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冰琦
【摘 要】古典舞教學是高校舞蹈教學中的重要組成,是美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思想意識的不斷提高,古典舞教學的社會重視度不斷提高,這為高校古典舞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然而,隨著社會對高校古典舞教學關注度的持續(xù)上升,高校古典舞教學的不足以及高校古典舞人才表演特質不足等問題不斷顯露,不僅影響了古典舞的發(fā)展,更給高校古典舞教學發(fā)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優(yōu)化高校古典舞教學、提升高校古典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表演特質的效果已成“當務之急”。本文論述了中國古典舞,分析了古典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表演特質的內容,還就利用古典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表演特質提出策略,希望能夠為提高我國古典舞人才表演特質、推進高校古典舞教學事業(yè)良性發(fā)展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古典舞教學;培養(yǎng);高校學生;表演特質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15-0167-02
古典舞雖然不是古代舞蹈的全部繼承,但卻是在傳統(tǒng)民族舞蹈基礎上整理、提煉、修改、加工、創(chuàng)造而形成的具備古典舞風格、特點且有較強傳承意義的舞蹈藝術典范形式。古典舞是經過時間篩選、淘汰而留下的極具中國傳統(tǒng)特色的文化精髓,具備自身獨特的韻律和審美。古典舞對身法、韻律、基本功等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必須保證形神兼?zhèn)?,否則將無法展示古典舞的內涵和神采,更無法體現(xiàn)古典舞獨特的精髓和靈魂。正因為此,古典舞教學的難度較高,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的技法,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展示古典舞內涵,如何借助古典舞傳遞情感、打動觀眾。而這恰好是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古典舞教學所欠缺的。
一、中國古典舞
古典舞是在民間傳統(tǒng)舞蹈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具備古典風格的舞蹈形式,不同國家的古典舞包含著自身的民俗特色,且都有較為規(guī)范的動作和高超的技巧。中國古典舞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在最初期間,古典舞與戲曲藝術相互交融,因而常常被人稱為“戲曲舞蹈”。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認識不斷提高,對舞蹈這種藝術形式的重視度也不斷提高。在如此背景之下,戲曲藝術與舞蹈藝術逐步分離,舞蹈藝術與傳統(tǒng)音樂及美術互相映襯,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形式和風格,并逐步發(fā)展成為了一種非常完整的藝術形式。古典舞包含了非常濃郁的民俗特色,舞蹈表演對表演者身體的柔韌性、舞蹈動作的彈性有著極高的要求,只有保證神形兼?zhèn)?、剛柔并濟、抑揚頓挫,舞蹈者才能夠很好地彰顯中國古典舞的精髓,才能夠演繹古典舞的神韻。
二、古典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表演特質的內容
古典舞表演對表演者素質有著極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掌握古典舞基礎的舞蹈技法之外還必須有較高的舞蹈表演特質,只有同時具備了上述兩點要求,舞蹈者才能夠將古典舞“演活”,也才能夠彰顯古典舞獨特的藝術內涵。有人將舞蹈技法比作古典舞的“形”,將表演特質比作古典舞的“神”,形神兼?zhèn)洳拍芊Q之為“古典舞”。正因為此,古典舞教學中表演特質培養(yǎng)的重要性要遠高于舞蹈技法的培養(yǎng),只有保證了表演特質的培養(yǎng)效果,古典舞教學的效果才能夠有所保證。古典舞表演特質培養(yǎng)涉及的內容較多,但有如下五點應該是培養(yǎng)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舞蹈觀察能力。觀察能力既是提高舞蹈表演者舞蹈能力的基礎,更是完善舞蹈表演者舞蹈技能的關鍵。眾所周知,高校古典舞教學的藝術實踐主要包括采集和創(chuàng)造,觀察能力在采集和創(chuàng)造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觀察能力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舞蹈學習效率,還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舞蹈學習質量,而其原因主要是因為觀察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準確、更為有效地掌握舞蹈的技法和竅門。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表演特質時,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舞蹈觀察能力必須被視為一項重要內容。
