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
[摘 要] 貧困生資助是建設社會主義人力資源強國的迫切需要,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作。資助費用的投入和受助人數(shù)也在不斷擴大,“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失學”落到了實處,這是我國的教育公平邁出的重大一步。高校貧困生學生規(guī)模逐漸擴大,政府、社會和高校一直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資助貧困生,然而通過對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現(xiàn)狀分析,逐漸暴露出部分高校受助學生貸款還貸率低、缺乏感恩意識、部分非貧困生濫竽充數(shù)等諸多問題,對此提出生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的資助理念,由“輸血”為“造血”,有償資助模式為主逐步取代無償資助為主的新的高校資助方式。
[關 鍵 詞] 高校貧困生;有償資助;資助育人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3-0078-02
一、研究背景
學生資助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督逃?018年工作要點》中對學生資助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2018年3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人民日報》發(fā)表《進一步加強學生資助工作》一文,對資助工作作了深刻闡述。2015年12月9日,教育部中期評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資助專項報告,2010至2014年教育資助5564億元,僅2014年就達到1421億元,是2009年的2倍。2010至2014年資助貧困學生4.1億人次,僅2014年就達到8544萬人次,是2009年的1.3倍。
做好貧困生資助是建設社會主義人力資源強國的迫切需要,沒有國家的資助政策,困難學生很有可能失去接受教育的機會,更不談提高科學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及能力也如空中樓閣,讓“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失學”得到保證,這是我國的教育公平邁出的一大步。
我國逐步建立了多元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但這種資助體系逐漸暴露出了貸款還貸率低、受助學生缺乏感恩意識、部分非貧困生濫竽充數(shù)等諸多問題,筆者對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的高校貧困生資助理念進行了研究,倡導將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的理念貫徹到高校貧困生資助實踐中,把資助重心由無償資助轉移到有償資助上來。
二、我國教育資助體系的現(xiàn)狀
(一)現(xiàn)狀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我國教育資助方面,資助學生的規(guī)模和標準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根據(jù)全國教育經(jīng)費公開數(shù)據(jù)統(tǒng)計,2010到2014期間,全國累計資助5564.43億元,2014年比2009年增長了104.82%,資助金額1421.28億元,與2009年相比增長25.8%。
(二)發(fā)展歷程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開始實行高等教育免費且加入助學金的制度。
20世紀80年代早期,高等教育免費,國家實行雙軌招生模式,國家對少部分學生提供緊急救助,對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進行獎勵,增加了人民獎學金。
20世紀80年代后期(1986—1987年)的高等教育實行免費階段,獎學金與校內無息貸款政策,1987年7月,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正式轉變的是2個辦法的頒布,即《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學生實行貸款制度》《實行獎學金制度的辦法》。
1989—1999年,高等教育收費,初步建立了“獎,貸,勤,補,免”多元資助模式。1989年,大學生開始上學繳納學雜費和住宿費。1993到1995年,我國“獎,貸,貧,補,免”的救助體系的形成與基本確立。1994年,由于“招生并軌”政策的實施。1997年,高校貧困大學生群體開始出現(xiàn),開始了各種形式對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補貼。
1999年到2007年的高等教育進入收費階段,助學貸款為主要手段,獎、貸、助、補、減為輔助,國家啟動發(fā)展助學貸款制度。2000年建立“綠色通道制度”,2002年設立了國家獎學金,2005年7月設立了國家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兩種形式的“國家助學獎學金”。
2007年起,以國家助學貸款為主,輔助以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助學金等獎學金,師范生予以免費教育、勤工助學、減免學費、綠色通道減免等政策,多種方式共存。
(三)現(xiàn)行的高職院校資助政策體系
主要仍然是無償資助政策,有償資助(含推遲付費性資助)為輔助手段的模式。
(四)目前我國高校貧困生資助中存在的問題
1.被資助生感恩意識匱乏。大學生冷漠回應愛心幫扶的相關新聞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認為資助是全體學生應該享受的權利,“不拿吃虧,拿了應該”的認識也存在偏差。
