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貴紅
作業(yè)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蚍e累知識,或深化思考,或拓展應用,或探究發(fā)現(xiàn),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都可以以作業(yè)訓練為載體。設計高質(zhì)量的作業(yè)練習,對完成教學任務至關重要。古詩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承載著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重任,在教學過程中更要重視作業(yè)練習的多層次多樣化設計,在積累中傳承,在鑒賞中汲取,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在應用中內(nèi)化,提高古詩文教學的實效。
具體說來,高中古詩文作業(yè)的多層次優(yōu)化設計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在多樣化誦讀中“積累”
誦讀是古詩文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方法,因而也是一種重要的作業(yè)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將這一作業(yè)練習形式簡單化,要不斷豐富誦讀的形式和內(nèi)容,提高誦讀的效率,達到調(diào)動興趣、口誦心賞、強化記憶、增進理解的目的。例如,學習李白的《將進酒》,在師生誦讀理解的基礎上,聽一聽著名演員濮存昕的誦讀,問學生聽到了一個怎樣的“李白”;再聽一聽表演藝術家焦晃的誦讀,讓學生談談這又展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李白”,兩者在吟詠詩歌表達詩情時有何異同,在比較中讓學生體會如何“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再如,學習李煜的《虞美人》,讓學生聽費玉清根據(jù)這首詞演唱的《幾多愁》;學習李清照的《一剪梅》,讓學生聽歌手鄧麗君演唱的同名歌曲。這樣的練習形式,都能調(diào)動學生誦讀的興趣,加深學生對詩歌情感的領悟,促進對詩歌的記憶,完成背誦任務。文言文的誦讀也應如此,對于古代抒情散文如《滕王閣序》,可以配樂朗誦;對于敘事性強的散文如人物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可以分三個故事分角色朗讀,甚至進行課本劇表演。同時,定期開展以“雅言傳承文明,經(jīng)典浸潤人生”為主題的“經(jīng)典古詩文誦讀比賽”,模仿“中國詩詞大會”的形式舉行經(jīng)典古詩文背誦默寫比賽,更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古詩文誦讀的良好風氣在校園里落地生根。
二、在多角度比較中“鑒賞”
高中古詩文學習不能止步于誦讀,從必修到選修的學習,要從熟讀背誦、領略文采意境過渡到鑒賞探究,感受古詩文的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熱愛祖國的感情,提高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所以高中古詩文的鑒賞類作業(yè)要加強“比較閱讀”設計,擴展學生的經(jīng)典篇目閱讀量,在多角度比較中深化學生的理解和認識,提高鑒賞能力。
以宋詞單元為例。學生學習了蘇軾和辛棄疾的詞作,教者可以設計如下作業(yè):蘇辛二人同屬豪放派代表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在意境風格上有何異同?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發(fā)現(xiàn):兩首詞同屬于“懷古”,都“借古人酒杯,澆心中塊壘”,意境雄渾壯闊。但前者以“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之景襯托英雄人物,直抒胸臆,風格開闊明朗,曠達樂觀;后者連用孫仲謀、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位歷史人物的故事,用典與抒情相結(jié)合,風格含蓄蘊藉,激憤沉郁。在學習整個宋詞單元的基礎上,可以設計延伸性比較閱讀的作業(yè):將本單元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的詞作進行比對欣賞,說說婉約與豪放兩種詞風的不同特色。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語文讀本》中宋詞的其他作品,如北宋的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南宋的張孝祥、陳亮、姜夔、劉克莊、吳文英等人的詞作,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詞作撰寫比較閱讀的鑒賞性小論文,深化對宋詞的學習,也進而了解兩宋詞史的概貌。
三、在全方位梳理中“探究”
《課標》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痹诠旁娢拈喿x鑒賞的基礎上,設計梳理寫作素材類的練習,讓學生全方位整合并生成材料,積淀民族文化智慧,從經(jīng)典作品中汲取寫作營養(yǎng)和思想營養(yǎng)。例如學習《鴻門宴》后,讓學生以人物、事件、提取的觀點為項目制作“素材積累表”,分別梳理劉邦、項羽、張良、范增等不同人物的主要事件及可以引申出的觀點,這既是對作品的深化理解,也梳理了寫作素材。
詩詞教學中,可以通過梳理含有同一意象的詩句或詩作,進行某一意象的文化探究。例如學習柳永《雨霖鈴》中的名句“楊柳岸、曉風殘月”,布置如下梳理探究類練習:整理古詩中含有“月”意象的詩句,歸類說說月意象的文化內(nèi)涵。在每個學生查找整理的基礎上,師生一起梳理,對“月”意象的內(nèi)涵獲得豐富的認識:以月渲染清幽氣氛,烘托悠閑曠達的情懷,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鳥鳴澗》)“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保ㄐ翖壖病段鹘隆ひ剐悬S沙道中》)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之感,如:“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保ǘ鸥Α对乱箲浬岬堋罚昂I仙髟拢煅墓泊藭r。”(張九齡《望月懷遠》)“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保◤埲籼摗洞航ㄔ乱埂罚敖衲暝箷r,月與燈依舊?!保W陽修《生查子》)以月渲染凄清氣氛,烘托孤苦情懷,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保ǘ鸥Α堵靡箷鴳选罚霸侣錇跆渌獫M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保◤埨^《楓橋夜泊》)“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保ò拙右住杜眯小罚┮栽绿N涵時空的永恒,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保ㄍ醪g《出塞》)“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蘇軾《赤壁賦》)通過以上梳理,整合了課內(nèi)外的閱讀資源,深化了對“月”意象的文化探究。
四、在讀寫結(jié)合中“應用”
讀寫結(jié)合作為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學習方法,在古詩文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讀寫結(jié)合,以讀促寫、以寫帶讀,達到對經(jīng)典文化的遷移和應用,在運用中又深化對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
古詩文讀寫結(jié)合類作業(yè),可以從不同角度設計靈活多樣的寫作訓練。古詩文中的名句往往傳達出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穿越時空,燭照千古,古詩文中的名句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可以設計如下練習:引用(或化用)名句寫一段話,或?qū)@一名句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或談這一名句對生活的啟示。古詩文尤其是經(jīng)典文言文的思想內(nèi)涵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寶庫,要批判地繼承,從中汲取民族智慧??梢栽O計古今思辨類寫作訓練,如讀《勸學》,談一談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作者的觀點是否具有現(xiàn)實意義;也可以就文中的觀點展開開放性思辨,如讀《師說》,你對“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觀點是否認同?這樣的設計訓練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另外,古詩文的寫作技巧為我們今天的表達提供了許多范例,也是設計寫作訓練的重要角度。例如學習了《寡人之于國也》中“五十步笑百步”的設喻論證,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寫一個議論性片段,對生活中的某種現(xiàn)象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在古詩文教學的積累、鑒賞、探究、應用各個層面,教者通過多層次的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無疑可以豐富作業(yè)的形式和內(nèi)容,引導學生對古詩文進行深入有效的學習和積累,達到傳承與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