(二)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舞蹈想象能力。舞蹈始源于想象,是想象力的藝術創(chuàng)造,因此,舞蹈想象能力能夠幫助古典舞表演者更好地了解舞蹈的結構和劇情,能夠以自身獨特的思維展示古典舞的獨特魅力。對于優(yōu)秀的古典舞表演者而言,古典舞表演并非從表演階段開始,而是從了解古典舞構思開始,表演者要對古典舞的每一個動作進行全新的感悟,對每一個情節(jié)進行再次重塑,要以自身獨特的視角、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現(xiàn)實化古典舞,如此才能夠賦予古典舞生命,使古典舞真正“活起來”。
(三)培養(yǎng)學生深刻的舞蹈感受能力。情感是支配古典舞表演者舞姿、動作、技巧的內驅力,只有確保表演者具備強的舞蹈感受能力,能夠真正從古典舞中感受舞蹈本身的強烈情感,才能夠借助自身的舞蹈動作將之表現(xiàn)、傳遞給觀眾,觀眾們才能感受到舞蹈以及舞蹈者傳遞出的情感信息。如果高校古典舞教學過程中沒有培養(yǎng)出學生深刻的舞蹈感受能力,那么學生的舞蹈表演將難以具備深刻情感,更無法與觀看者形成共鳴,古典舞表演的最終結果也將難以盡如人意。
(四)培養(yǎng)學生靈敏的舞蹈思維能力。古典舞表演者的舞蹈思維能力包括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在內的眾多邏輯能力。因為古典舞是一種藝術形式,要接受生活邏輯檢驗,還要接受藝術邏輯檢驗,更要接受作為舞蹈本身特殊的藝術邏輯檢驗。只有全面符合各種邏輯檢驗,舞蹈的表現(xiàn)才能夠契合舞蹈作品的靈魂;只有古典舞表演者真正用心表演,才能夠使得舞蹈表演本身與舞蹈內涵互相輝映,彰顯舞蹈本身獨特的光彩。
(五)培養(yǎng)學生強大的舞蹈再創(chuàng)能力。古典舞并不是對傳統(tǒng)舞蹈的一味傳承,而是在傳承的基礎上對之進行整理、刪減、再創(chuàng)造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創(chuàng)造力是古典舞發(fā)展的關鍵,更是古典舞彰顯自身魅力的有力武器。只有確保古典舞表演者擁有強大的舞蹈再創(chuàng)造能力,古典舞表演才會脫離肢體動作上升成為具備藝術個性的肢體語言,才能夠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古典舞事業(yè)的發(fā)展也才能夠有所保障。
三、利用高校古典舞培養(yǎng)學生表演特質的策略
(一)及時向學生滲透古典舞文化,營造良好的表演特質培養(yǎng)氛圍。表演特質培養(yǎng)要求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能夠將舞蹈的情感、自身的情感準確地表達出來。因此,學生必須有較為豐富的古典舞文化底蘊,要能夠正確理解舞蹈之中包含的情感,如此才能夠將古典舞情感與自身情感科學融合?;诖?,在落實表演特質培養(yǎng)過程時,教育者應有意識地向學生進行古典舞文化教育,要幫助學生全面地了解古典舞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風土人情等,以便于提升學生對古典舞的理解能力。當然,為了保證古典舞文化教育的效果,教育者還應加大互動交流的力度,有效地拓展課堂教育,要盡可能地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學生的古典文化內涵,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感受古典舞。
(二)合理使用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表演特質。高校學生古典舞表演效果不佳的最根本原因是學生未能全面了解古典舞的經典內涵,這一結果與學生知識閱歷不足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教育者應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表演特質,全面提高學生的舞蹈觀察能力、舞蹈想象能力、舞蹈感受能力、舞蹈思維能力和舞蹈再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在發(fā)展學生舞蹈感受能力時,教育者可以立足于學生的舞蹈基本動作,幫助學生體會自身獨特的舞感,幫助學生更為真實地表現(xiàn)自己的舞蹈情感以及自身對舞蹈本身的感悟。例如,在培養(yǎng)學生舞蹈想象能力時,教育者可以引導學生將舞蹈動作與生活、學習過程中的常見事物聯(lián)系起來,將“彈撩腿”想象成“甩鞭子”,將“串翻身”想象成“滾滾車輪”。在舞蹈動作之中注入想象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古典舞的內在神韻,還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舞蹈表演,使學生的古典舞表演更具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激發(fā)學生的表演特質除了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五大能力”之外,教育者還可以引導學生去體味生活,利用生活實踐開闊學生的眼界,幫助學生多角度感受古典舞的情感和意蘊,逐步提升學生的舞蹈綜合素質。
