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舸
摘 要 地域文化應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特別是擁有豐富地域文化的陜西。對外漢語教學與陜西文化的結合有利于在陜漢語學習者的漢語學習,有利于其者融入當?shù)厣?、了解中國文化,符合國家“一帶一路”?zhàn)略,有助于傳播中華文化。然而當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地域文化并不明顯,應從漢語教材與內(nèi)容入手,添加更多地域文化內(nèi)容,并在傳統(tǒng)漢語語言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發(fā)展線上下線教學與各種文化課程、講座和文化體驗。
關鍵詞 地域文化 對外漢語教學 陜西文化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44
The Necessity and Teaching Thinking of Integrating Shaanxi Local Culture in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ZHAO G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ollege,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77)
Abstract Regional 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specially with rich regional culture of Shaanxi.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Shaanxi culture is conducive to learning Chinese in Shaanxi-Han Chinese learners, facilitating their integration into local life,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and conforming to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which helps to spread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the current regional culture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not obvious. 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ontents of Chinese, add more regional cultural contents, and develop online offline teaching and various cultural course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ultural experience.
Keywords regional culture;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Shaanxi culture
語言與文化是共生關系,語言是文化外化的載體,文化促進語言的發(fā)展。語言的文化性決定了語言學習不能脫離文化。語言教學的目標就是使學習者能夠熟練運用目的語,進而能夠了解其文化、融入其社會生活。因此,針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對外漢語教學需要文化的滲透,通過對文化的了解,進一步幫助對漢語的理解與使用;而獨特的文化是引發(fā)學習者興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漢語語言教學應當包含著文化,并以文化促漢語語言學習。
1 陜西地域文化
陜西位于西北內(nèi)陸腹地,橫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中部,是元祖華胥氏的重要生活地、初祖炎帝黃帝的誕生與部族發(fā)源地,是連接中國東、中、西北、西南地區(qū)的重要樞紐。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陜西先后經(jīng)歷了十四個重要歷史朝代,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中國文化思想與精神,她承載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延續(xù)。
就歷史文化而言,陜西是華山文化、漢文化等中國文化的發(fā)祥地,是中華文明的溯源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作為中華民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時間最長的地方。 就文化價值觀來說,陜西是中華民族思想道德體系的奠基地之一。陜西作為民族始祖生活的所在地,創(chuàng)造并流傳了許多廣為人知的神話傳說,例如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表現(xiàn)了強烈的尚德意識,大公無私、寬容仁愛,體現(xiàn)了為國為家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這些傳說奠定了中華民族思想道德傾向,形成了中華民族思想道德體系的核心。就方言文化方面,陜西話包括陜北話、關中話、陜南話三種。其中關中話(即本文陜西方言討論范圍),古時屬于中原官話之一,是一種雅言。就民俗文化來看,秦腔、華陰老腔、陜西皮影、安塞腰鼓、陜北秧歌、陜西八大怪等,都是現(xiàn)代中國人耳熟能詳?shù)拿袼孜幕?,透過陜西自然狀況、經(jīng)濟文化與陜西人民生活,生動而形象地反映了中華歷史文化變遷的軌跡。
可見,豐富而厚重的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形成了陜西獨特的文化氛圍,是一本活的文化化石??梢哉f,陜西文化滋潤了漢語,而漢語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陜西文化。
2 西安對外漢語教學中陜西地域文化融入的必要性
1986年John·H·Schumann提出了“文化適應假說”,該理論認為第二語言的獲得是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成功與否跟他們能否適應目標文化有直接關系。[1]Ward與Kennedy(1994)研究認為目的國語言水平,特別是用語禮貌得體的能力,對文化適應有積極影響。[2]西安是陜西留學生聚集的中心,而在陜留學生最直接接觸、相對固定的地域文化就是陜西文化,因而親近、認同陜西文化決定了他們的漢語獲得程度、漢語精髓的掌握并由此較為切實地了解中國文化。
2.1 了解陜西方言文化,有利于融入西安的社會生活
方言是語言的地域變體,反映著當?shù)厝说纳盍晳T與普遍價值觀念,也是地域以外之人最先能接觸到的文化。想要融入一個地域,方言是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西安以關中話為地域方言,在西安生活的漢語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普通話的同時,會更經(jīng)常與陜西話打交道。因此,了解陜西方言文化不僅是拉近文化距離的第一步,更是漢語學習者切身生活之必需。
日常生活中,漢語學習者可能會常聽到“后個”(h u ge)“咥”(di椋捌寫保╬i鄋 xi醤 chu醤)“么麻達”(me m?d啵┑齲肫脹ɑ跋嗨?、又无法与覈腊得的汉语翐砑{攣骰啊O嗨圃從諫攣骰壩肫脹ɑ暗撓鏌糲嘟吧蚴怯捎諫攣骰暗拇駛閿肫脹ɑ壩瀉艽蟛鉅???
