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明 盧澤權 肖文香
腸梗阻是普通外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急腹癥, 該疾病主要表現為腸道內容物通過時受到阻礙, 若胃癌根治術、闌尾炎手術、結直腸癌根治術以及脾切除術等多種腹部疾病手術在手術后沒有得到相應的治療, 則較易引發(fā)腸梗阻疾病,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1]。腸梗阻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為排氣障礙、惡心、嘔吐以及腹痛等, 嚴重時甚至會引發(fā)腸穿孔與感染等疾病, 因此在臨床上需要采取針對有效的治療方法, 促使患者早日康復[2]。在本次研究中, 對患者采取大承氣湯聯合西醫(yī)治療的方式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8例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 急性闌尾炎術后發(fā)生腸梗阻患者21例、胃癌根治術后腸梗阻患者18例、結直腸癌根治術后腸梗阻患者15例、其他類型腸梗阻患者14例。納入標準:①滿足大承氣湯的適應證;②手術3~7 d后出現肛門停止排氣、嘔吐、惡心以及腹脹等臨床癥狀;③腹部見蠕動波;④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有臨床明確診斷絞窄性腸梗阻與吻合口狹窄的患者;②對于本次治療不予以配合的患者。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34例。對照組男20例, 女14例;年齡20~71歲, 平均年齡(40.31±10.54)歲;發(fā)病距離手術時間2~13 d, 平均時間(7.21±2.03)d。實驗組男19例, 女15例;年齡22~71歲, 平均年齡(41.87±9.97)歲;發(fā)病距離手術時間1~14 d, 平均時間(7.92±2.18)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性別、年齡比較
表1 兩組性別、年齡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性別 平均年齡(歲)男女對照組 34 20(58.82) 14(41.18) 40.31±10.54實驗組 34 19(55.88)a 15(44.12) 41.87±9.97a χ2/t 0.06 0.63 P 0.81 >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西醫(yī)治療的方式: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胃腸減壓與飲食等方式進行治療, 促使患者的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紊亂情況恢復正常, 并使用甲硝銼與二代頭孢抗生素治療, 7 d為1個療程。實驗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使用大承氣湯進行治療, 藥劑:大黃12 g后下、厚樸24 g、枳實12 g、芒硝6 g, 若兼氣虛者, 宜加人參補氣, 防瀉下氣脫;兼陰津不足者, 加玄參、生地以滋陰潤燥。不完全性腸梗阻, 2劑/d, 分早晚各口服1次;完全性腸梗阻, 用胃管注入30~50 ml/次, 7 d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與臨床指標, 包括住院時間、腹脹消失時間、惡心消失時間以及排氣恢復時間等。顯效:經過X線檢查發(fā)現, 患者腹部顯示正常, 且臨床癥狀與排氣情況均恢復正常;有效:經過X線檢查梗阻有所緩解, 且患者的排便、排氣以及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經治療后, 患者的腹脹與腹痛等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且病情有加重的情況[3]??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7.06%, 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的73.5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實驗組的住院時間、腹脹消失時間、惡心消失時間以及排氣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表3 兩組腸梗阻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腸梗阻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住院時間 腹脹消失時間 惡心消失時間 排氣恢復時間對照組 34 15.67±2.84 5.61±0.98 7.26±1.05 7.68±1.23實驗組 34 10.97±2.01a 3.28±0.74a 4.28±0.52a 4.05±0.76a t 7.88 11.06 14.83 14.64 P<0.05 <0.05 <0.05 <0.05
腸梗阻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之一, 發(fā)病后患者的腸腔內因大量氣體難以很好的向體外排出而出現聚集, 并致使腸膨脹。同時, 這些氣體還會引起腸內壓增高, 導致腸壁變薄,進而嚴重影響腸壁的血液循環(huán)。腸梗阻患者在發(fā)病后, 主要以嘔吐、腹脹腹痛以及惡心等癥狀為臨床表現, 嚴重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 并致使其出現脫水與感染等癥狀, 若患者的病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則會引發(fā)腸穿孔, 威脅患者的身體健康[4]。因此, 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對于腸梗阻患者而言十分必要。
