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翠云
摘 要: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jié)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因此,分清詩歌類別往往是理解和鑒賞詩歌內容的一個突破口。本文作者從詩歌不同角度進行了分類并對不同類型的古詩詞鑒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方法
古代詩歌按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婉約派等;按內容可分為山水田園詩(寫景詩)、詠物詩、邊塞詩、詠懷詩、詠史詩等。鑒于歷年高考《考試說明》的要求和我們在教學中的實際需要,在此只根據(jù)內容的分類來談一談不同詩詞類別的特點以及鑒賞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一、山水田園(寫景詩)
山水田園詩屬于寫景詩的范疇,側重于歌詠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園。古代優(yōu)秀的山水田園詩,都是佳山勝水的自然美在藝術上的再現(xiàn),因而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予人以美的享受。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在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進而感受詩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最終把握詩人寫景所表現(xiàn)的情感,如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這是一首五言絕句,“它以簡淡的筆墨勾勒出一幅明凈開闊的畫面,將一縷縷淡淡的鄉(xiāng)愁融化在朦朧的煙水之中??此瓶陀^的描摹,實則包含深廣的意蘊。它通過捕捉“煙渚”“日暮”“野曠”“江清”這些意象表現(xiàn)作者的感受,含蓄而生動地寫出了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的旅思之情”(《中國文學閱讀與欣賞》)。
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謝靈運、陶淵明、孟浩然、王維、范成大、楊萬里等,李白、杜甫、歐陽修等也有大量的描寫山水田園的佳作。
二、詠物詩
指通過對物的描寫,抓住物的某一特點來寄托思想感情的詩句。其特點在于“托物言志”。鑒賞詠物詩,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感情表達比較含蓄的詠物詩,更需要我們在閱讀鑒賞時用心體味。如《題竹石畫》: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是清代著名畫家鄭板橋所做的一首詠物詩,所詠之物在題目中已明確的告訴了讀者,即竹子。通過對竹子的生動描寫,抓住其經(jīng)歷了千種磨難、萬般打擊,始終沒有動搖、放棄,依然堅硬挺拔,傲然屹立于青山破巖中的特點來抒懷,表現(xiàn)了作者堅定不移、剛正不阿的優(yōu)良品質,贊美了積極進取、艱苦奮斗、不怕狂風惡浪襲擊的精神。這樣的人生態(tài)度可見一斑。再如明朝于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較為淺顯直白的托物言志的詠物詩。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的吟詠,也是對其神韻、品格的高度概括。該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愈,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詠石灰就是在歌詠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懷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三、邊塞詩
邊塞詩的特點在于從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時代的風貌。它是時代的產(chǎn)物,最能體現(xiàn)國運興衰的作品。如盛唐時邊塞詩的特點為豪放奔放、一往無前(代表人物岑參、高適);而宋代的邊塞詩則更多地表現(xiàn)報國無門的憤懣,壓抑以及歸無望的哀傷(代表人物如范仲淹)。因而鑒賞邊塞詩時,應把握住時代特征,然后推敲作品所蘊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岑參,他曾先后兩次在輪臺、北庭等邊塞生活六年之久,對邊塞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和征戰(zhàn)生活有深入的觀察和體驗。當時西域邊境民族關系較為融洽,保持著穩(wěn)定的局面,加之詩人懷著建功立業(yè)的遠大抱負,對前途充滿信心,因而他的邊塞詩大部分洋溢著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精神。其邊塞詩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詩作如黃河絕堤,一氣貫注,恣肆汪洋。唐人殷璠《河岳英靈集》稱他“詩奇體峻,意跡造奇?!鼻迦松虻聺摗短圃妱e裁集》說:“參詩能作奇語,尤長于邊塞。”
四、詠史詩
詠史詩多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融合對自然、社會、歷史的感觸或感嘆朝代的興亡變化,或感慨歲月的倏忽變換,或諷刺當政的荒淫無恥,從而表現(xiàn)作者閱盡滄桑之后的沉思,蘊涵了深深的傷今懷古的憂患意識。這類詩歌的代表人物是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鑒賞這類詩詞應注意:(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歷史事實、有關人物和用典(對于典故,不僅要了解典故本身內容,更要明確作者用典的目的);(2)揣摩作者寫這段歷史、這個古人的意圖,進一步推敲作者對這段歷史、這個古人的態(tài)度;(3)歸結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唐李商隱的《詠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間同曉夢,鐘山何處有龍盤。
閱讀鑒賞本詩,首先要弄清“北湖”“南埭”曾為六朝帝王享樂之處,三國孫權立國以至陳亡這一歷史時期中建都金陵的幾個朝代紛紛代謝,當代的繁華之地已成陳跡,過去是笙歌迭唱,而今只剩下“水漫漫”一片汪洋。看來“龍盤”是無處可尋的,國之興亡,在人而不在地;如果像六朝統(tǒng)治者一樣,一味荒淫無度,再堅固的“龍盤”,猶如“曉夢”一樣,轉瞬坍塌。作者借古喻今,因情見景,情由景發(fā),令人深思。
以上是對古詩詞鑒賞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果我們在鑒賞時能仔細斟酌,就不難抓住一首詩歌所呈現(xiàn)出的各種特色,在語文教學中,在這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疏導,鑒賞古詩詞時,就容易抓住重點,進一步準確的理解詩詞的深層含義。
參考文獻:
[1]張樹琴.高中詩歌鑒賞教學策略分析[J].北極光,2015年9期.
[2]李雪生.淺談高中詩歌鑒賞教學的現(xiàn)狀及其對策[J].語數(shù)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年9期.
[3]張小燕.高中詩歌鑒賞教學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年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