語音方面,陜西話也有四個聲調(diào),如“后個”(后天)讀作“h u ge”,“伙計”(朋友)讀作“hu?ji”,表示“那兒”的讀“w d唷薄S齙揭栽艋蛘甙朐粑椎暮鶴質(zhì)??分蓴侘话会灾q飧鱸艋虬朐羥疤砑由浮啊 保╪g),如“我”讀作“ e53”,“我們”讀作“ ai21”,“安”讀作“ an”。
詞匯方面,由于陜西話曾為中國古代的官方雅言,很多陜西話是從古漢語保留下來的,與現(xiàn)今的普通話有一定差異。比如“鄉(xiāng)黨”是“老鄉(xiāng)”的意思,其中“鄉(xiāng)”和“黨”都是我國古代的民戶編制,據(jù)《漢書》記載,“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族,五族為黨,五黨為州,五州為鄉(xiāng)?!痹偃纭皨辉帧笔钦f“好極了”,其中“嫽”是“好”的意思,《廣韻》載:“嫽,好也。青徐海岱之間曰嫽。”西漢楊雄《方言》中,就將“好”說成“嫽”?!斑帧睘檎Z氣詞,相當于“了”“啦”等,《老殘游記》中寫道:“老爺們叫你來為開心的,你可哭開自己咧!那不得罪人嗎?快別哭咧!”
對于完全不熟悉漢語語音、詞匯系統(tǒng)的漢語學習者來說,陜西話不易辨別、理解,需耗費更多精力融入、適應西安的生活,甚至可能會導致文化休克。所以,在平時的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需要提醒學生一些常用的陜西方言,不但可以增添教學趣味,亦可幫助漢語學習者更好地適應在西安的學習生活,拉近文化之間的距離感,盡快跨過跨文化交際中的沮喪階段,順利過度到適應階段,為適應陜西文化、融入西安生活奠定基礎。
2.2 了解陜西歷史文化與價值觀,有利于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當人們進入一個新的社會環(huán)境,以往所熟悉的文化規(guī)則不再使用,新的文化模式充滿陌生感、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人們會產(chǎn)生緊張和焦慮的心理。了解目的文化是提高適應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第一步。因此,在陜留學生需要了解中國文化,而陜西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3]中華文化中的就歷史文化、價值觀、民俗文化等等皆可在陜西文化中追根溯源??梢哉f了解陜西文化就有了了解中國文化的敲門磚,可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動態(tài)地學習中國文化。
中國農(nóng)耕文化的發(fā)祥地是陜西。農(nóng)耕文化是在農(nóng)業(yè)基礎之上的生產(chǎn)關系、社會關系、制度與道德等意識形態(tài)的總和,其奠定的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與文化基礎,為中華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和延續(xù)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半坡文化、漢代二牛抬杠等,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儒家文化根植于農(nóng)耕文化,體現(xiàn)在包容、和諧、內(nèi)斂、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啟發(fā)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
中國宗法文化和倫理文化孕育了儒學思想體系,是集體主義與重人際關系的價值觀滋生的土壤,而這兩種文化建立、發(fā)展在陜西。集體主義和人際關系觀念是價值觀的核心之一,其緣起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儒學先驅(qū)周公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井田制和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實現(xiàn)以宗法血緣為紐帶,將家族和國家、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初步形成中國文化的道德思想與價值觀。如今,集體主義與重人際關系的價值觀已經(jīng)滲透到了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座位排序為例,辦公場合多是聚合式排序,強調(diào)交流和協(xié)作功用,凸顯集體主義色彩;正式場合則以嚴格的尊卑地位排列,體現(xiàn)人際關系。
中國文化的飛速發(fā)展也同樣體現(xiàn)在陜西。西漢政治經(jīng)濟的強盛,漢文化逐步形成、儒道學說的發(fā)展、經(jīng)學的產(chǎn)生、絲綢之路的開通,為文化思想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逐漸形成中國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唐代道教發(fā)展、佛教興盛、民族及海外文化交流繁盛,學術思想活躍、藝術成績卓越,使得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舞臺上大放異彩。
2.3 了解陜西地域文化,有利于漢語學習
由于民族之間在認知、社會背景、構詞功能和文化之間的差異,語言與語言之間存在詞匯空缺現(xiàn)象。漢語學習者理解這些不存在于其母語中的詞匯,需要其對中國社會、歷史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方可掌握漢語的精髓。最常見的就是漢語稱呼,同樣是對丈夫的稱呼,在陜西就有“當家的”“掌柜的”“那口子”“娃他爹”等十來種;相對的,妻子也有“內(nèi)人”“內(nèi)當家”“屋里頭的”等稱呼,所體現(xiàn)的正是家庭成員的關系、地位和分工。再比如“爺爺”與“祖父”、“舅爺”與“外祖父”,從稱呼體現(xiàn)親屬、血緣關系。數(shù)字“二”在陜西文化里含貶義,比如“二流子、二混子”指的是無賴、懶漢,“二愣子、二桿子、二百五”指人的脾氣莽撞,做事完全不考慮后果。這些詞若是不與文化接觸,很難從學習者的母語中體會含義。