(三)積極開展與舞蹈相關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表演特質培養(yǎng)的效力。古典舞表演者的素質決定了古典舞表演者的表演效果,表演特質培養(yǎng)的本質是提高古典舞表演者的表演素質,彰顯古典舞表演者的獨特個人魅力。然而利用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特質對時間、空間等有著過強的依賴性,培養(yǎng)的覆蓋面相對狹窄,加之課堂培養(yǎng)氛圍相對而言較為壓抑,在激發(fā)學生培養(yǎng)主動性方面所能夠發(fā)揮的效果非常局限,因此培養(yǎng)的最終結果可能會與期望值存在較大差異。拋開課堂教育不談,古典舞表演者素質提升應該是一步一個腳印、在時間磨礪、在舞蹈實踐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個人舞蹈表現(xiàn)魅力。因此,高校教育者在培養(yǎng)學生表演特質時應該有較為開闊的眼界,要能夠有效地擴展特質培養(yǎng)課堂,要積極開展與舞蹈相關的教學活動,或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舞蹈劇院活動等,讓表演文化不斷開闊學生眼界,不斷熏陶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學生的表演特質和表演素質。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古典舞教育者在古典舞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育者的古典舞教育素質會直接影響學生表演特質的培養(yǎng)效果。因此,在展開上述教學策略時,教育者方面還應該積極、主動地提升自身的古典舞教學素質,利用與其他兄弟院校教育者交流教學經驗、分享新教學方案應用效果等途徑提升自身的教育效力,以確保自身素質能夠契合培養(yǎng)學生表演特質的相關需要。與此同時,學校方面也應輔助教育者并重視如下兩點工作:第一,加大優(yōu)秀教育者的聘請力度,拔高自身古典舞教育團隊的整體素質;第二,加大古典舞教學基建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完善學生表演特質培養(yǎng)所需的各種軟、硬件設施,以便為教育者順利開展教學工作提供后盾支撐。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舞是老祖宗們留給現(xiàn)代人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將之傳承、發(fā)揚光大。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社會對中國古典舞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對古典舞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高校在培養(yǎng)古典舞人才方面歷來比較重視學生的技術和能力,卻鮮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特質。這就使得高校培養(yǎng)的古典舞人才存在“缺乏表演靈魂”的問題。因此,高校方面需要全面把握古典舞教學培養(yǎng)學生表演特質的內容,基于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培養(yǎng)學生表演特質的策略,為全面提高古典舞教學的培養(yǎng)效果、為推動高校古典舞教學事業(yè)發(fā)展、為彰顯中國古典舞獨特藝術魅力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宇.探究高校古典舞教學中學生表演特質的培養(yǎng)方法[J].戲劇之家,2016(12):146.
[2]文科.淺談高職院校古典舞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表演特質[J].教育,2017(1):00252.
[3]沙雪晗.綜合高校古典舞教學中學生表演特質的培養(yǎng)途徑[J].藝術科技,2015(7):263.
[4]楊帆.論高校舞蹈教學中舞蹈表現(xiàn)力的培養(yǎng)經驗分析[J].北方音樂,2017,37(11):235.
[5]曾明.試論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學生藝術表現(xiàn)力的培養(yǎng)[J].體育時空,2016,22(2):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