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金,向 菲,吳 勇,趙墨林,何俊杰
(中江縣人民醫(yī)院,四川 德陽 618100)
表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是泌尿外科中較為常見的腫瘤類型。該病的致病因素較為復雜,吸煙、酗酒、膀胱粘膜受到不良刺激、長期直接接觸芳香類物質等均可誘發(fā)該病[2]。患者在發(fā)病后,往往會出現(xiàn)血尿、排尿困難、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癥狀。對表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應及早進行電切手術治療,以防止其病情進一步惡化。目前,國內外對表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進行治療的術式主要有傳統(tǒng)的電切術、等離子電切術、鈥激光切除術及水刀切除術等。為了研究應用等離子電切術對表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筆者對中江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7例表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分別使用等離子電切術和傳統(tǒng)電切術進行治療,其中使用等離子電切術進行治療的44例患者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本次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2月至2017年4月期間中江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7例表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患者的病情經膀胱鏡活檢、臨床病理檢查或CT影像學檢查后,均被確診為表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2)患者均存在尿頻、尿急、肉眼血尿、下腹膀胱區(qū)脹痛不適、排尿不暢等臨床癥狀。3)患者均無進行手術的禁忌證。4)患者均簽署了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將這87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中有44例患者,對照組中有43例患者。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8例;其年齡為44~78歲,平均年齡為(59.3±11.5)歲;其腫瘤分期為Ta期的患者有29例,為T1期的患者有15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17例;其年齡為46~77歲,平均年齡為(58.5±12.3)歲;其腫瘤分期為Ta期的患者有27例,為T1期的患者有1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為對照組患者均使用傳統(tǒng)電切術進行治療。具體方法是:1)術前,對患者進行相關的檢查。2)協(xié)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并對其進行硬膜外麻醉。3)為患者置入膀胱鏡,仔細觀察其腫瘤的形態(tài)、數目、大小、位置。根據其腫瘤具體的形態(tài)和位置選擇不同的術式切除其腫瘤。對不規(guī)則腫瘤患者、多發(fā)性腫瘤患者進行膀胱全切術。對腫瘤處于輸尿管開口處無法進行電切術治療的患者,可對其進行輸尿管膀胱再植術[2]。4)在電切鏡下,使用普通電刀切除患者的膀胱腫瘤及腫瘤外延2 cm內的正常粘膜組織。5)完全切除患者的腫瘤后,使用生理鹽水對其膀胱進行持續(xù)沖洗。6)將患者的膀胱腫瘤瘤體標本與腫瘤基底標本送病檢。7)在術后的24 h內,為未出現(xiàn)膀胱穿孔的患者使用鹽酸吡柔比星進行膀胱灌注化療。8)術后,觀察患者尿液的顏色、尿量、生命體征變化等情況。為觀察組患者均使用等離子雙極電切術進行治療。具體方法是:1)術前,對患者進行相關的檢查。2)為患者使用的等離子雙極電切儀為奧林巴斯等離子雙極電切儀。電切儀的參數為:將電切的功率設為280 W,將電凝的功率設為120 W。3)協(xié)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并對其進行硬膜外麻醉。4)為患者置入膀胱鏡,全面的觀察其腫瘤的形態(tài)、數目、位置、大小及腫瘤與輸尿管的關系。在等離子電切鏡下對患者進行手術操作。結合患者腫瘤的實際情況確定切除其腫瘤的方法,以確保手術的成功率。對于較小的腫瘤,可從腫瘤的基底部深入至肌層,以順行、逆行結合的手術方式,切除腫瘤及腫瘤外延2 cm內的正常粘膜組織。對蒂長>1.5cm的腫瘤,可沿瘤頂端或側面,蠶食樣逐層深入切除腫瘤。待大部分瘤體被切除后,再以逆行、順行結合的手術方式逐層切除基底部及肌層的腫瘤[3]。5)完全切除患者的腫瘤后,使用生理鹽水對其膀胱進行持續(xù)沖洗。6)將患者的膀胱腫瘤瘤體標本與腫瘤基底標本送病檢,以確定其是否存在膀胱肌層侵潤的情況。7)在術后的24 h內,為未出現(xiàn)膀胱穿孔的患者使用鹽酸吡柔比星進行膀胱灌注化療。8)術后,觀察患者尿液的顏色、尿量、生命體征變化等情況。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住院的時間及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到SPSS18.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手術的平均時間為(35.5±9.8)min,術中的平均出血量為(15.4±6.7)ml,術畢至肛門排氣的平均時間為(29.5±6.5)h,住院的平均時間為(7.5±1.2)d;對照組患者手術的平均時間為(47.5±7.3)min,術中的平均出血量為(30.4±1.8)ml,術畢至肛門排氣的平均時間為(37.2±8.7)h,住院的平均時間為(9.6±2.5)d。觀察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對比(±s)
