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 雋
藝術品是非標準化的精神產品,專業(yè)門檻較高,流動性較差。藝術品價值的多元化與價值發(fā)現(xiàn)過程較為復雜。藝術品資產評估是藝術品交易、收藏和投資的基礎。作者認為藝術品資產評估應該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主導,關注評估的目的,將宏觀與微觀、主觀與客觀相結合。中國藝術品資產評估不但重視評估技術和方法,更需要市場規(guī)范、信用制度和行為約束。
最近十年,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收入提升,中國比肩美國和英國,成為全球三大藝術品市場之一。藝術品成為文化精神和財富管理需求的載體,人們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越來越高。藝術品與股票、債券等主流資產不同,持有藝術品并沒有可預期的未來現(xiàn)金流,也無法找到與該藝術品相近的風險資產來確定折現(xiàn)率,一般意義上的估值模型無法適用于藝術品的定價和估值。藝術品資產評估是藝術品交易、收藏和投資的基礎,需要充分考慮藝術品的特點和價格形成機制。
藝術品是精神產品,藝術精品既是耐用消費品,也是金融資產。和股票、債券等主流資產相比,藝術品資產有以下特點:
藝術品是一種自由、個性、情感和獨立勞動的產物,藝術品的價格由欲望和期望決定,與生產成本關系不大。藝術品創(chuàng)作和市場往往呈現(xiàn)非理性、不規(guī)則的特質。Frey and Eichenberger (1995)指出,在藝術品市場中,行為異象十分普遍,它使得市場行為系統(tǒng)性地偏離了馮·諾依曼—摩根斯坦(Von Neumann-Morgenstern)的理性行為原理和主觀期望效用最大化的假設。在很多情況下,行為經濟學比主流經濟學更適合解釋藝術品市場。很多私人藏家不是利潤導向,企業(yè)收藏往往體現(xiàn)的是最高管理者的私人權力。藝術品市場的均衡最多只能是次優(yōu)的。因此,對藝術品市場中的價格、收益和風險的分析,需要對主流微觀金融理論進行必要的拓展,更多地納入行為經濟學中社會學、心理學等內容。
藝術品市場成功的投資有賴于對市場未來走勢的敏銳觀察和把握,這需要投資者專業(yè)知識的積累和對市場的長期關注。藝術品具有獨一無二性,即使是同一作者或同一流派的作品之間替代性也非常低。藝術品的品類繁多,無論是國畫、油畫還是瓷器都是很精深的門類,辨別品質、真?zhèn)涡枰L期的經驗積累。藝術品投資者主觀偏好差異大,投資專業(yè)性強。藝術品高價格使得藝術品拍賣市場成為富人專屬的舞臺,受眾較少,交易范圍狹小。藝術品市場是一個“利基市場”(niche market)①指高度專門化的需求市場。。它的市場結構復雜,不同門類的產品市場高度分割和區(qū)間化。藝術品的交易頻率較低,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流動性較差。
藝術品的保管和保險等費用較高。如果通過拍賣渠道購入或變現(xiàn)藝術品,買賣的傭金累計大約為落槌成交金額的15%-30%,交易成本較高。
藝術品定價對專家經驗評估意見有著較高的依賴性,定價的主觀性較強。
除了在拍賣等交易場所相對透明外,藝術品交易的信息透明度不高。從作品本身特點來看,創(chuàng)作者的知名度、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品本身所承載的精神文化含義直接決定藝術作品的價值,但這些缺乏明確統(tǒng)一的標準。此外,與藝術品價格密切相關的潮流和社會審美趨勢的變化難以預料,這也增加了價格波動的風險。藝術品的異質性使藝術品投資的風險呈現(xiàn)多樣化和多變性的特點。
收藏藝術品是一種生活方式。藝術品區(qū)別于其他資產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于它的精神回報。藝術是一種超越物質的無形資產,它聯(lián)系著歷史,訴諸于人們的美感、情緒和對往昔的依戀之心。很多實體經濟產品是生活之必需,而藝術品是在解決了溫飽以后的精神層面的需求。藝術品除了具有投資財務回報外,還提供美學的愉悅和擁有者高層次的文化品味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優(yōu)秀的藝術品具有良好的保值增值作用。購買藝術品屬于炫耀性消費,持有藝術品被看作是擁有良好社會地位和文化內涵的成功人士的標志,藝術品能夠給購買者帶來精神上的效用紅利。
