教師起身糾正動作,定式狀態(tài)能夠提高學生動作質量,腿部支撐力量和動作記憶,例如“野馬分鬃”“摟膝拗步”等多數(shù)動作都要采用這種方法,這種定式樁非常有效,要善于運用。
3.2.2分組練習階段
“分組、分區(qū)練習”是兩遍動作講解完成后,同學們處在似懂非懂的狀態(tài),馬上解散以小組長為中心練習所學動作,同學間的互動交流就在這個階段,同學們的練習興趣也在此激發(fā),大家各執(zhí)己理,經常會出現(xiàn)各組派代表來問老師動作要領,課堂練習效果明顯;觀察大家練習情況后,教師做最后動作示范,有些同學在這個階段會完全領會動作技術,猶如“頓悟”,最后,教師選擇幾位學生做最后的示范演示(一般情況下選擇組長),這時新動作的教學基本完成。
3.2.3循環(huán)表演階段
再次“分組練習”是為了后面各組進行最后的輪流表演,要規(guī)定大家練習時間,通常設為10分鐘,各組把動作做完后教師針對每組的每個同學進行點評,要注意的就是每一位同學都要點到,照顧到課上的每一位同學,只有這樣學生練習的興趣才能不斷提升。新動作的學習基本完成,針對各班組的練習情況,為了鞏固動作記憶,教師視學生掌握程度對所學動作進行拆招講解,并做實戰(zhàn)當中用法演練,以拓寬學生太極拳視野,學生對太極拳認識也得到升華。另外,“音樂作為一種特殊語言,在運用到太極拳的教學中,具有獨到的教學效果?!狈纸M練習過程中,利用一些舒緩、靜心的背景音樂,對同學們收斂身心專注動作有很好的作用。
3.3太極拳文化教育
太極拳是對武術文化的肢體表達,文化層面的理解應該通過太極拳的動作來詮釋和表述,真正達到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例如:“抱拳禮”是一個具有高度道德理性的范疇,里面蘊含著豐富的人文信息;它實則是以“武”的形式載體向世人闡釋中國“文”的精神內核。同時,它也一定程度反映出傳統(tǒng)社會“禮教思想”對習武之人的教育目標和培養(yǎng)期待——“以和為貴”?!霸诤暧^層面上,中國的學校為什么要開設太極拳課?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提升我們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體育教師有了使命感,就同時擁有了積極主動的要素,指導教學的愿景和價值觀”。
太極拳理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太極的解釋,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理論,所謂“形而上者之謂道”,太極拳理并非在手腳肢體上面的技術解釋,然而這種理論也是通過身體一定規(guī)律的運動實踐得出來的;醫(yī)學專業(yè)學生接觸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較少,這就必須找好切入點進行太極拳理論的傳授,否則弄巧成拙,讓學生們對太極文化生出不解虛誑之意,從而導致討厭從事太極拳的學習。
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太極拳譜》第一篇《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xiàn)……”顯然,這些理論對于剛剛接觸太極拳練習的學生來說難以理解,我們就要從具體的動作中來初步講解。例如,“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可以初步理解為無極就是身體自然直立,太極拳起勢前的準備狀態(tài),“動靜之機,陰陽之母”可以解釋為太極的狀態(tài)不是純粹的動或是純粹的靜,陰和陽是兩種極端狀態(tài),是從太極而來的,到底這種境界具體是什么樣的呢?就要引導學生靜下心來通過太極拳的動作練習體會這種理論“虛靈頂勁,氣沉丹田……”等就是在練拳的過程中要頭頂項立,不準許低頭佝腰,腳底也要踩穩(wěn)地面,自身的重量要傳遞到實腿的腳底下,不準許漂浮不穩(wěn)?!疤珮O拳具有身法美、姿態(tài)美、意境美、和諧美、神韻美、虛實美等傳統(tǒng)美學特征”,動作表現(xiàn)出的松活圓融,氣定神斂等特點都符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要求,影響學生們?yōu)榱双@得這種美而積極的身體力行,從太極拳審美角度引導學生觀察和練習太極拳。
從與上課學生交流來看,學生們的傳統(tǒng)文化底子薄弱,對陰陽虛實等理論較為陌生,拳理的理解也不透徹,太極拳理論作為太極拳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有責任將太極文化恰如其分地傳播給學生,吸收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料,優(yōu)化學生們的知識結構。
3.4重視課上學習與課下練習的銜接
“拳打千遍,神理自現(xiàn)”,前人對練拳的總結言簡意賅。練習量的多少決定著太極拳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課堂教學學習時間有限,同學們動作自主練習時間大約30分鐘,很多學生僅僅滿足于記住動作,所以課下太極拳練習起著關鍵作用,建立一個課下練習平臺,對太極拳的教學與學生們課余鍛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課上調查發(fā)現(xiàn)課下練習有以下兩種形式:
3.4.1小組練習
小組長負責制的練習方法給了學生們動作學習的主動性,針對考試的要求,組長會組織各組的同學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練習,調查中發(fā)現(xiàn):考試前三周,每個小組都有課下練習,課后的練習次數(shù)保持在兩次以上。教師對考試動作的要求明細化,每次課后小結提示學生課后復習并對照網(wǎng)上視頻練習等教師合理的要求起著關鍵作用。
3.4.2武協(xié)太極拳社團
濟寧醫(yī)學院武術協(xié)會有太極拳社團,練習的項目內容有:二十四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太極功夫扇等,太極拳授課教師每周會對太極拳社團進行課外輔導。授課教師通過引導并建立選修課學生與武術協(xié)會太極拳社團的聯(lián)系,提高了學生們對二十四式太極拳練習的熱情,同學問建立了跨專業(yè)、跨年級的運動友情,壯大了武術協(xié)會太極拳隊伍,也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可以利用社團活動時間預習和學習新動作,保證了太極拳課上教學與學生們學習順利有序,并能夠引起大家對太極拳細節(jié)方面的求知。太極拳課堂教學與武術協(xié)會太極拳社團的課下練習銜接,是提高太極拳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
3.5授課教師的太極拳技能修為
“太極拳蘊含豐富的哲理、醫(yī)理和拳理,具有突出的哲理性、明顯的健身性和特殊的技擊性。因此,我國從1978年以來就將它納入高校體育教學計劃之中,至今不變。所以不是太極拳項目本身的問題,而是,教師教學出了問題”。教師的太極拳套路示范演練所表現(xiàn)的氣定神閑,松肉緩和,心靜體松,連綿不斷,柔中寓剛等美的感覺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樣會讓學生們從視覺上對太極拳的動作有一個大體的認識,這種好感會增強學生們習練太極拳的動力?!啊敖處熡幸煌八拍軌蚪o學生一杯水”,學校應提供太極拳專業(yè)教師更多的學習進修機會,讓本專業(yè)教師經常學習充電,加強學校之間的學習、交流與合作,拓寬視野,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yǎng),為人師表。”作為一名高校太極拳教師,選修課學習的是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如果沒有個人練習、教學的體會總結,不可能讓學生們體會到太極拳運動的魅力所在。
3.5.1動作技術細節(jié)的認知
二十四式太極拳從起勢到收勢的每一動,太極步的要領,弓步的要求,每一個轉折處的扣腳、反掌等動作細節(jié),教師必須掌握領會。選修課上的一些同學有過太極拳練習經歷,這就需要教師在動作演練中的細節(jié)處理上把握得當,讓這些學生在動作學習上接受新的挑戰(zhàn)。這就需要教師在課余時間,勤學苦練,身體力行。
3.5.2太極拳理拳論的研究
教師要熟習各家各式太極拳的起源,發(fā)展及其技術風格,最好能做些展示,同一動作名稱因拳氏不同技術要領也有懸殊,教師能夠適時進行演練能夠讓學生煥然一新,掌握太極拳創(chuàng)拳前輩們的練拳學拳軼事,太極拳運動對人體機能的影響等知識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們認識太極拳的視角。這就需要教師課余時間博覽群書,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
3.5.3良好的個人品德和教學態(tài)度
個人品德和教學態(tài)度影響學生們練習太極拳的興趣,在對太極拳社團課外練習的學生訪談中發(fā)現(xiàn),教師太極拳動作技術的美感和教師上課時候的和藹態(tài)度決定了他們課余時間練習太極拳的主要因素。教師的良好個人品德通過語言和肢體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是建立師生課上交流的重大主題,正確評價學生、尊重學生、接納學生來修煉自身的教學情緒,始終如一上好每一次課對太極拳教師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zhàn)。
4結語
(1)簡化二十四式太極拳課堂教學要有新穎多變的課前引導;
(2)優(yōu)化太極拳課堂教學法,新動作教學步驟形成固定模式,形成師生易于接受的上課模式,注重太極拳文化的傳播同時培養(yǎng)學生太極拳終身鍛煉習慣是我們每一位太極拳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3)教師的太極拳技能、技藝、理論水平和上課態(tài)度等教師的太極拳修為是學生們太極拳學習的動力來源;
(4)充分利用武術協(xié)會太極拳社團建立課上學習與課下練習的良好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