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進行為期12周的以中等強度(60%~80% HRmax)有氧運動為主的趣味性課外體育活動干預,4次/周,1h/次,比較肥胖兒童實驗前后的身體成分變化。12周課外體育活動干預后肥胖兒童的體重、BMI、腰圍和體脂百分比均出現(xiàn)了非常顯著的下降(P關鍵詞:肥胖兒童 課外體育活動 減肥 身體成分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10(c)-0184-"/>
沈惠泉
摘 要:探討12周課外體育活動對肥胖學齡兒童身體成分的影響。對32名小學高年級肥胖兒童(體脂百分比>30%)進行為期12周的以中等強度(60%~80% HRmax)有氧運動為主的趣味性課外體育活動干預,4次/周,1h/次,比較肥胖兒童實驗前后的身體成分變化。12周課外體育活動干預后肥胖兒童的體重、BMI、腰圍和體脂百分比均出現(xiàn)了非常顯著的下降(P<0.001)。12周的學校課外體育活動能顯著改善肥胖兒童的身體成分,對學齡兒童肥胖的控制和預防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肥胖兒童 課外體育活動 減肥 身體成分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10(c)-0184-03
從2017年發(fā)布的《中國兒童肥胖報告》中可以看出,近年來我國的兒童肥胖人數(shù)在逐年攀升[1]。據(jù)統(tǒng)計,我國7歲以上學齡兒童的超重和肥胖率將近20%,達到了3496萬人[2],“小胖墩”在城市和農村的中小學課堂里比比皆是。肥胖不僅嚴重危害了學齡兒童的身體健康,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沉重的心理負擔。超過八成的肥胖兒童在成年后依然肥胖,并且大大增加了成年時期罹患各種肥胖相關慢性病(如代謝綜合征,2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1]。因此,探索出兒童肥胖的干預手段對減少兒童肥胖、預防成人肥胖以及相關疾病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為期12周(4次/周,1h/次)的課外體育運動干預對肥胖兒童身體成分的影響,以期從學校體育工作層面為日益嚴重的學齡兒童肥胖問題提供可能的干預方案,促進肥胖兒童的身心健康。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通過在學校公告欄張貼告家長書的形式,招募10~12歲的對本研究感興趣的肥胖兒童。家長陪同肥胖兒童進行報名及篩選,最終選出符合條件(體脂百分比大于30%)的小學高年級肥胖兒童32名(男生16名,女生16名)。有一名兒童由于個人原因,活動出勤率低于80%,其結果未納入統(tǒng)計(肥胖兒童實驗前后身體成分變化情況見表1)。
1.2 研究方法
1.2.1 測試指標
運動干預開始前和最后一次干預后兩天內分別用韓國產的Inbody 770人體成分分析儀對肥胖兒童進行身體成分測試并測量凈身高和腰圍,計算出體質指數(shù)(BMI)。測試時要求穿T恤,短褲,并空腹排尿,兩次測試時間均安排在上午7:00~08:30。
1.2.2 課外活動方案
根據(jù)特定的方案對肥胖兒童進行為期12周,4次/周,60min/次的課外體育活動干預,活動內容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為主。每次活動結合多種不同形式的運動,如以跑、跳為主的體育游戲,趣味跳繩、有氧操、集體籃球、排球和羽毛球游戲等。用芬蘭產的Polar表監(jiān)控課外活動的心率,使每次課外活動的強度在維持最大心率(由220-年齡推測得出)的60%~80%左右(約為135~170次/min)。實驗期間要求所有肥胖兒童保持實驗前的生活、飲食習慣,并禁止參加一切額外體育活動。
1.2.3 統(tǒng)計分析
用配對樣本t檢驗(SPSS 22.0軟件)來檢測實驗前后肥胖兒童的身體成分變化,結果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P<0.05表示有顯著性差異,P<0.01有非常顯著性差異。
2 研究結果
表1結果顯示,經過12周的課外體育活動干預,肥胖兒童的體重平均減少了3.5kg、BMI下降了8.1%,腰圍減少了6.5cm,同時體脂百分比降低了4.4%,跟運動干預前相比具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0<0.01),但肌肉重量無明顯變化(P>0.05)。
3 分析與討論
遺傳、營養(yǎng)過剩以及體力活動缺乏是造成兒童肥胖的主要原因[3]。肥胖不僅嚴重危害了學齡兒童的身體健康,而且也會對其心理健康帶來負面影響。肥胖兒童時常會遭到同學的譏諷嘲笑,給他們帶來較大的精神壓力和自卑感,從而使得本來就對集體活動積極性不高的肥胖兒童更加離群自閉。
減肥的主要方法是使能量消耗大于能量攝入,形成能量負平衡。因此,減肥可以從減少膳食攝入、增加身體活動以及膳食加運動綜合干預三方面著手。曾有學者對13~18歲的肥胖青少年進行了為期4周的全封閉式長時間小強度有氧運動干預[4]。實驗結束后,肥胖青少年的體重、BMI、體脂率、腰臀圍等一系列指標均顯著下降,糖脂代謝水平也得到明顯改善[4]。雖然降重減脂效果顯著,但是這種全封閉的干預模式以及一周6d、4h/次的運動強度并不適用于走讀模式的學齡兒童。此外,肥胖兒童普遍存在著運動積極性不高的特點,雖然短期內在強制條件下完成了大量的有氧運動,達到了減肥的目的,但從長期來看,這種通過超大運動量減肥的模式并不存在可持續(xù)性,并且很有可能使肥胖兒童對運動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本研究針對肥胖兒童的身心特點設計了一系列以有氧運動和體育游戲為主的趣味性體育活動,利用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對肥胖學齡兒童進行4次/周,1h/次的運動干預。
