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潔
【摘 要】目的:討論運動療法對中青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的影響效果。方法:現(xiàn)隨機選取2017年到2018年一季度期間我院收治中青年腰椎間盤突76例,隨機分成實驗組38例、對照組38例,實驗組進行運動療法,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治療,觀察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結果為顯效25例、有效12例、無效1例,治療有效率為97.36,對照組患者治療結果為顯效20例、有效11例、無效7例,治療有效率為81.57,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經對比組間差異明顯,具有臨床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中青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可采取運動療法,其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運動療法;常規(guī)治療;中青年;腰間盤突出癥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exercise therapy on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n middle and youth. Methods: 76 case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cess were randomly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2017 and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8. 38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25 cases, 12 cases and 1 case,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was 97.36.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20 cases, 11 cases and 7 cases. Conclusion: Exercise therapy can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in middle and young people.
Key words: Sports therapy; Regular treatment; (a) Youth; A lumbar disc herniation
【中圖分類號】 R4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8)04-03-002-01
腰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1],常見的臨床體征為腰椎側凸、腰部活動受限、壓痛、叩痛及骶棘肌痙攣,部分患者可能出現(xiàn)感覺障礙、肌力下降、反射改變等,根據相關資料表明,我國腰間盤突出癥每年發(fā)病人數(shù)呈逐年上升趨勢上漲,發(fā)病年齡呈年輕化,本病主要為軟骨板、纖維環(huán)、髓核部分有著程度不同的退行性改變,在外在因素及外力的作用下,導致患者的椎間盤纖維環(huán)產生破裂,患者髓核組織從椎間盤破裂處脫出或突出于椎管內或后方,從而導致患者脊神經根部受到壓迫或刺激,從而引起腰部損傷[2],患者有明顯的腰部疼痛、下肢麻木、單側下肢發(fā)麻等臨床癥狀,根據相關資料證實,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率約為95%的發(fā)病位置為腰4-5、腰5-骶1處,在臨床中常見的治療方式為推拿、按摩、牽引、絕對臥床治療[3],但治療后復發(fā)率較高。為此我院在本次調查中采取了運動療法,并對本方法的治療效果進行總結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現(xiàn)隨機選取2018年期間我院收治中青年腰椎間盤突76例,隨機分成實驗組38例、對照組38例,實驗組進行運動療法,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治療,實驗組包含了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31-50歲,平均(72.5±2.3)歲,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下6例、初中14例、高中或高中以上9例、大學及大學以上9例,對照組患者包含了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32-51歲,平均(72.5±2.6)歲,文化程度為:初中以下8例、初中12例、高中或高中以上10例、大學及大學以上8例,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治療,其常規(guī)治療為:推拿、按摩、牽引、絕對臥床治療,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運動療法,治療方法如下:(1)對患者進行臥床治療,患者應堅持睡硬板床,條件允許者應臥床三星期以上,患者在睡眠中頭頸部應保持仰伸位,髖、膝略屈曲,在起床時應依次進行側臥位、雙上肢支撐身體離開床面、緩慢下床;(2)對患者進行腰圍佩戴指導,限制患者活動,在走路、活動時要佩戴腰圍,其腰圍規(guī)格為和腰周適應,腰圍的上緣必須能夠達到肋上緣,腰圍的下緣能夠達到臀裂以下,患者在睡眠或感覺不到疼痛或疼痛感較輕時可以摘下腰圍適當休息;(3)對患者進行工作運動指導:當患者腰背部處于休息狀態(tài)時,腰背部以及腰部的角度無支撐物依托,椎間盤承受壓力較大,因此要叮囑患者在起身時應緩慢,不要過急,以免加重腰部損傷;患者在進行重物搬運時,應量力而行,不可在負重的情況下做扭腰等動作;患者在搬運工作中應該先下蹲、在起立,并保伸直持腰部;當患者長時間的保持站位時要適當進行蹲體、雙臂上伸,如處于長時間坐位時,除經?;顒酉轮白硕苏?,應在工作1小時后休息10-20min,如處于長時間直角坐姿時,應改為傾斜坐姿,其坐姿較大應為120°,可有效降低椎間盤壓力;(4)對患者進行合理的運動療法:a、活動度訓練:1、四點支撐腰部運動:四點支撐、手掌與膝關節(jié)受力均勻,腰椎自然伸展,腰腹部向下運動,然后向上頂起,每天七次。