藝術品價格最終由藝術品的供給和需求來決定。由于藝術品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審美屬性等特點,藝術品價值的多元化與價值發(fā)現(xiàn)過程較為復雜,影響藝術品價格因素也較多。
宏觀經濟水平及財富狀況是決定藝術品價格的重要因素。據香港佳士得和蘇富比拍賣行的藝術品拍賣統(tǒng)計顯示, 藝術品拍賣成交價與經濟狀況呈顯著正相關關系(胡靜等,2008)。藝術品需求具有很高的收入彈性,因此居民收入和財富水平會明顯影響藝術品的需求和價格。藝術品是一種奢侈品,這決定了其需求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收入,而收入又必然與外部的經濟條件和趨勢相聯(lián)系。傳統(tǒng)金融市場的財富效應會使得藝術品市場價格的滯后項與其他金融市場價格走勢出現(xiàn)一定的聯(lián)動效應。
不斷增加的高凈值人群是藝術品市場長期發(fā)展的基本面。Mandel(2009)認為藝術品的需求是收入的函數,當經濟處于穩(wěn)定發(fā)展的階段,藝術品的價格和回報會上升。Renneboog and Spaenjers(2013)研究表明,高收入階層的消費信心和藝術品市場的人氣影響著藝術品的價格趨勢。Goetzmann(1993)研究發(fā)現(xiàn),長期來看藝術品需求與藝術品收藏家財富的增加相伴而行。藝術品價格與財富的關系說明藝術品是一種投資工具。美學價值的主觀性質說明,唯一約束和限制藝術品價格的是渴望得到它的收藏者的財富的多少。Goetzmann, Renneboog and Spaenjers(2011)的研究證明,在長期,無論是同期還是滯后的股權市場的回報對藝術品市場均產生重要的影響;研究同時發(fā)現(xiàn),在短期,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會導致藝術品價格的升高,高收入與藝術品價格之間存在著長期穩(wěn)定的關系。在經濟景氣時,優(yōu)質的藝術品投資可以獲得可觀的收益,在通脹高企時,藝術品投資是重要的抗通脹選擇。
除了藝術品進出口的限制和管制政策外,作為政策因素的藝術品稅收對藝術品的價格也會造成影響。從微觀上看,稅收構成了藝術品交易和流通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宏觀上說,稅收也是影響居民財富水平和企業(yè)投融資行為的重要因素。由于公益慈善行為可以抵稅,所以很多人贊助藝術家或者將藝術品捐獻給博物館或美術館。稅率差異均可能推動藝術品的境內外流動,匯率的波動會使貨幣的購買力發(fā)生變化,從而給投機者帶來地區(qū)之間的套利機會。
根據藝術品市場規(guī)律,藝術品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價值(創(chuàng)作者)、藝術價值(作品質量)和市場價值(經濟環(huán)境)等方面。其中藝術品質量是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性和權威性的標志,是影響藝術品價格的重要因素。
Galenson and Weinberg(2000)采用拍賣數據研究1980-1996年美國現(xiàn)代畫家的生命周期與藝術品價值的關系,發(fā)現(xiàn)成功的藝術家創(chuàng)作最有價值和最重要作品的年齡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20世紀50年代對現(xiàn)代藝術品需求的特征發(fā)生了轉變。Rengers and Velthuis(2002)以1992-1998年荷蘭的畫廊交易數據為研究對象,發(fā)現(xiàn)作品的尺寸和材料、藝術家的年齡和居住地對藝術品價格有較大的影響。Higgs and Worthington(2005)基于1973-2003年澳大利亞市場60位知名藝術家繪畫拍賣作品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去世的畫家、以油畫、丙烯畫等為繪畫媒介以及在蘇富比和佳士得拍賣行拍賣的作品價格較高。