注: ①相比對照組,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的時間 術中的出血量 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 住院的時間觀察組 44(35.5±9.8)min①(15.4±6.7)ml①(29.5±6.5)h①(7.5±1.2)d①對照組 43(47.5±7.3)min(30.4±1.8)ml(37.2±8.7)h(9.6±2.5)d
術后,在觀察組的44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fā)生尿道狹窄,有1例患者發(fā)生尿路感染,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4.55%;在對照組的43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現(xiàn)閉孔神經反射的癥狀,有1例患者發(fā)生膀胱穿孔,有2例患者發(fā)生尿道狹窄,有3例患者發(fā)生尿路感染,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0.93%。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n(%)]
膀胱腫瘤是我國常見的泌尿生殖系統(tǒng)腫瘤。約有70%的膀胱腫瘤患者在發(fā)病的初期其腫瘤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其中以尿路上皮細胞癌居多。膀胱腫瘤多發(fā)生在膀胱后壁、側壁,其次在其三角區(qū)、頸部及頂部。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其病情會發(fā)展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危及其生命。因此,在患者的發(fā)病初期,對患者腫瘤的惡性程度、浸潤程度、分期、病理類型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全面的診斷,再根據其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合理的手術治療方案,可避免其病情的進一步惡化或出現(xiàn)癌細胞擴散的情況[4]。傳統(tǒng)電切術和等離子雙極電切術均為對膀胱腫瘤患者進行治療的常用術式。傳統(tǒng)電切術采用的是單極電刀系統(tǒng),可使電流經工作電極和貼附在患者體表的負極板形成回路,最終憑借電切環(huán)的高溫熱力對膀胱腫瘤進行切除。進行此手術的電切溫度較高,患者的手術創(chuàng)面易產生焦痂或深部組織熱損傷的情況,導致其出現(xiàn)閉孔神經反射的癥狀,從而影響手術的效果[5]。近年來,等離子雙極電切術被廣泛應用于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的治療中,并且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由于等離子雙極電切系統(tǒng)的工作電極、回路電極均位于電切環(huán)內,所以電流通過電切環(huán)工作電極與其自身附帶的回路電極形成回路,無需通過患者的身體。等離子雙極電切術具有聚焦能量高、靶組織溫度低、切割目標準確等特點。對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進行等離子雙極電切術的好處有:1)進行組織切割的溫度低,切割形成的熱穿透效應較小,可有效地避免患者出現(xiàn)閉孔神經反射,極大地減少膀胱穿孔、尿道膀胱刺激癥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2)可使患者的創(chuàng)面上形成厚度為0.5~1.0 mm的凝固層,并可使其創(chuàng)面上的小血管、淋巴管迅速閉合,減少其術中的出血量,確保術野的清晰,便于施術者更精準地控制切割的深度、范圍等,降低手術風險。3)術后患者創(chuàng)面上的凝固層壞死后脫落物少,組織中的炎癥反應小,可有效地縮短其術后的恢復時間。4)術中為患者使用電解質溶液生理鹽水作為沖洗液,可有效地避免其發(fā)生電切綜合征。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肛門排氣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患者,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使用等離子電切術對表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腫瘤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顯著的療效,減少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