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苑,尹水星,李娟,龍超炎,楊麗華
臨床上將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兩種,其中以前者最為多見,約占肺癌總數(shù)的80%,后者約占20%。肺部CT作為篩查和診斷肺癌的重要手段,在鑒別診斷以及后期治療方案的確定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限于目前手段,常規(guī)CT對兩者難以鑒別,往往需要借助穿刺活檢加以明確,但隨著CT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尤其是256層螺旋CT的問世,為鑒別非小細胞肺癌和小細胞肺癌提供了可能,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上認識,通過總結分析185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和15例小細胞肺癌患者不同的CT表現(xiàn),為臨床鑒別兩者提供一定的數(shù)據(jù)支持和參考。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自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因肺內占位性穿刺活檢的首發(fā)肺癌患者共200例,根據(jù)病理報告,所有患者均明確排除炎性病變、轉移癌以及不典型增生等,其中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85例,男125例,女60例,平均年齡(65.00±12.36)歲;小細胞肺癌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齡(66.00±9.69)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飛利浦256層螺旋CT機,患者采用仰臥位,雙手舉過頭頂,從肺尖掃描至肺底,必要時可上下適當延伸。掃描前給予碘海醇注射液80 ml,注射流率2.5~3.0,分別于注射對比劑后30 s、90 s進行掃描,掃描時參數(shù)設定為:螺距:0.75,厚層:1 mm,管電流:165,管電壓:120。
1.3 圖像分析 所有患者肺部CT圖像分析均由2位主治醫(yī)師和1位主任醫(yī)師獨立完成,若意見不一致時,三人協(xié)商決定。所有診斷需要描述病灶部位、形態(tài)、大小、數(shù)量、密度、胸膜凹陷征、毛刺征、胸腔積液、病灶長徑與支氣管關系、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以及轉移情況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現(xiàn),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Wilcoxon W秩和檢驗和Mann-WhitneyU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肺部CT表現(xiàn) 在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中央型肺癌最為常見,病灶多與支氣管長徑平行,周圍光滑,無明顯的毛刺征,常常累及臨近的支氣管及縱隔大血管,但遠處轉移的情況較為少見,胸膜凹陷情況較為罕見。而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中央型肺癌和周圍性肺癌出血頻率差不多,病灶與支氣管長徑的關系常常不確定,周圍可見有明顯的毛刺征,胸膜凹陷以及遠處轉移的情況較為多見,見圖1、圖2。
圖1 小細胞肺癌CT表現(xiàn)及病理特征
圖2 非小細胞肺癌CT表現(xiàn)及病理特征
2.2 兩組患者肺部CT特征比較 經統(tǒng)計學分析發(fā)現(xiàn),非小細胞肺癌具有以下特點:病灶周圍可見有毛刺癥,胸膜多有凹陷;小細胞肺癌患者CT具有以下特點:病灶多與支氣管長徑平行,病灶較為光滑,且常累及支氣管及縱隔大血管。
近年來,隨著大氣環(huán)境的改變,肺癌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成為我國癌癥主要死亡原因,同時本病發(fā)病較為隱匿,確診時往往已經發(fā)展到中晚期,因此臨床療效以及5年生存率較低[1]。肺部CT作為篩查和診斷本病的常規(guī)手段,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尤其對于低劑量肺部CT而言,這方面表現(xiàn)尤為突出。根據(jù)不同的病理情況,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前者臨床較為少見,但惡性程度較高,后者較為多見,惡性程度較前者低,但由于發(fā)現(xiàn)時已經較晚,5年生存率也較低,所以早期篩查本病是治療本病的重點[2]。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在肺部CT上的區(qū)別,試圖通過不同的CT表現(xiàn),提高對小細胞肺癌的認識以及確診率,為臨床早期治療提供一定的數(shù)據(jù)支持。
表1 兩組患者肺部CT特征比較
大部分肺癌最先發(fā)生于支氣管黏膜上皮,故又被稱為支氣管癌,按照病灶位置分為中央型肺癌和周圍性肺癌。由于小細胞肺癌主要來源于支氣管黏膜上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因此多數(shù)為中央型肺癌,周圍性肺癌較為少見,不過也有報道稱周圍性小細胞肺癌有上升趨勢[3]。在本次研究中,小細胞肺癌累及到段以上的支氣管,我們可以將其稱為中央型,結果發(fā)現(xiàn)小細胞肺癌中央型占有大多數(shù),約66.7%,周圍型約占33.3%,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相一致[4-6],同時病灶長徑與支氣管是否平行的比較重發(fā)現(xiàn),小細胞肺癌相對于非小細胞肺癌而言,其平行的比例明顯升高。在細致分析小細胞肺癌與鄰近結果融合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大部分小細胞肺癌與縱隔淋巴結、脂肪間隙融合成團,形狀似冰凍狀,符合“冰凍縱隔”的惡性表現(xiàn)[7]。
