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娜
【摘 要】兒童學習某個數(shù)學知識前的原初認知,可能是偏離了科學概念的相異構想。如“三角形的面積”一課,學生基于原有的經驗去推導面積的計算公式,絕大部分學生都想不到用倍拼法,但倍拼法又是他們最終需要吸收內化的方法。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學情檢測、教材分析、學材對比教學等角度入手,分析學生原初認知與最終認知之間的差異,并尋求最利于學生認知建構的學習素材來達成相異構想的調正。
【關鍵詞】相異構想;學材設計;三角形面積
兒童總是基于前期積累的經驗去解決新遇到的問題,但方法、路徑可能是片面的、淺層次的,可能是偏離了科學概念的相異構想。如“三角形的面積”一課,學生會基于原有的經驗去推導面積的計算公式,這些經驗都與最終的認知形成息息相關。
問題的經驗][多個三角形的拼組經驗][提前學(見)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
原初經驗][平行四邊形
分割成兩個三角形
的經驗][(平行四邊形面積)割補轉化經驗][數(shù)格子求圖形面積的經驗]
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原初經驗
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時進行的是等積轉化,而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則需要加倍,學生需要面對一個三角形想到去虛構另一個與之全等的三角形,使之拼成學過的規(guī)則圖形。根據(jù)克萊門茲等人對圖形構造能力層次的劃分,可以發(fā)現(xiàn)前者屬于層次一“前構造者”(只能操作單一的圖形,而不能把它們組合成更大的圖形)與層次二“堆砌者”(能夠按照要求或根據(jù)模型把一些簡單的圖形組合在一起,看到的只是整體的形狀,而不是圖形之間或圖形的部分元素之間的幾何關系);而后者則需要達到層次五“合同構圖者”(學生能夠有意識地合成圖形,能夠充分認識和運用圖形的合同或全等關系,如知道兩個全等的梯形可以構成一個六邊形)。這其中的差異,導致學生的原初構想與最終構想之間存在難以想到“從加倍(×2,倍拼法推導)到消去一半(÷2,運用公式準確計算)”的相異構想。本文從學習材料的合理選擇與設計入手進行闡述。
一、典型學材設計與相應調正流程
教材選用不同的素材,激活的就是不同的原初經驗。從不同的原初經驗出發(fā)的相異構想,經由不同的學習材料的運用,就會形成不同的調正教學流程。利用不同的學習材料進行的調正教學主要有以下三種典型設計。
典型學材設計1:提供3個三角形
教學流程:利用原有經驗操作 → 能轉化成功, 不能轉化成功,為什么?→發(fā)現(xiàn) 能分成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認識到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信封里還有1個 ,成功操作→找聯(lián)系,推導公式→引申介紹《九章算術》“中位線割補”,溝通其中的聯(lián)系。
調正了什么?
學材設計靈感來自于人教版教材的“操作”倍拼轉化。教材是直接給予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暗示過于明顯,如果放手讓學生操作,學生又找不到探究的切入口。這一學材的使用,把學生的思維從“1個三角形沿高剪開來拼”引導到用“2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來拼”,學生從“只會轉化等腰三角形→能轉化任意三角形”。
欠缺了什么?
學生面對 無法轉化成功,教師予以層層的“巧妙”引導,將“分成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與“2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才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對接,才完成了調正教學,說明這一學材無法調動學生的原有拼組經驗,學生無法獨立找尋到“倍拼法”,且探究方式比較單一,不利于學生主動探究。
典型學材設計2:提供以方格為背景的直角、銳角、鈍角三角形各1個。
調正了什么?
學材設計靈感來自浙教版和日本啟林版。借助直角三角形這個特殊圖形,引導學生完成“倍拼”構想,將研究直角三角形面積的活動作為突破“倍拼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一學材的使用,使得學生能在以方格為背景的情況下,用“中位線割補法”“倍拼法”將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算出面積。
欠缺了什么?
這一學材激活了較多的原初經驗,學生能順利轉化,但由于從直角三角形出發(fā)到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嘗試、探究、反饋、提煉過程較長,以及學生始終在方格背景下探索公式,導致學生在面對無數(shù)據(jù)的任意三角形需要自己測量關鍵數(shù)據(jù)時,就出現(xiàn)了很多的錯誤。
典型學材設計3:提供以平行四邊形為背景的直角三角形1個。
教學流程:求出三角形面積
調正了什么?