本研究選取的實驗對象是10~12歲的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高峰期的肥胖小學生,在自然生長情況下,這些兒童在12周運動干預后身高平均增長了1.5cm,但體重減少了3.5kg,體脂百分比降低了4.4%。從實驗前后脂肪重量的變化可以看出,體重的降低主要是由于身體脂肪含量的減少,對人體活動和基礎代謝有利的肌肉含量并沒有改變。另外,由于身高的增長和體重的減少,反映全身性肥胖的指標——BMI也出現(xiàn)了顯著下降。這一結果表明,12周課外體育活動是控制兒童肥胖的一種積極有效的干預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腰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體腹部皮下脂肪和腹腔內臟器官周圍的脂肪含量,可以作為評價向心性肥胖程度的一個簡易指標。與全身性肥胖相比,向心性肥胖跟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及某些腫瘤的發(fā)病率具有更高的相關性[5]。本研究發(fā)現(xiàn),12周課外體育活動不僅顯著降低了肥胖學齡兒童的體脂百分比,同時也使反映向心性肥胖程度的指標——腰圍平均減少了6.5cm。腹部皮下和內臟器官脂肪的減少顯然對慢性代謝性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有研究表明,在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時,機體更傾向于優(yōu)先動員腹部和內臟脂肪進行供能[5,6],這一觀點在我們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證實。
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能夠有效減肥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運動過程中能量需求增加,致使肌肉對血液中的能源物質——游離脂肪酸和葡萄糖的消耗速率加快,從而使脂肪細胞氧化分解速率增加,脂肪總量隨之減少。二是在運動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體會處于體溫升高,血液循環(huán)加速,代謝增加的狀態(tài),這種高靜息代謝的狀態(tài)可以維持到運動后1~2h甚至十幾小時,這段時間內機體依然維持著較高的脂肪氧化供能水平[5]。運動過程中脂肪代謝速率加快和運動后恢復期額外的能量消耗使得肥胖兒童的脂肪總量顯著減少,進而表現(xiàn)為體重、BMI降低,身體成分改善。
本研究對利用學校課外體育活動來改善肥胖學齡兒童身體成分的可能性進行了一次有利的探索,研究結果對今后中小學體育工作的開展也提供了一些啟示。學校體育的功能不僅僅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健康,更承載了孕育學生健康理念、培養(yǎng)其獲得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的責任[7]。對于學齡兒童,尤其是肥胖兒童來說,運動項目的趣味性和可堅持性是培養(yǎng)他們運動興趣和運動習慣的重要保障。因此,小學體育教育工作者應當提高學校體育活動的質量和效率,多引進一些新興的體育項目,在教學過程中多思考如何增加體育項目的多樣性和趣味性。此外,應充分利用體育課和課外活動來增加學齡兒童的身體活動量,讓學生在校園內就能完成每天所需的運動量,從而達到預防和控制兒童肥胖的目的。
4 結語
12周趣味性課外體育活動顯著地改善了肥胖兒童的身體成分,減少了體重、BMI、腰圍和體脂百分比,從而大大地降低了肥胖兒童罹患各種代謝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小學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充分發(fā)揮校園體育的作用,重視課外體育活動,使其成為培養(yǎng)兒童運動興趣、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良好的載體。
參考文獻
[1] 張娜,馬冠生.《中國兒童肥胖報告》解讀[J].營養(yǎng)學報,2017,39(6):530-534.
[2] NgM,F(xiàn)lemingT,RobinsonM,etal.Global,regional,andnationalprevalenceofoverweightandobesityinchildrenandadultsduring1980-2013:asystematicanalysisfortheGlobalBurdenofDiseaseStudy2013[J].Lancet,2014,384(9945):766-781.
[3] 郭秋榮,王東,祁兆東.試論兒童肥胖的原因、危害及運動減肥[J].甘肅高師學報,2002(2):69-71.
[4] 詹曉梅,潘珊珊,陳文鶴.運動干預對肥胖青少年體成分、血脂、胰島素抵抗及超敏C反應蛋白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6):62-66.
[5] 馬寶玲,何玉秀,王凌.運動防治向心性肥胖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8(8):763-765.
[6] Okura T, Nakata Y, Lee DJ, et 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and obesity phenotype on abdominal fat reduction in response to weight loss[J]. Int J Obes, 2005, 29(10):1259-1266.
[7] 汪洋.“陽光體育運動”視野下的學校體育功能與目標[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9,23(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