在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小細胞肺癌多累及縱隔和大血管,與非小細胞肺癌相比具有顯著的差異性,同時在小細胞肺癌中,病灶的邊緣更加光滑,分葉明顯,淋巴轉移的情況多。但小細胞肺癌阻塞性肺炎的發(fā)生率與非小細胞肺癌相比無統(tǒng)計學差異,這與劉臻等[8]的研究不同。這種情況出現(xiàn)可能與小細胞肺癌的生物學特征相吻合,由于腫瘤細胞多來自支氣管黏膜,故中央型小細胞肺癌常常沿著支氣管長軸方向生長轉移,可以包繞、壓迫支氣管;對于周圍性小細胞肺癌而言,由于腫瘤累及到黏膜,同時瘋狂生長的腫瘤組織向支氣管內延伸而形成結節(jié)樣腫物。
由于腫瘤細胞具有向周圍血管鞘或者淋巴管浸潤的特性,因此在肺窗上可以觀察到細短不一的短線條影,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毛刺征”。毛刺征的出現(xiàn)往往代表腫瘤侵犯至間質,屬于惡性病變,在非小細胞肺癌中這一表現(xiàn)尤為突出,其肺窗CT可以看到明顯細短毛刺、棘突,甚至出現(xiàn)胸膜牽拉的情況。但在小細胞肺癌中,毛刺征卻并不顯著,病灶多表現(xiàn)為分葉狀,這可能與小細胞肺癌的生長速度較快,各個方向的生長速度也不盡相同,導致臨床的結蹄組織或者血管限制了腫瘤的生長有關。在本次研究中,小細胞肺癌主要表現(xiàn)為分葉,且毛刺征較為少見,這與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基本一致[9-10]。
由于小細胞肺癌的惡性程度較高,引起其遠處轉移的時間可能會更早,但由于在本研究中收集資料的限制,導致患者檢測不全面,病史資料欠缺,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患者在遠處轉移的情況大致相同,這里面可能存在較大誤差。
盡管肺臟穿刺仍然是鑒別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的金標準,但由于臨床有創(chuàng)性,以及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與操作者有很大的關系,限制了臨床的應用和開展。本研究通過比較肺部CT的不同征象,對兩組進行初步診斷,為臨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限于樣本量較小,具體的結果尚需多中心大樣本數(shù)據(jù)的支持。
[1] Imai K,Minamiya Y,Saito H,et al.Accuracy of helical computedtomograph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Surg Today,2008,38(12):1083-1090.
[2] Massimino M,Antonelli M,Gandola L,et al.Hispologicalvariantsofmedulloblastmomaarethemost powerful clinical prognostic indicators[J].Pediatr Blood Cancer,2013,60(2):210-216.
[3] 唐威,吳寧,黃遙,等.4690例無癥狀健康體檢者低劑量CT早期肺癌篩查研究[J].華腫瘤雜志,2014,36(7):549-554.
[4] Church TR,Black WC,Aberle DR,et al.Results of initial low-ose computed tomographic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J].Engl Jed,2013,368(21):1980-1991.
[5] Sudul T,Domagala-Kulawik J.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J].Wiad Lek,2012,65(2):97-101.
[6] Carter BW,Glisson BS,Truong MT,et al.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staging,imaging,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J].Radiographics,2014,34(6):1707-1721.
[7] 鄭迎梅,王振光,劉思敏,等.周圍型肺腺癌、鱗癌、小細胞癌CT表現(xiàn)對比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4):512-515.
[8] 劉臻,劉笑默,盧再鳴.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的CT特征對比研究[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6,24(22):3631-3634.
[9] 鄭迎梅,王振光,劉思敏,等.周圍型肺腺癌、鱗癌、小細胞癌CT表現(xiàn)對比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4):512-515.
[10]Imai K,Minamiya Y,Saito H,et al.Accuracy of helical computedtomograph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resectable non - small cell lung cancer[J].Surg Today,2008,38(12):1083-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