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苑
【摘要】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指出,學在本質上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心理表征的過程,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并讓其成為知識建構和生成的主體,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本文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強調學生在參與、分享和討論中自主獲得知識,設計學案建立支架和創(chuàng)設情境,幫助學生建構新的知識。
【關鍵詞】建構主義 學案 支架 學生主體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2-0058-01
一、引言
《普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關于教學明確規(guī)定:“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p>
教育要適合、尊重學生的個體,教育是為了學生更好地發(fā)展,日常英語教學中個,該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有所收獲和進步?建構主義指導下主要是讓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自主探索,對學習信息主動加工的基礎上來使學生獲得進步。
二、理論描述
建構主義教學觀指出,學在本質上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心理表征的過程,這種心理表征既包括結構性的知識,也包括非結構性的知識和經驗。教師和學生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知識的理解,其對知識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對知識進行合作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由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要素構成,建構主義的教學策略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典型的教學模式有情景教學、隨機訪問教學、支架式教學。
建構主義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論,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在學習中要強調參與、分享和討論,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是知識教學過程的設計者與指導者。
三、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英語教學
1.設計學案支架
筆者在教學中利用學案來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以問題為線索,讓學習者個體或者小組圍繞真實性的問題互相討論,主動探究來獲取知識,以下是筆者在教學中設計的學案,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設計,建立支架幫助學生獲取本單元的基本知識。
(1)學習要求部分
學習要求主要有學習目標既本章節(jié)要求掌握的知識、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 。
(2)學習內容
學習內容是學案的中心部分,為了體現學案的實用以及開放性,在探究問題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在難度上要分層次。
第一類是適當的難度,該類問題源于學生先前的經驗且高于學生先前經驗,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身探究能夠完成任務。該類問題旨在基礎知識的鞏固。
第二類是設立一定提高的問題,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來設置。
第三類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并且問題還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比如問題里含有一個有悖于常理的矛盾,就能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反思與自我評價
這個部分的設計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生思考自己從學習中獲得什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對自己學習上取得的成績感到驕傲,對自己的弱點進行客觀的評價。
2.合理分工巧用學案建構知識
(1)小組合作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為了能夠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討論、獲取知識。筆者在教室座位的編排上,以5~6人為一個小組圍坐在一起。根據每位學生學習程度及特點來分工,讓每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讓每位同學都有事情做,讓每位同學在討論學習后都有收獲。
(2)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參與英語討論,能夠用英語的眼光觀察他所生活的現實。筆者的工作主要為:① 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上,只有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在放松的狀態(tài)下,思維才會開闊,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才會高漲。②鼓勵學生自主,一個人的自主性是個體的建構過程的命脈。教師要思考學生的答案,或了解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③ 在教學中既要尊重學生的主觀建構與興趣,又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去鼓勵和引導學生努力去建構知識。
(3)學案成果展示交流
在學案小組內討論結束后,進行小組間展示交流。筆者每節(jié)課都用PPT布置每個小組的任務、展示者及點評小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通過交流分享,進行對話和思想的碰撞,從而提升學生的認識和體會。展示交流的基本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自我表達、傾聽他人意見、積極參與討論。不僅是學習成果交流,也是學習過程交流;不僅是知識方法交流,也是情感感受的交流。學生通過表達明晰想法或做法,通過交流暴露并轉變錯誤觀念。
3.建構主義指導下的師生交流規(guī)則
在課堂探究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合作關系。學生積極參與詢問,教師給予適當的反饋、引導。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學生用學案來獲取知識,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交流中“巧問”,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梢越⒁粋€情境使學生對問題產生感性認識,引發(fā)學生參與思考。
四、總結
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規(guī)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去探究、去建構自己的新知識。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可以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組織好自己的課堂形式,讓每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讓每位同學在學習后都有收獲,讓每位同學都能在進步的驅使下主動建構本學科的知識。
參考文獻:
[1]高文,徐斌艷,吳剛.《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2]張大均,呂達.《探究學習與課堂教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次印刷.
[3]<美> George W. Gagnon,Jr.& Michelle Collay 著.宋玲,譯. 《建構主義學習設計》———標準化教學的關鍵問題[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