學材設計靈感來自蘇教版。借助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之間的特殊關系,引導學生完成“加倍”構想,讓學生能從計算平行四邊形中的三角形的面積出發(fā)去推導公式,逐步達成任意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且對公式中的“÷2”印象特別深刻。
欠缺了什么?
學生面對這份學材,推導的方法比較單一,緊扣平行四邊形÷2得到三角形。
對比三份典型學材與相應的教學流程,可以得到兩點啟示:
1.格子圖的優(yōu)勢。格子圖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表達素材,人人都可以動手去探究。且格子圖本身就與面積的本質有關聯(lián),比其他的學習素材都要直觀形象。
2.“切”“合”動態(tài)感知的優(yōu)勢。學生在利用學材1和學材3時,都用較長時間感受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均分成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的過程,這一過程對接了面積計算公式中的“÷2”,有助于相異構想的轉化,降低學生在后續(xù)計算過程中“÷2”的遺忘率。
利用這兩個學材的優(yōu)勢,就能助推學生對“從加倍(×2,倍拼法推導)到消去一半(÷2,運用公式準確計算)”的相異構想進行調正。
二、調正相異構想的學材設計與調正教學片段
顯然,要引導學生掌握倍拼法,掌握計算公式,需要利用學生“最近”的經驗,使其相異構想的“異”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就可以讓學生在方格圖背景下研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在得出多樣化的轉化方法之后,通過溝通、對比,提煉出面積計算公式,并在公式習得后,設計“三角形從平行四邊形中‘單飛求面積”“‘單身三角形求雙的想象畫圖”“沒有方格圖自測數(shù)據(jù)求三角形面積”等即時跟進練習,以助推方格圖背景學材在公式運用時達到“平行四邊形一分為二”的動態(tài)過程與公式中“÷2”的過程性對接的同等效果,從而順利將相異構想調正為相同構想。
學材設計與調正教學1:直角三角形“打頭陣”,方格背景從無到有。
師:有誰知道三角形的面積怎么算?
生: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師:你說的三角形,是指所有三角形嗎?
生:是的。
師:三角形比較復雜,可以按邊分,可以按角分,咱們是按邊研究還是按角研究?
生:按角研究,因為三角形可以分成銳角、鈍角、直角三角形,不重復不遺漏。
生:按邊分,我們只認識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每條邊都不一樣長的三角形沒有研究。
師:那就按角的分類來研究。要計算這三類三角形的面積(出示三角形: 【設計意圖】(1)遵循著學生的起點,提出研究的內容。教師直接問“三角形面積怎么算→你要什么數(shù)據(jù)→算出結果”,能充分暴露學情,了解學生“公式”與“計算應用”的掌握程度。剛學了平行四邊形面積,大部分學生在看教材、做作業(yè)的過程中自然地發(fā)現(xiàn)了公式并能進行操練性“應用”。那就讓學生敞開了說公式,大大方方進行面積計算,學生發(fā)現(xiàn)這節(jié)課并不只是研究“怎么算”,研究的重點是“為什么”,這就明晰了新的挑戰(zhàn)。(2)給予數(shù)據(jù)并凸顯方格圖的背景作用。在沒有方格圖的時候,學生根據(jù)公式和需要的數(shù)據(jù)已經求出了三角形面積。在求出具體面積的基礎上,給三角形配上方格背景,有利于學生對照具體數(shù)據(jù)研究其中的道理。學生面對具體數(shù)據(jù)比面對“底”“高”這些抽象名稱更容易說理、分析。而教師直接說“從直角三角形”開始研究,是因為學生在三角形內角和等課上,感受過以直角三角形為推進素材的學習,此時直接切入,簡化過程。 師:誰上來匯報一下自己的研究結果,為什么6×4以后還要“÷2”? 方法:中位線割補——割補轉化 生1(出示): 師:6是長方形的長,4÷2是——[長方形的寬,板書:6×(4÷2)]。 師:好,他解釋了之所以÷2,是因為高÷2了(動態(tài)配合,圖1)。你們倆呢? 生2:我和他的方法差不多 生:都要沿著中間的地方分割才行。(上來指著說)生1、生2是從高的中點到斜邊的中點,生3是底的中點到斜邊的中點。 生:我覺得他們就是用“一半”法來解釋“÷2”的。高割掉一半,或者底割掉一半,拼成學過的平行四邊形或者長方形。 【設計意圖】根據(jù)經驗分析,以方格圖為背景,部分學生能利用平行四邊形割補轉化的方法,將單個直角三角形直接分割轉化。又根據(jù)前面所做的后測分析,這種方法一旦離開格子圖,學生“留痕”過淺,因此不作放大研究,而是讓學生用自己樸素的話加以表達,并用預設好的課件配合學生的方法,幫助每個學生能理解單個圖形的轉化。 師:說得真好。那么大家看這兩種方法,和剛才的方法一樣嗎?他們又是怎么想的?和原來的三角形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 生:我覺得這兩個作品特別好理解。