藝術品本身的因素對藝術品價格會造成直接的影響,具體見表1。
藝術品的銷售環(huán)境對藝術品的價格會產生影響。由于藝術品不是連續(xù)交易,所以藝術品拍賣的時機、地域和專業(yè)拍賣行的選擇非常重要。世界上最貴的藝術品大多出現(xiàn)在全球金融中心紐約的知名拍賣行蘇富比或佳士得。藝術品的重復銷售會提升作品的可信度和價格,通常更具收藏與投資價值。
藝術精品的供給無彈性,高度壟斷,藝術品市場信息的不對稱使買家嚴重依賴于專業(yè)評估人士的評估和當時市場的環(huán)境。拍賣機構聘請專家對藝術品進行鑒定,并且依據市場情況和專業(yè)經驗估計保留底價。McAndrew、 Smith and Thompson(2012)采用1985-2001年拍賣的法國印象派繪畫數據,研究在主要拍賣前專家提供給投標人的藝術品評估值是否是無偏的。作者估計了保留價的價格分布,建立一個適當的基準價格,并隔離買進的藝術品市場價格的選擇偏誤。研究指出,對于所有的拍賣藝術品,在控制了保留價格的影響后,沒有證據表明專家在銷售前的估價存在偏差。Beggs and Graddy(2009)的研究采用倫敦和紐約兩地的拍賣數據,結果表明,無論何種畫派都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錨定效應。藝術品之前的成交價格會成為這件藝術品下次拍賣重要的參考價格。
相比其它投資方式,藝術品投資的定價權掌握在少數人手里。藝術品進入拍賣行的競價交易過程是一種主觀定價模式。在一個較短的時間中,理性的價值預期已經不起主要作用,競價各方的激情、沖動的占有欲望以及心理價位的財務預算等,都將最終決定一件藝術拍品的成交價,這個價格與該藝術品的真實價值很可能相距甚遠。拍賣行的造勢或者說當時的拍賣環(huán)境會激發(fā)買方的熱情,跟風和斗富的心理常常使買家非理性和情緒化,激烈的競價可能大大推高藝術品的價格。藝術品的價格完全取決于收藏家愿意支付的價格,價格具有超出人們想象的巨大空間。高端藝術品的主要買家——富豪的收入水平可以來解釋藝術品價格波動的原因(黃雋,唐善才;2014)。
Baumol(1986)認為藝術品市場上不存在長期均衡價格。非預期的偶然因素對藝術品價格的影響較大。藝術品的價格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隨機游走的無目標性,非預期預料的因素會加劇藝術品作為投資品的價格波動。Beckmann(2004)利用二元選擇模型進行估算,發(fā)現(xiàn)即使采用拍賣理論對拍賣的決定因素進行控制,在拍賣中藝術品的投標人仍然很容易進行串通共謀。
概括來說,藝術品離開創(chuàng)作者后,就開始了一段不同的社會人文的經歷和旅程。藝術品是獨一無二的精神產品,遇到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事件或不同的人,都可能影響到藝術品的價格。藝術品的價值很多時候是賦予或挖掘出的價值。在現(xiàn)代社會,藝術品的質量不是藝術品價格唯一的決定因素。同一件藝術品,名人收藏與普通人收藏的售價完全不同。藝術品的價值還會受到資本、媒體和評論家導向的左右。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假拍、拍假屢見不鮮。
基于藝術品及藝術市場自身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藝術品資產價格的評估中,需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藝術品評估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交易和非交易。評估的動機和目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藝術品價值的評估結果。交易目的的評估指的是藝術品希望在畫廊、拍賣等市場上進行買賣、交易和流通。例如,在拍賣中,拍賣行會給出上拍藝術品一個估價區(qū)間,這個估價會參考歷史成交價格和考慮當時的宏觀經濟環(huán)境,為了激勵和挖掘潛在的競拍者,拍賣行通常會有意壓低評估價來吸引更多的參與者。而非交易目的評估的目的不是把藝術品變現(xiàn)。例如,博物館摸清家底清產核資,或者出于金融、稅收、保險、典當、遺產和司法等動機的估價。舉例來說,在藝術品捐贈中,藝術品的捐贈者傾向于高估藝術品價格,因為評估結果不僅有利于提高捐贈者的社會美譽度,而且還可以用于抵扣稅款。
