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艷
(重慶市奉節(jié)縣人民醫(yī)院,重慶 奉節(jié) 404600)
甲狀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該病包括甲狀腺乳頭狀癌、甲狀腺濾泡狀癌、甲狀腺未分化癌和甲狀腺髓樣癌四種病理類型。目前,臨床上對該病患者主要是進行手術治療。有學者指出,在甲狀腺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后,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1]。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對進行甲狀腺切除術后的甲狀腺癌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在重慶市奉節(jié)縣人民醫(yī)院進行甲狀腺切除術的100例甲狀腺癌患者。其中,排除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病歷資料本不完整及不愿參與本研究的患者。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別有34例和16例;其年齡為31~75歲,平均年齡為(48.86±7.73)歲。在觀察組患者中,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分別有35例和15例;其年齡為33~74歲,平均年齡為(47.72±7.4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甲狀腺切除術。術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整體護理,方法是:1)進行基礎護理。術后6 h內,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及體溫的變化情況,一旦發(fā)現異常情況要及時進行處理。在患者麻醉未清醒時,幫助其保持去枕平臥位,將其頭部偏向一側,并及時清理其呼吸道的分泌物,以防其發(fā)生誤吸和嗆咳。待患者清醒后,協(xié)助其保持半臥位,以利于其呼吸和進行引流。對于呼吸困難的患者,遵醫(yī)囑協(xié)助其吸氧,將氧流量控制在1~2 L/min之間。另外,在患者的床邊準備好氣管切開包、吸氧裝置、吸痰器及各種急救物品,以便及時對其進行搶救。2)進行心理護理。在患者清醒后,及時告知其手術成功的消息,以減輕其心理壓力。對術后存在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從生活和精神等方面關心、幫助和安撫患者,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從而緩解其不良情緒,使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在與患者交流的過程中,護理人員要給予其足夠的理解和尊重,并盡量使用禮貌用語。3)進行引流護理。術后,妥善固定患者的引流管和引流袋,避免使引流管出現扭曲、受壓或彎折等情況。及時為患者更換引流袋,不要讓引流袋內的引流液過滿。每隔2 h捏擠1次引流管,以防引流管被小血塊堵塞。囑患者在翻身或下床活動時注意保護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脫落。另外,注意觀察患者引流液的顏色、量及稀稠度。4)進行預防術后出血的護理。囑患者在手術后不要頻繁地活動頸部,以防其手術切口出血。若患者頸部的皮膚下出現腫塊,且其引流液呈鮮紅色,則提示其可能發(fā)生了切口出血。此時,護理人員應立即告知醫(yī)生,并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處理。5)進行喉返神經損傷的護理。在患者清醒后,明確其是否存在聲音嘶啞的情況。若患者存在聲音嘶啞的情況,則表示其出現了喉返神經損傷。護理人員應及時安撫患者,告知其不要過度緊張,同時遵醫(yī)囑為其使用營養(yǎng)神經的藥物,以促進其早日康復。術后,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及用藥干預等[2]。
進行護理前后,采用自制的生活質量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此量表包括生理功能、角色職能、情感功能和社會功能四項評分指標,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佳。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如低鈣血癥、呼吸困難、切口出血等)的情況。
用SPSS15.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分,±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分,±s)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相比,P<0.05。
組別 時間 生理功能 角色職能 情感功能 社會功能 總分觀察組(n=50)護理前 1.61±0.83 1.58±0.35 1.48±0.68 1.14±0.47 6.06±1.19護理后 2.78±0.89 2.86±0.57 2.65±0.82 2.76±0.58 11.34±1.66*對照組(n=50)護理前 1.69±0.74 1.52±0.36 1.47±0.77 1.12±0.45 5.97±1.15護理后 1.92±0.77 1.85±0.44 1.72±0.62 1.94±0.45 7.35±1.33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
甲狀腺切除術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甲狀腺癌的常用術式。但進行甲狀腺切除術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大,易使其術后出現切口出血及呼吸困難等并發(fā)癥,從而不利于其康復。臨床研究表明,在甲狀腺癌患者接受甲狀腺切除術后,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能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整體護理是近年來新興起的一種護理模式,其護理目標是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滿足患者的需求,促進其早日康復[3]。在本文中,筆者及其團隊對50例進行甲狀腺切除術后的甲狀腺癌患者實施整體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降低了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對進行甲狀腺切除術后的甲狀腺癌患者實施整體護理,能顯著提高其生活質量,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