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官憶
因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發(fā)病群體的體能狀態(tài)較低和骨髓增生度不良、惡性克隆的低增殖方式造成治療藥物不僅敏感性較低, 且耐受性較差, 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較為有效的治療手段[1-3]。本研究選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的200例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 主要比較分析了小劑量阿糖胞苷與地西他濱對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治療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的200例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 隨機分為阿糖胞苷組以及地西他濱組, 每組100例。阿糖胞苷組中男54例, 女46例;年齡31~69歲, 平均年齡 (49.38±11.24)歲;血紅蛋白水平76.85~90.23 g/L, 平均血紅蛋白水平(84.32±10.35)g/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0.20~1.79)×109/L, 平均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0.59±0.40)×109/L;骨髓原始細胞比例6.43%~16.94%,平均骨髓原始細胞比例(10.92±2.01)%;其中中危-Ⅰ39例, 中危-Ⅱ40例, 高危21例。地西他濱組中男57例, 女43例;年齡31~70歲, 平均年齡(49.21±12.38) 歲;血紅蛋白水平76.43~90.52 g/L, 平均血紅蛋白水平(84.17±11.26)g/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0.20~1.79)×109/L, 平均中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shù)(0.60±0.40)×109/L;骨髓原始細胞比例6.42%~16.95 %, 平均骨骼原始細胞比例(10.95±2.00)%;其中, 中危-Ⅰ39例, 中危-Ⅱ41例, 高危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護胃、保肝以及止吐等常規(guī)支持治療。阿糖胞苷組患者靜脈輸注阿糖胞苷(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 國藥準字 H20084072, 規(guī)格:100 mg)20 mg/(m2·d),靜脈輸注的時間> 4 h, 連續(xù)輸注14 d, 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地西他濱組患者靜脈輸注地西他濱(正大天晴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43382, 規(guī)格:10 mg)20 mg/(m2·d),靜脈輸注的時間> 1 h, 連續(xù)輸注5 d, 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 記錄兩組治療過程中骨髓抑制的發(fā)生情況、血小板最低中位數(shù)、粒細胞最低中位數(shù)以及骨髓抑制持續(xù)中位時間。療效判定標準參考文獻[2]分為進展、未緩解、穩(wěn)定、部分緩解以及完全緩解。有效率=(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地西他濱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3.00%(73/100), 明顯高于阿糖胞苷組的51.00%(51/1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
2.2 骨髓抑制的發(fā)生情況、血小板最低中位數(shù)、粒細胞最低中位數(shù)以及骨髓抑制持續(xù)中位時間 阿糖胞苷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發(fā)生骨髓抑制13例, 占13.00%, 中位血小板計數(shù)為8(3~19)×109/L, 中位粒細胞計數(shù)為0.39(0.15~0.94)×109/L,中位骨髓抑制持續(xù)時間為12(6~29)d。地西他濱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發(fā)生骨髓抑制14例, 占14.00%, 中位血小板計數(shù)為7(2~19)×109/L, 中位粒細胞計數(shù)為 0.15(0~0.68)×109/L, 中位骨髓抑制持續(xù)時間為11(8~25)d。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作為一種異質性造血干細胞疾病,其臨床特征為一系或者多系血細胞降低、病態(tài)造血以及向急性白血病轉化的風險較高[4-6]。臨床上對于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常常采取小劑量化療或者支持治療。阿糖胞苷是嘧啶類抗代謝藥物, 可以有效誘導白血病細胞分化, 在臨床上廣泛用于急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治療。目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發(fā)病過程中會有大量的腫瘤抑制基因被高度甲基化而失活, 使得DNA甲基轉移酶上調, 加速腫瘤的生成以及進一步發(fā)展, 而地西他濱作為一種臨床上廣泛使用的去甲基化藥物可以用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治療[7-9]。地西他濱能對DNA甲基化的過程進行有效的逆轉, 使得沉默失活的抑癌基因受到重新激活,恢復腫瘤抑制基因的表達, 進而誘導腫瘤細胞發(fā)生凋亡或者誘導腫瘤細胞分化成為正常細胞, 對腫瘤的生長進行抑制[10-14]。且低劑量地西他濱即能有效誘導去甲基化, 促進細胞發(fā)生分化。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 地西他濱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73.00%, 明顯高于阿糖胞苷組的51.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地西他濱對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小劑量阿糖胞苷。阿糖胞苷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發(fā)生骨髓抑制13例, 占13.00%, 中位血小板計數(shù)為 8(3~19)×109/L, 中位粒細胞計數(shù)為 0.39(0.15~0.94)×109/L,中位骨髓抑制持續(xù)時間為12(6~29) d。地西他濱組患者在治療期間發(fā)生骨髓抑制14例, 占14.00%, 中位血小板計數(shù)為7(2~19)×109/L, 中位粒細胞計數(shù)為 0.15(0~0.68)×109/L, 中位骨髓抑制持續(xù)時間為11(8~25) d。在治療過程中主要的不良反應為感染和骨髓抑制, 因而應當密切監(jiān)測并加強輸血和抗感染治療。
綜上所述, 地西他濱對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小劑量阿糖胞苷。
[1] 楊雪良, 吳亞妹, 曹永彬, 等.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RAEB及難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觀察.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5, 23(4):1056-1061.
[2] 張宇, 葉寶東, 錢麗麗, 等.造血干細胞移植聯(lián)合中醫(yī)辨證分型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5, 35(1):53-56.
[3] 馬肖容, 王瑾, 張王剛, 等.GHA及新型聯(lián)合預激化療方案治療難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隊列研究.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5, 23(2):369-374.
[4] 伍俞霓, 羅治彬, 王琛, 等.69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病態(tài)造血特征對預后意義的研究.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5, 23(1):150-154.
[5] 王旭萍, 蘇麗萍.超小劑量地西他濱治療老年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效果觀察.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 2016, 1(5):15-16.
[6] 余燕, 王偉.復方皂礬丸聯(lián)合環(huán)孢素A和沙利度胺治療低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臨床研究.醫(yī)學臨床研究, 2016, 33(12):2004-2008.
[7] 陳亞麗, 郭榮, 李英梅, 等.低劑量地西他濱治療中高危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38例療效觀察.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6, 30(6):620-622.
[8] 范華, 付榆, 張宣, 等.地西他濱聯(lián)合半程和全程CAG方案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比較.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6, 13(26):152-155.
[9] 邢麗娜, 任金海, 蔡圣鑫, 等.地西他濱單藥或聯(lián)合預激方案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臨床分析.腫瘤, 2015, 35(5):544-549.
[10] 呂衛(wèi)群, 周路遙, 趙懿清, 等.紫杉醇與地西他濱對晚期胃癌患者血清CEA、CA19-9及CA72-4水平的影響.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5, 15(35):6867-6870.
[11] 陳祥云, 馮獻啟, 聶淑敏, 等.地西他濱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療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16, 10(13):1890-1894.
[12] 雒雪萍, 徐澤鋒, 秦鐵軍, 等.地西他濱治療難治性貧血伴有原始細胞過多的療效和不良反應與治療療程數(shù)的關系.中華血液學雜志, 2016, 37(10):870-875.
[13] 張娜, 賈永前, 青勝蘭, 等.地西他濱聯(lián)合CAG方案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IFN-γ, HBDH與LDH水平的影響.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17, 17(25):4963-4966.
[14] 吳迪, 郝錦霞, 李靜, 等.地西他濱聯(lián)合小劑量IA方案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伴原始細胞增多的臨床觀察.中國實驗血液學雜志, 2017, 25(5):1477-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