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琛潔
2018年3月20日的《紐約客》網(wǎng)站上,刊載了安納克瓦·德瓦門納的文章——《津巴布韋的強大“斗爭音樂”》,在文中,德瓦門納對作為“斗爭武器”的津巴布韋流行音樂進行了評論。
德瓦門納介紹說,在津巴布韋針對殖民體制長達一個世紀的斗爭過程中,流行歌曲都居于核心地位,正如著名歌手鮑勃·馬利所說:“音樂,是被壓迫者的最好武器,因為他們無槍可用?!倍诖诉^程中,“黑人解放音樂”又尤其起著重要作用——根據(jù)某位教授的說法,“黑人解放音樂”為津巴布韋人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只要想表達對于自己領導和西方帝國主義的不滿,他們就可以訴諸這種音樂。這種音樂,從紹那族的一位勇士祖先那里得名,在1960和1970年代的津巴布韋民族解放戰(zhàn)爭中,以莫桑比克和贊比亞為基地的游擊隊組織,就經常合唱“黑人解放音樂”里的歌曲;當有城市攻堅戰(zhàn)或者通宵執(zhí)勤時,游擊隊戰(zhàn)士和農民義軍會一起唱起這些歌曲。
像《醒來!醒來!》或者《慈母送兒上戰(zhàn)場》這樣的歌曲,可以教育津巴布韋人民為什么會有獨立戰(zhàn)爭,這些歌曲因此就成了某種課堂,人們借此可以獲知祖國各地正在發(fā)生哪些大事;或者,它也是某種歷史敘述,像《他們到了津巴布韋》這樣的歌曲,即一方面講述了殖民者對津巴布韋的剝削,一方面試圖復活前殖民地時期的古老故事——也就是說,它一方面是對當下社會的評論,一方面又試圖保存古老的文化記憶。
在津巴布韋贏得獨立之后的頭一個五年里,流行歌手唱的是《回家把活干》這樣的歌曲,以激勵人們團結一心、建設新的國家。但到了1980年代,像《腐敗》這樣的歌曲,則將單位、市集和家中關于財富分配不均的沮喪的竊竊私語帶到電波之中,對于那些付出了各種代價和犧牲的人來說,已經建立起來的國家,似乎并不符合他們的理想;獨立帶來了期盼已久的自由,但也觸發(fā)了諸多意料之外的苦難。因此,“黑人解放音樂”的重心,也轉向了消滅公共腐敗,并擁護人民對于和平、幸福、平等、尊嚴、舒適和法治的追求,比如,《你曾說你是個好農民》,涉及的就是民族政府土改工作的失敗。
自2017年末以來,津巴布韋政局動蕩,軍人干政、穆加貝下臺、前副總統(tǒng)接棒,當此之時,《領袖啊,領袖!》這首歌在津巴布韋廣為傳唱。但這首歌卻很難說是“黑人解放音樂”: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曾擔任津巴布韋武裝部的外交官,與之相應,這首歌所宣揚的,也是“武力強人”。因此,它實際上體現(xiàn)了津巴布韋革命的矛盾之處:因為在軍隊內部有關系,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才能受到保護,這首歌也才能廣為傳唱;但這樣的保護之所以重要,首先恰恰是因為存在一個由軍隊所創(chuàng)造的僵化政府。
無論如何,津巴布韋的斗爭——包括利用流行音樂進行的斗爭,都還路漫漫其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