2、動態(tài)軀干伸展:起始為俯臥姿勢,手臂在兩側,做軀干后伸動作,同時雙側肩胛回縮,每天一次,20個/組,3組。b、核心訓練:1、背橋:患者取仰臥位,髖膝關節(jié)屈曲,雙足底平踏在床面上,臀大肌收緊向上抬起臀部,動作過程中肚臍拉向脊柱,每天一次,6s/個,20個/組,3組。2、腰背肌仰臥蹬車:患者取仰臥位,屈膝,曲髖,按患者個人習慣將左腳或右腳抬起向前上方登出,緩慢放回,兩腳交替做同樣動作,每天十次,每次1分鐘。c、穩(wěn)定性訓練:四肢對側交叉練習,雙手和雙膝四點支撐,腰椎放松,單手前伸,然后復位,單腿后伸,然后復位;單手和對側腿同時伸展,然后肘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在腹前方接觸,回到初始位置。雙側每天各三次。整個運動治療過程根據患者病情逐步進階,注意事項:確保練習者保持失狀面運動避免轉動脊柱或骨盆。(5)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本病的病程、疼痛期較長、發(fā)病較急,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著較大的影響,部分患者因擔心身體和工作而出現(xiàn)焦慮、緊張的不良心理,而導致患者不愿配合治療,因此醫(yī)護人員在對患者有效的疏導的同時要持以耐心、熱情的狀態(tài)為患者講解本病的病因、預防方式、治療方式,幫助患者樹立自信力,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爭取早日康復。
1.3 療效觀察和評價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顯效為: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JOA評定分數(shù)高于15分;有效為: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JOA評定分數(shù)高于5分;無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 JOA評定分數(shù)低于5分,治療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76例患者數(shù)據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其中兩組的計量資料對比以(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對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檢驗,當數(shù)據對比呈現(xiàn)為P<0.05的差異性時,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腰間盤突出癥是臨床常見疾病之一[4],根據相關資料表明,我國腰間盤突出癥每年發(fā)病人數(shù)呈逐年上升趨勢上漲,發(fā)病年齡呈年輕化,常見的臨床體征為腰椎側凸、腰部活動受限、壓痛、叩痛及骶棘肌痙攣,部分患者可能出現(xiàn)感覺障礙、肌力下降、反射改變等,其臨床治療方式為,手術、推拿、按摩、牽引、絕對臥床治療[5],但大多數(shù)患者通過推拿、按摩、牽引、絕對臥床治療就可以治愈或緩解臨床癥狀,通過治療可以回納患者發(fā)生改變的椎間盤組間以及受到壓迫的神經根相對的位置或部分位置,從而緩解患者臨床癥狀,但由于腰間盤突出癥是在退行性病變的基礎上積累傷所導致,而積累傷會加重椎間盤退變速度,因此對腰間盤突出癥的預防重點應為如何有效減少積累傷,為此我院在本次調查中采取了運動療法,對患者的坐姿、睡眠姿勢進行調整和指導;對長期伏案工作患者進行工作運動指導;對患者進行腰圍佩戴指導,合理的佩戴腰圍可以有效的降低腰部受損情況;對患者合理的運動安排,對患者的腹肌、腰背肌、腿部進行鍛煉,改正脊柱內外、平衡代謝,提高患者腰椎的穩(wěn)定性、耐久性、靈活性,促進患者血液循環(huán)、肌肉神經功能恢復,消除局部腫脹,運動療法適用于中青年患者的康復方式,具有良好的恢復輔助功能,可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其治療效果顯著,在本次治療中發(fā)現(xiàn),實驗組患者治療結果為顯效25例、有效12例、無效1例,治療有效率為97.36,對照組患者治療結果為顯效20例、有效11例、無效7例,治療有效率為81.57,實驗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經對比組間差異明顯,具有臨床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在中青年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可采取運動療法,其治療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尹德龍,程鵬,范震波等.早期干預對腰椎間盤突癥的影響多中心大樣本量隨訪[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22(13):1153-1157.
[2] 張建波,朱鴻飛,禇立希.理筋手法結合運動療法早期介入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術后療效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4):382-385.
[3] 仙晉,王玲,楊佃會.治未病思想在防治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策略[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5,42(2):264-265.
[4] 馮立來,徐艷艷.“馮氏一針”經絡辯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9例[J].中國針灸,2015,35(4):405-406.
[5] 蘇克紅,趙勇.綜合治療腰椎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分析[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4,33(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