6×4,算出來的是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但這個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都是由2個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所以6×4后要再÷2。 生:我也覺得。6×4就是長方形的長×寬,是24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高就是24平方厘米,但這是2個三角形的面積,所以6×4后要再÷2。 生:他們都是多畫了1個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學過的圖形,只不過這個拼在斜邊上,這個拼在直角邊上。 師:按他的說法,還能把這個多畫的直角三角形往哪兒拼? 生:還有一條直角邊上也可以拼。 師:你們在格子圖上畫畫看,拼起來是什么樣子的? 生:也是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底是三角形的這條直角邊,高是另一條直角邊。 師:咱們以前這樣拼過嗎? 生:拼過。2副三角板,用尖尖的兩個直角三角板,可以拼組成3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 【設計意圖】(1)利用最“同”構想,推進理解。格子圖上的直角三角形,學生在四年級時就能想到加倍成長方形來數(shù)面積,課堂上自然有很多學生會想到這種方法,但很少有學生會想到倍拼成平行四邊形。2個圖放在一起比較,學生就能關注到“倍拼”的共同點,借助“長方形”的“容易理解”來推動不同形式但相同本質的“倍拼法”。(2)激活拼組法經驗,讓“倍拼法”有了“來處”。學生發(fā)現(xiàn)倍拼法原來是“老朋友”,之后的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研究,學生會在“割補法”和“倍拼法”的基礎上,多一種將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分割成2個直角三角形”,然后用直角三角形來解釋說明的方法。
學材設計與推進教學2:強化公式感知,從平行四邊形中來。
師:大家剛才用了很多方法,畫畫、寫寫、說說,也發(fā)現(xiàn)了用倍拼法把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含長方形),特別好理解。那請大家看看,這個平行四邊形中,你能看到三角形嗎? 師:是啊,三角形面積總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我們可以確認三角形面積=底×高÷2。如果我現(xiàn)在給你一個“單身”的三角形,你能找到它的平行四邊形伙伴嗎?好,想象出來了,比畫一下。我們把這個過程一起來表演一下。 師生一起比畫:單身的三角形求不出面積,需要依靠它的好朋友平行四邊形,先底×高變成了平行四邊形,再÷2,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1)對應公式,強化直觀感知。先將一個已知面積是6平方厘米的平行四邊形分割成2個三角形,求三角形面積;然后從單個三角形去想象拼成的平行四邊形,再一分為二,這樣由課件配合動態(tài)直觀的感知過程,都是在幫助學生理解公式后進一步內化概念。(2)故事化語言,讓學生牢記好朋友平行四邊形。在后續(xù)的練習中,學生經常要忘記“÷2”,故事一串,手勢一表演,學生就加深了印象,感受到了三角形必須依靠好朋友才能算出面積,底×高算的是平行四邊形面積,要÷2才是三角形面積。 從前測到教材分析,從典型學材設計與經典教學流程到學生“學材”的選擇,最終形成了相異構想理念下調正“差異”的學材設計,并在這樣的學材基礎上推進了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教學。關注相異構想,就是關注學生的原初經驗,設計有效的學習材料,就是基于學生的原初經驗去引導、去溝通、去調正與知識的最終構想之間的差異,讓學生經歷從“不完整”的原初構想到“完整”的最終認知的調正過程。 參考資料: [1]楊富民.“三角形面積”磨課歷程[J].小學教學設計,2016(20):52-53. [2]陳敏.基于“重點·難點·關鍵點”的教材比較研究——以“三角形的面積”新授課為例[J].小學教學(數(shù)學版),2016(06):7-10. [3]陳敏.“三角形的面積”教學再嘗試[J].小學教學(數(shù)學版),2012(09):38-40. [4]鄭維榮.基于思想導引的“殊途同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教學案例(一)[J].小學教學設計,2015(32):16-17. [注:本文為浙江省教育規(guī)劃課題2018SC086“小學數(shù)學相異構想調正策略的研究——以圖形與幾何(測量)為例”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實驗小學 3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