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爽 蔣煜系
【摘要】小學階段的教育屬于啟蒙教育,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個階段的學生不僅要學會如何汲取知識,還要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對待學習。面對由于學習壓力和其他原因帶給自己的煩躁情緒要學會調節(jié)。而這些階段的學生性格活潑,情緒多變,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也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所以,在小學班級管理中要善于對“情緒”這個要素進行管理,采取合適的管理方法,讓教師和學生都能獲得良好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 班級管理 情緒管理方法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187-02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情緒”分析
(一)教師的“情緒”
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是非辨別能力低,經常分不清哪些事應該做,哪些事不應該做,所以在實際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經常做錯事。面對這些“調皮搗蛋”的學生,教師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情緒,更多的是一種煩躁和不耐煩。小學生認知能力低,生活閱歷淺,人生經驗不足,所以教師對學生苦口婆心說一堆道理往往并不能發(fā)揮什么作用,反而還會讓學生逐漸疏遠自己[1]。這種情況下,很多教師更多的是表現出無奈,情緒煩躁,導致管理效率低。
(二)學生的“情緒”
小學生年齡小,正是愛鬧、愛玩的年紀,情緒波動非常頻繁,思想也十分簡單,喜怒哀樂往往受到外界條件的干擾。學生與學生之間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產生沖突,但是也很容易化解。在課堂上,學生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去聽課,即使想全神貫注去聽講,但是堅持不了一段時間就會出現注意力渙散的情況,這些都是小學生本身的性格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所決定的。除此之外,由于小學生學習能力較差,理解能力和認知能力差,所以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見各種各樣難以解決的困難,這些都會讓小學生產生煩躁的情緒。
二、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情緒管理方法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的“理性”
要想對教師以及學生的情緒進行管理,使“情緒”轉化為“理性”,首先要對“理性”進行分析,找到“情緒”與“理性”之間的關系,再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將“情緒”轉化為“理性”。
首先對教師的“理性”進行分析。“教師的理性”是一個教師必須要具備的基本品質,尤其是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具備淵博的知識,還要具備較強的理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認真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教師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必須要理性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同時還要理性地管理班級、制定教學目標,尤其是面對教學壓力的時候,教師一定要理性地對待。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結果直接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和管理效果。
其次對小學生的“理性”進行分析。小學生年齡小,看待問題的方式非常簡單,性情天真爛漫,對于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非常強烈的好奇心,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但是學習是每個學生必須要做好的事情,所以必須要對其行為進行規(guī)范,讓小學生清楚知道哪些是“對”,哪些是“錯”,小學生掌握了“對”與“錯”的明確界限,在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就會懂得約束自己,調整自己的情緒。
(二)“情緒”和“理性”之間的相互轉換
教師和學生在小學班級管理中是兩個重要的主體,“情緒”與“理性”也是班級管理中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就筆者自身教學經驗而言,在實際教學管理中, 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實現“情緒”與“理性”之間的相互轉化:
第一,針對情緒問題要做到理性化解決。小學生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所以波動也比較頻繁,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幾乎是隨處可見,教師的情緒也會因此受到影響。所以,在對班級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教師要用自身的理性對學生的情緒進行化解,不能讓自己的情緒隨著學生的情緒一起波動。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需求和具體情況制定一定的班規(guī)制度,對學生的言行舉止進行束縛,引導學生理性地對待學習、班級和課堂。
第二,利用情緒促進理性發(fā)展。管理過程應當是一個具有彈性化的過程,理性管理雖然可以讓班級和課堂井然有序,但是過于理性化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舉個簡單的例子,教師如果對學生課堂講話進行嚴格的限制,就會讓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的交流與互動受到阻礙,學生的思考也會因此受到限制。所以,教師和學生要合理掌控情緒,讓其在規(guī)范化的同時得到理性的發(fā)展。
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的教學和管理對學生今后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學生在這個階段情緒波動頻繁而且幅度比較大,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理性地對待和處理,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合理的運用“理性”和“情緒”,既要對情緒進行規(guī)范,又要讓其得到理性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給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韓萍.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情緒管理方法初探[J].華夏教師.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