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麗華
【摘要】初中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我國新一輪課改中,與學科課有著本質區(qū)別的新的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了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tài)。在課程設置上,有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qū)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四個指定學科,幾乎涵蓋了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同各個學科領域之間,形成了既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
【關鍵詞】總結反饋型 課堂模式 研究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104-02
鑒于以上幾個方面的特點,綜合實踐活動課形成了獨具特色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類型。比如:總結反饋型,方法指導型、活動策劃型等,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總結反饋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一點體會。
一、總結反饋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堂類型的理論基礎
總結反饋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堂類型,借鑒劉顯國先生提出的《反饋教學理論》,建立起來的新的教學類型。是建立在學生所掌握的其他學科知識和生活經驗、生活能力的基礎之上,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反饋為基本教學紐帶,調動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性的一種教學類型。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新理念。
二、總結反饋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堂類型的實施條件
1.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首先,分享的態(tài)度是教師進行總結反饋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堂類型的關鍵,也是對教師角色重新定位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教師應該是個學習者,他的知識體系需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教師只有更新教育理念,加強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學習,有“專才”變?yōu)椤巴ú?,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
2.學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首先,轉變學習方式,做課堂的主人。綜合實踐活動課是一門以學生的經驗與生活為核心的實踐課程。是讓學生將實踐、體驗的收獲整理,形成多種多樣的成果的過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真正主體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生需要改變依賴性,在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探究解疑,在聆聽教師精妙講解的同時,注重能力的培養(yǎng)。
其次,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在信息時代,獲取信息的渠道變的多種多樣,獲取的信息總量也日趨豐富。綜合實踐活動課本身就與學生的生活、學習息息相關,是學生經驗、技能的積累。因此,學生關注自己身邊的事物,并把它帶入課堂,將使反饋更為精彩。
3.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首先,立足學生生活,開發(fā)課程資源??偨Y反饋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教學需要將把學生的反饋成為完成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橋梁,需要學生有話可講,這就要求所教授的內容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
其次,另外,我們還可以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綱要》要求,從本地區(qū)、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進行獨特的校本課程的研發(fā)。比如:我校的《濱城區(qū)三中學生必讀》,還可以從社會生活開發(fā)各類節(jié)日資源作為課程資源,我校根據學生的情況,每個年級安排了相應的探究內容,通過了解民風民俗,學生感受到厚重的文化沉淀,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隨著學生不斷質疑,不斷反饋,課堂內容的不斷深入,我們的準備,總是還有一些欠缺。我們常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綜合實踐活動課也不例外,要想上好,不但依據教材內容,還要根據學生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類型。我在教學實踐中,依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教學內容,總結出幾種課堂教學類型,與大家分享。
三、總結反饋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模式
既然是總結反饋型綜合實踐活動課,強調的就是反饋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作用,依據反饋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不同,我把課型劃分為三個類型:學前準備反饋課、學中及時反饋課、學后延時反饋課。
1.學前準備反饋課
綜合實踐活動課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利用學生學生原有的知識能力,通過生生反饋、師生反饋,完成教學任務,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探究精神,形成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教師要通過學生的課堂反饋,適時增減教學內容和教學設計。對于學生已知的,適當減少;對于學生誤知的,及時糾正;對于學生想知的,適當增添。
2.學中及時反饋課
課堂是師生之間直接交流反饋的平臺,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場所。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課程,強調多樣化的實踐性學習,如探究、調查、訪問、考察、操作、服務、勞動實踐和技術實踐等。因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比其他任何課程都更強調學生對實際的活動過程的親歷和體驗。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的方式,獲得經歷和體驗的,將終生難忘。可見,動手實踐,現場操作,是綜合實踐課的基本學習方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勞動技能的重要途徑。
3.學后延時反饋課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超越教材、課堂和學校的局限,在活動時間和空間上向自然環(huán)境、學生的生活領域和社會活動領域延伸,密切學生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注重整合性、實踐性、生成性、開放性,目標取向偏重于認知體驗、能力培養(yǎng)方面。可以圍繞一個主題進行的系列活動,時間跨度長,內容逐步深入。
但是,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不能過分夸大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根據教學內容,靈活地選擇相應教學模式,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樹立勞動觀念,練就勞動技能,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