2.4 了解陜西地域文化,符合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需要,有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
目前,我國大力推動“一帶一路”戰(zhàn)略,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的西安自然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重要的參與者。西安的漢語學習者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一帶一路”戰(zhàn)略合作國家,能夠直接感知中國文化,特別是陜西文化,這些文化將會與語言一同被帶回到他們的國家。文化的相互理解,能夠消除誤解,雙向溝通,達到共同發(fā)展的目的。
3 陜西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
作為千年帝都的西安擁有極為豐富的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這是經(jīng)歷了千年洗禮的寶貴財富。將這些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相結合,讓漢語語言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語法學習,而是了解一段歷史、一份傳承、一種精神,使其成為有生命力的語言。陜西地域文化的融入可以讓漢語語言學習更加生動,讓漢語學習者更深地了解漢語本身、了解中國。然而目前西安通用教材,多為北語版本,這使得漢語教學與生活、文化環(huán)境相背。因此,改變西安對外漢語教學現(xiàn)狀,更多地融入陜西文化,是當前西安漢語教學的當務之急。
3.1 陜西文化與漢語教材及教學內(nèi)容
陜西各高校使用的漢語教材多為北京出版的教材,其內(nèi)容也多與北京文化相關,例如地名、食物、名勝古跡。雖略涉及其他省市,但對在西安生活的漢語學習者而言,是相當陌生的、無法感知的內(nèi)容。即使通過網(wǎng)絡了解,也只能(下轉第106頁)(上接第99頁)停留在字面介紹上。為了讓漢語學習者能夠?qū)九c現(xiàn)實結合,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漢語內(nèi)容,應該設計以西安生活為主的教材,在教材中體現(xiàn)陜西文化。例如,在零基礎階段學習旅游相關話題時,可以通過課文簡單介紹陜西著名景點,老師可以提問“鐘樓/華山/兵馬俑在哪兒?”或“大雁塔/大唐芙蓉園怎么走?”口語訓練時,更是要讓學生熟悉西安、熟悉陜西,涉及更多與他們在西安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如介紹陜西名勝古跡、城墻和城門名稱的歷史、常見陜西話與普通話的異同、陜西美食文化等,在他們已有認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不僅可以練習漢語的重點語句,還可以保持學生們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根據(jù)學生的漢語掌握程度和文化接受程度,可適當開設陜西方言、腰鼓、剪紙、陜西戲曲等文化興趣課程,涉及文化的源頭、發(fā)展過程及發(fā)展方向,由此達至對中華文化的較為系統(tǒng)的了解。當然在課程編制上,必須注意教材的階梯性設置,針對不同的學習階段了解相對應的文化知識,加深學生對該文化的理解,避免囫圇吞棗。而授課教師應注意教學上要有別于母語文化教學,要以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來教授相關課程,要生動、有趣、簡單易懂,能夠站在漢語學習者的角度來規(guī)劃整門課程。
3.2 陜西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形式
融入陜西文化的語言教學還是應該以語言教授為主,滲透文化,達到語言、文化雙學習的目的??砷_展線上課堂和線下課堂相結合的形式。線上課堂主要是對課文背景的介紹以及課文拓展為主,針對不同程度的漢語學習者,涉及日常生活、工作、文化典故介紹等內(nèi)容,而不單是枯燥、單獨的文化教育。線下課堂不僅要教授課文內(nèi)容、語法點,同時要就線上內(nèi)容進行梳理分析,達到雙向融會貫通的目的。還可開展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走進博物館、走進民族風情體驗地,例如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袁家村;或請文化專家作專題講座,讓高年級學生參與調(diào)研、發(fā)表看法,可以是對中國文化單方面的演講、也可以是文化對比的報告,以互動為主,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當今,文化傳播已經(jīng)不僅僅表現(xiàn)為知識層面或者是興趣層面,它更是一個國家文化戰(zhàn)略的一部分。當韓流日潮席卷中國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意識到文化擴張的重要性。單講文化是枯燥的,是行不通的,甚至可能引起反感,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在語言中滲透文化因素。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各個地域文化色彩斑斕,因此,我們應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幫助漢語學習者了解、熟悉中國文化,傳承、發(fā)展中國文化。這是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趨勢,也是讓漢語學習者掌握漢語語言精髓的最佳方式。
基金: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高等教育項目(SGH16H286)
參考文獻
[1] Alessandro G.Benati, VanPatten Bill.Key Term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2010:59.
[2] 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152,156.
[3] 黃高才.陜西文化概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