表1 影響藝術品價格的本身因素
在藝術品資產評估中,既要考慮藝術品本身的微觀特征,也要關注宏觀社會經濟狀況。藝術品市場與宏觀經濟通常呈順周期關系。從某種程度上說,藝術品市場是一個信心市場,買家對市場的信心直接影響到流入到市場的資金量和人氣。在經濟繁榮時期,人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藝術品市場興旺。而在經濟不景氣的階段,藝術品市場也會受到拖累,價格和成交規(guī)模都會較為低迷。同時,藝術品市場的潮流、風尚趨勢對藝術品市場和價格也會造成較大的影響。藝術品外部環(huán)境,例如,政策法規(guī)、經濟狀況、時代背景、國際交流、審美心理、價值取向、炒作包裝、套利空間等因素都可能影響藝術品價格。在微觀因素方面,藝術品質量是藝術品的創(chuàng)造性和權威性的標志。同時,藝術家的生存狀態(tài)、藝術家的名氣、作品的存世量、藝術品題材和品相、是否傳承有序和有著錄、拍賣地點和拍賣行等都可能影響藝術品的價格。
藝術品的鑒定與估值密不可分。在中國市場上,很多對藝術品市場有興趣的人都很重視藝術品的真?zhèn)螁栴},鑒定是估值的基礎。在藝術品的鑒定中,目前主要的方法有:(1)藝術品的作者及親屬鑒定。(2)專家鑒定。藝術品市場專家根據作品風格和藝術功力,依賴于多年的研究、見識和眼力進行鑒定和估值。目前,以上兩種方法是在藝術品市場上采用較多的較為主觀的方法。(3)科技鑒定。通過科技手段,例如,光學顯微鏡、拉曼光譜法、X射線熒光光譜法、脫?;Y構分析法、銹蝕層衍射分析法等現(xiàn)代光學技術進行鑒定。國內已有科學手段對陶瓷、青銅器、珠寶等的化學成分、物理材質及內部結構進行檢測,并通過建立對比數據庫的方式構建藝術品科技檢測識別系統(tǒng)??萍艰b定是客觀的方法。(4)鑒證備案。主要面向在世藝術家,利用現(xiàn)代科技成果對藝術品進行保真?zhèn)浒富蛘哝i定備案。通過藝術家本人鑒定、藝術品技術備案、藝術品認證等程序,為藝術品建立唯一的身份證信息,將文字、圖片、影像等所能采集的信息都納入備案數據庫備案,實現(xiàn)可查詢、驗證和追溯。最近幾年興起大數據、區(qū)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豐富了藝術品鑒定和估值手段。
目前在中國市場上,藝術品資產評估機構多如牛毛,藝術品市場的混亂和監(jiān)管不力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人們期望借助政府的公信力來解決藝術品鑒定與評估問題。但是,國家文物鑒定機構不對民間文物鑒定提供服務。文化部曾經成立了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后因存在著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等問題和矛盾而停止工作。
前些年,文化部在北京、上海等6省市開展鑒定管理試點工作,一些地方文化局后續(xù)批復批復了試點單位,目的是探討第三方機構鑒定和估值的方法和路徑。但是幾年過去了,由于種種原因,藝術品鑒定和估值市場混亂和公信力的問題沒有得到改善。藝術品的鑒定評估應該由第三方獨立的機構承擔,通過強有力的制度設計和行為約束來保證其公正性和客觀性。
2017年,全球拍賣市場有37件中國文物藝術品成交額超過億元。伴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藝術品的評估問題越來越突出。無論是科學檢測,還是價格指數、大數據、區(qū)塊鏈和人工智能,都只是提高藝術品鑒定和評估的手段和技術。即便今后完全可以通過儀器、模型、人工智能等完成全部評估,依舊要借依賴人工來主導和設計。中國藝術品資產評估不缺技術和方法,缺的是市場規(guī)范、信用制度和行為約束,重塑第三方獨立的藝術品鑒定與評估機構的市場公信力是最大的問題,因此,政府需要將市場規(guī)則、信用環(huán)境、制度機制建設作為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