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主要以西醫(yī)治療為主, 雖然西醫(yī)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有助于腸壁血液的恢復, 加快腸管的吸收與減少腸腔體液的停留。但是長期治療的臨床療效較差, 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情況也較多, 因此臨床治療得不到滿意的效果。中醫(yī)認為, 腸梗阻疾病屬“關格”、“腸結”的范疇, 主要原因是由于陰陽失調、腸道阻滯以及上下不通所致, 致使患者出現腹脹腹痛、排氣排便停止的機制為氣機不順與降而不升, 因此中醫(yī)治療主要是以通里攻下、活血化瘀與清熱解毒為治療該疾病的大法[5]。在此次研究中, 主要采取大承氣湯對腸梗阻患者進行治療, 通過行氣、瀉下以及活血三個方面加強患者胃腸運動功能, 并有效改善患者的胃循環(huán)狀態(tài), 減輕炎癥反應與增加腸道血流量。大承氣湯藥方組成為大黃、厚樸、枳實以及芒硝, 方中的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涼血之功效;芒硝具有瀉下通便、清火消腫之功效;枳實具有消脹除滿、行氣除痞之功效;厚樸具有行氣化濕、溫中止痛之功效, 大承氣湯用硝黃, 配伍枳樸瀉力強, 痞、滿、燥、實四癥見, 峻下熱結宜此方[6]。同時, 還需要對不同癥狀的患者實施辨證治療方式, 對兼氣虛的患者應予以人參進行補氣、防瀉下氣脫;對陰津不足的患者應予以玄參、生地進行滋陰潤燥?,F代藥理研究表明, 枳實中的硫酸鈉與黃酮苷具有促進腸胃有效蠕動的作用;大黃的番瀉苷具有舒適腸蠕動的重要作用, 并且大黃還具有抗感染的作用, 這些均是大承氣湯治療腸梗阻患者的重要依據, 在治療腸梗阻患者過程中, 還需要叮囑患者做適當的運動來促使胃腸道功能的恢復。另外, 大承氣湯還能有效增強患者的腸道容量, 提高蠕動功能與推進功能, 促使患者的腸胃有效的吸收, 同時大承氣湯還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腸管中血液的運行情況, 減少細菌與毒素進入腸腔的機會[7]。經過大量研究表明[8-10], 腸梗阻患者采取西醫(yī)與大承氣湯聯合治療的方式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患者的胃管負壓引出量明顯減少, 能有效發(fā)揮西藥治療與中藥治療的互補作用, 西醫(yī)治療方法主要是通過腸外的營養(yǎng)來有效提高腸梗阻患者的營養(yǎng)情況, 同時該治療方法還具有降低血漿蛋白與腸液丟失的治療效果, 確保腸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減輕水腫與腸道的壓力, 另外大承氣湯能有效克服西藥對患者腸蠕動的抑制作用, 彌補中藥不能減少患者消化液分泌情況的不足, 兩種藥物聯合使用的治療效果顯著,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且住院時間、腹脹消失時間、惡心消失時間、排氣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可知大承氣湯聯合西藥治療的效果顯著, 有助于患者腸道功能的恢復。但是, 若臨床上有對大承氣湯聯合西藥治療效果不理想的腸梗阻患者, 則需要及時將治療方法進行調整, 必要時可予以腸梗阻患者采取手術治療的手段, 以避免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
綜上所述, 腸梗阻患者實施大承氣湯聯合西藥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 能促進腸梗阻患者的預后恢復, 臨床治療時間短、安全性高, 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
[1] 李文香, 王佳彬.中藥大承氣湯聯合西醫(yī)治療腸梗阻患者的療效觀察.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 2017, 2(40):71-74.
[2] 葉金漢.中藥大承氣湯聯合西醫(yī)治療腸梗阻療效觀察.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 2016, 16(2):40-41.
[3] 郭留學.復方大承氣湯聯合乳果糖治急性腸梗阻47例療效觀察和臨床分析.四川中醫(yī), 2016, 34(10):109-111.
[4] 申志廣.中西醫(yī)聯合治療腸梗阻的療效分析.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5, 3(9):68-69.
[5] 趙海臣, 陳萌.中西醫(yī)聯合治療術后早期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分析.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6, 35(9):71.
[6] 張琪.生長抑素聯合大承氣湯治療腸梗阻的臨床療效觀察.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 2017, 17(8):62-63.
[7] 盧嘉勇, 呂保階, 李佩侃.大承氣湯聯合奧曲肽治療不完全性腸梗阻的療效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7, 11(13):97-98.
[8] 楊岸峰.復方大承氣湯與西藥聯合治療腹部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療效分析.甘肅科技, 2017, 33(13):116-117.
[9] 王振海.大承氣湯聯合地塞米松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療效觀察.醫(yī)藥衛(wèi)生(全文版), 2017(2):145.
[10] 郝宏華.復方大承氣湯聯合常規(guī)療法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療效及對胃腸功能的影響.陜西中醫(yī), 2017, 38(5):56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