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斌 陽波 劉東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帶鎖髓內釘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58例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為研究對象,對照組進行加壓鋼板治療,實驗組進行帶鎖髓內釘治療。比較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感染情況、手術切口及術后引流和手術時間等臨床指標。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引流量分別為(102.21±4.33)ml與(126.80±5.60)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420.21±11.22)ml,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212.80±12.80)ml,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中應用帶鎖髓內釘治療臨床效果較為理想,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幫助患者患肢盡快恢復健康,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
【關鍵詞】帶鎖髓內釘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83.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264-01
在臨床治療中,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臨床上較為常見,伴隨疼痛,易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1]。為研究分析帶鎖髓內釘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效果,選取我院2017年8月到2018年2月收治的58例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58例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2組各29例,均充分知情同意。對照組中,年齡范圍為23歲到48周歲,平均年齡為(33.21±3.22)周歲,病程時間范圍為8個月到21個月,平均病程時間為(15.43±2.33)個月,女性患者為13例,男性患者為16例。實驗組中,年齡范圍為24歲到49周歲,平均年齡為(33.12±3.43)周歲,病程時間范圍為8個月到22個月,平均病程時間為(15.33±2.12)個月,女性患者為14例,男性患者為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并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加壓鋼板治療,做16到27厘米的直行切口于患者的骨不連部位,逐層分離骨不連部位,打通髓腔,利用加壓鋼板進行治療,逐層關閉組織切口。實驗組進行帶鎖髓內釘治療,常規(guī)麻醉,中心為骨不連部,做8到12厘米的直行切口,逐層分離顯露不連部位,按四肢骨干骨折髓內釘固定方式行髓內釘 內固定,關閉術口[2]。仔細記錄患者術后感染發(fā)生情況及關節(jié)恢復時間等指標。
1.3 觀察指標 比較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感染情況、手術切口及術后引流和手術時間等臨床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計數資料卡方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引流量分別為(102.21±4.33)ml與(126.80±5.60)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420.21±11.22)ml,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212.80±12.80)ml,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手術切口長度分別為(10.32±1.78)厘米與(23.12±2.80)厘米,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2 兩組患者關節(jié)恢復時間及感染發(fā)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患者關節(jié)恢復時間為(19.21±1.33)周,實驗組患者關節(jié)恢復時間為(11.12±1.20)周,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發(fā)生感染例數分別為3例與9例,對照組感染發(fā)生率為31.03%,實驗組感染發(fā)生率為10.34%,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2.
3 討論
在臨床治療中,骨不連為骨折不愈合,骨組織具有自身修復能力,若及時給予適當治療,愈合效果良好。
相關資料顯示,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中5.0%患者骨折愈合較為困難,可能出現骨不連,患者疼痛感明顯,顯著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出現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原因可能為手術操作不當、骨折牽引治療出現問題及復位治療不恰當,另外,若開放性骨折患者碎骨片去除太多也可能造成骨缺損,影響患者恢復[3]。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治療難度大,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處理好植骨與骨折端關系,綜合考慮患者病變部位恢復情況。帶鎖髓內釘治療為一種常用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恢復較快,術后患者生活質量高。在本次研究中,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術后引流量分別為(102.21±4.33)ml與(126.80±5.60)ml,對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420.21±11.22)ml,實驗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212.80±12.80)ml,對照組感染發(fā)生率為31.03%,實驗組感染發(fā)生率為10.34%,對照組患者關節(jié)恢復時間為(19.21±1.33)周顯著長于實驗組,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得,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中應用帶鎖髓內釘治療感染率較低,能夠顯著改善相關臨床癥狀,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中應用帶鎖髓內釘治療臨床效果較為理想,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幫助患者患肢盡快恢復健康,具有臨床推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軍,司春明,張力鵬,叢偉.帶鎖髓內釘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效果及其安全性[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27).
[2] 張振中,侯瑞青,沈靜,張靜偉,馬榮蘭,等.帶鎖髓內釘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研究[J]河北醫(yī)學,2016,22(8):1345-1347.
[3] 駱永鋒 , 龔勁純 , 吳俊 , 陳曉軍 , 楊成佐. 帶鎖髓內釘治療四肢創(chuàng)傷骨折后骨不連的臨床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 2017 , 38 (2) :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