2.部分被資助生責任心淡薄。大學生拖欠助學貸款的新聞每年都會出現(xiàn),其深層原因不外乎于沒有責任感,片面理解國家助學貸款政策,認為這是免費的午餐,存在僥幸心理,或“根本就不想還錢,能不還就不還”。
3.非貧困生爭搶資助名額?,F(xiàn)行資助政策不需要貧困生付出什么就可以得到相當豐厚的回報,許多不屬于貧困家庭的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申請資助,能夠輕而易舉地提供貧困證明,高校對其真實性無法判斷,存在家庭富裕成為資助對象的現(xiàn)象。
4.資助授人以魚,忽視授人以漁。僅僅從現(xiàn)實方面層面授人以魚,直接給錢,雖然大大緩解了困難生的經(jīng)濟壓力,但對于資助的授人以漁功能比較忽視。無償資助的是授人以魚,學費減免、困難補助等,學生不用歸還,一些貧困生心理上形成“等、靠、要”的心態(tài),不乏學生偽造貧困證明持續(xù)獲得政策傾斜。
5.資助資金有限。無償資助因僅僅授人以魚,沒有授人以漁,資助資金呈現(xiàn)出不可再生的無法循環(huán)的特征,資助資金有限。
三、國外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研究
美國高校生資助模式:教育機會均等、教育成本分擔原理,根據(jù)利益獲得、能力支付原則,政府是高等教育學生資助的最主要提供者。高等教育不屬于公共服務,不具備公共物品非排他性。據(jù)接受高等教育后,大學生帶來的經(jīng)濟和非經(jīng)濟利益,其所受高等教育的成本,應當由在教育中獲得利益的所有方承擔,學生家長、學生本人、納稅人或政府、慈善機構以及企業(yè)。1998年美國為提高資助還貸比和學生還貸能力,推出逐年遞增還貸、延長年限還貸和按收入比例還貸等方式,教育部、財務部及社會保障部協(xié)同負責貸款的回收。
英國高校生資助模式:慈善資助教育模式,政府通過撥款方式間接干預教育,英國的高校教育一直是由英國的教會管理,慈善高校對英國的高校生不收學費,1833年英國各高校實行”教育補助金”法案,英國的國會每年撥出2萬英鎊用于資助英國高校貧困生。2004年立法通過“先上學后付費”政策,其基本思路和體制設計與美國資助模式?jīng)]有太大區(qū)別,而貸款回收規(guī)劃,相對而言更有執(zhí)行力。
日本高校生資助:民主化高校資助是日本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總指導綱領,借鑒美國的教育思想,通過立法確定日本高校學生具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日本高校的教育具有明顯的教育大眾化的特征,確保高等學校在貧困生資助上具有自主性,使日本高校資助體系呈現(xiàn)大眾化、多樣化的情況。
四、我國高職院校貧困學生有償資助的價值研究與探索(對中國高校的借鑒意義)
(一)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的高校貧困生資助理念
基于權利與義務統(tǒng)一的原則,大學生享有作為一個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包括接受教育的權利以及貧困生接受資助的權利等,大學生也需要履行相應的義務。遵循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將受助生的權利與義務統(tǒng)一起來,在無償資助的基礎上嘗試試點有償性資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勤工助學補助,它的獲取條件可以是學生付出一定的勞動或者技能,以“勞動—報酬”的形式出現(xiàn)資金的分配。
(二)基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高校資助路徑選擇
基于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的資助理念,在實行現(xiàn)行資助體系的基礎上,可以在無償資助的基礎上嘗試試點有償性資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制定科學的有償資助方法,規(guī)定學生付出一定的工作量可以獲得相應的報酬,建立“勞動得到報酬”“付出等于回報”的資助模型,授人以漁,學校盡可能擴大助學勤工工作范圍,為學生提供更多專業(yè)對口和專業(yè)技能強的崗位,幫助學生走出校門,走入社會,進入企業(yè)。
完善資助監(jiān)督系統(tǒng),高校建立動態(tài)的貧困生電子信息檔案,每年進行一次全面的登記和修訂,四方(學校、學院、班級和生源地)協(xié)調,對認定的準確性、規(guī)范性和實效性進行監(jiān)督考核,使資助資金和有償勞動均落到實處。
加強勤工助學社會崗位的挖掘力度和深度,高??膳c校企合作單位聯(lián)系,推行場中校、校中廠訂單式人才(現(xiàn)代學徒制)培養(yǎng)方案,對學生進行聯(lián)合培養(yǎng),與此同時,可以結合企業(yè)的崗位需求,拓寬社會勤工助學的崗位新領域,不僅可以鍛煉其個人能力,增加收入,有助于學業(yè)完成,還可以增加資助困難學生的渠道,提高貧困生的就業(yè)率。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譚望.中國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途徑[D].中南大學,2012.
[3]鄭節(jié)霞.高校貧困生資助方式的思考:從無償資助轉變?yōu)橛袃斮Y助談起[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8(2).
[4]張民選.理想與抉擇:大學生資助政策的國際化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83-105
[5]張桂權.感恩意識與感恩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6(1).
[6]吳蓓.公平視閾下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問題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6.
[7]王潔,崔嘉俊.高校貧困生評定模型的建立:基于Lasso Logistic[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