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
【摘要】目的:分析中醫(yī)外治法在慢性盆腔炎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從我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中抽取82例,數表法分成兩組:40例西醫(yī)療法對照組,42例中醫(yī)外治法觀察組,評定患者的治療結果。結果:觀察組好轉率為95.2%,復發(fā)率為9.5%。對照組好轉率為75.0%,復發(fā)率為32.5%,統計有差異(P<0.05)。結論:給予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醫(yī)外治療法,能改善癥狀,預防復發(fā),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醫(yī)外治法;慢性盆腔炎;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3-03-197-02
慢性盆腔炎是生育期女性多發(fā)病,多由急性盆腔炎未治愈,或患者體質弱、病程延長導致,主要癥狀為白帶增多、腹痛等,部分伴有性交疼痛、月經失調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誘發(fā)慢性盆腔痛、不孕等疾病。以往,臨床給予患者西醫(yī)療法,以抗生素為主,然而,由于患者長時間用藥,產生耐藥性,影響治療結果。相比之下,中醫(yī)外治法不但能減少不良反應,還能增強體質,改善預后[1]?;诖?,本文將我院8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資料整理如下,旨在判定中醫(yī)外治法的應用效果。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從我院2015年3月-2017年5月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中抽取82例,數表法分成兩組:對照組40例,年齡22-47歲,平均(32.9±2.7)歲;病史3個月-4年,平均(2.9±0.5)年;疾病程度:輕度12例,中度20例,重度8例;觀察組42例,年齡22-48歲,平均(33.0±2.8)歲;病史4個月-4年,平均(2.8±0.6)年;疾病程度:輕度13例,中度22例,重度7例。2組病史、疾病程度等基線資料統計無差異(P>0.05)。
1.2納入和排除標準①納入標準[2]:經婦科檢查確診,伴有白帶異常、下腹墜脹、性交疼痛等癥狀;②排除標準:急性盆腔炎患者;全身性疾病患者;藥物過敏患者。
1.3方法40例對照組給予西醫(yī)療法:口服左氧氟沙星分散片(由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19990051),每天2次,每次0.1g;口服替硝唑片(由青島國海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H37020574),每天2次,每次0.5g,持續(xù)3個月;42例觀察組給予中醫(yī)外治法,包括:①中藥外敷。藥方:黃柏、黃芩、大黃、黃連各30g,研成粉末備用。根據患者情況取量,加入蜂蜜調整膏狀,放在透氣好的貼紙上,制成厚度為5mm的膏貼。使用前先加溫至40度,并用氯化鈉溶液清洗患者臍部,外敷神闕穴,每天1次;②中藥灌腸。藥方:敗醬草、大血藤各30g,丹參20g,延胡索、當歸、皂角刺、莪術、三棱各15g,黃柏、兩面針各10g,加水煎煮灌腸,每天1次。灌腸前讓患者排空大小便,將灌腸袋肛管插入肛門,緩慢注入藥汁;③中醫(yī)理療。在非經期讓患者排空小便,取平臥位,將盆腔治療儀探頭置于少腹部,行左右兩側的交替照射,若患者腰骶部明顯疼痛,則放于骶部照射,每天1次,每次30分鐘,持續(xù)10天。
1.4判定項目①臨床療效,標準[3]:癥狀、體征消失,盆腔積液、包塊消失,為疾病控制;癥狀、體征改善,盆腔積液減少,包塊縮小,為疾病好轉;癥狀、體征未變化,各項檢查未改善,為治療無效;②疾病復發(fā)情況。
1.5統計學方法將文中數據輸入SPSS18.0統計軟件包中,臨床療效、復發(fā)情況屬于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百分數表示,P<0.05,統計有差異。
2結果
2.1臨床療效觀察組好轉率為95.2%,對照組好轉率為75.0%,統計有差異(P<0.05),詳見下表。
2.2復發(fā)情況觀察組治療半年后復發(fā)4例,復發(fā)率為9.5%;對照組治療半年后復發(fā)13例,復發(fā)率為32.5%,統計有差異(x2=6.581,P=0.010)。
3討論
慢性盆腔炎作為常見良性腫瘤,病發(fā)率、復發(fā)率高,長時間的月經不調、腹痛等,增加患者機體疼痛,再加上疾病未及時治療引發(fā)的不孕、宮外孕等,加重病情,危及生命。臨床實踐證實,西藥效果一般,長時間服用影響肝腎功能;手術療法給患者帶來巨大創(chuàng)傷,受到臨床限制。因此,加強對有效療法的探究非常重要。
中醫(yī)領域中,慢性盆腔炎屬于“不孕癥”、“痛經”等范疇,病機為濕熱、淤滯,故而,將活血化瘀、疏經止痛作為治療原則,本文中醫(yī)外治法正好滿足該需求[4]。其中,將大黃、黃柏、黃連、黃芩研成粉末外敷患者臍部,能改善血液運行現狀,解除局部組織粘連,促進炎癥吸收;使用具備解毒、止痛、養(yǎng)血功效的丹參、皂角刺、莪術、三棱等藥物灌腸處理,能直達病變位置,不會對胃腸道產生影響。并且,中藥灌腸還能將藥物送至盆腔的血液循環(huán)中,使藥物濃度達到最高,更好消除炎癥。在此基礎上使用中醫(yī)理療,能促進炎性產物、代謝產物排泄,改善局部組織營養(yǎng)和免疫功能,抑制細菌生長,實現最終的治療目標。
在彭強麗[5]報告中,88例觀察組中藥保留灌腸聯合微波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2.05%,高于西藥治療對照組的72.73%,證實著中醫(yī)療法的應用效果。本次調查中,觀察組42例行中醫(yī)外治法后,好轉率為95.2%,高于西醫(yī)療法對照組的75.0%,統計有差異(P<0.05),和上述報告相似,說明:和傳統西醫(yī)療法相比,中醫(yī)外治法能更好改善慢性盆腔炎患者癥狀,提高疾病治療結果;觀察組疾病復發(fā)率為9.5%,低于對照組的32.5%,說明:中醫(yī)外治法能預防疾病復發(fā),提生存質量。
綜上,給予慢性盆腔炎患者中醫(yī)外治療法,能改善癥狀,預防復發(fā),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樹金.2種中藥保留灌腸方法對慢性盆腔炎療效和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國藥業(yè),2015,24(4):91-92.
[2]張煥珍.中醫(yī)外治法治療慢性盆腔炎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2015,15(51):27-28.
[3]盧金榮,王威巖.溫針灸治療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5,22(6):698.
[4]汪霞.慢性盆腔炎中醫(yī)外治法臨床運用進展[J].醫(y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2012,20(12):189-190.
[5]彭強麗.中藥保留灌腸聯合微波治療慢性盆腔炎88例[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5,36(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