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青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3-0061-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yīng)致力于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質(zhì)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chǔ),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chǔ)。"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需要社會的教化、文化的熏陶和知識的攝取,而在小學階段,學生攝取知識的途徑除生活的積淀外最基本的方式是閱讀,識字是閱讀的基礎(chǔ),是低年級的教學重點。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一年級的識字量明顯增加,如何讓學生識記生字成為教學的難點。如何有效地進行識字教學成為困擾廣大教師的一個熱點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以各種靈活的方式激活孩子的智慧,營建快樂課堂,調(diào)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抽象枯燥的漢字變得具體可感,學生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激活語言,展現(xiàn)識字教學的開放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生活經(jīng)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jié)合。例如:在"合"字的教學時,教師先用課件出示"合"問:"小朋友,你們有什么好辦法可以記住這為新朋友?"(部分學生用熟字記憶)師:"能借助老朋友記住新朋友,這個方法很好。你們再看看'合'像什么呀?"
生1:"合"字的形狀像一座房子。
生2:"合"字上的一撇一捺是房頂,中間一橫是房梁,下面的"口" 是房子的墻。
師:真會想象!你們在課外見過"合"字嗎?
生3:我在姐姐的考卷上見過"合格"的"合"。
生4:我在花店里見過"百合花"的"合"。
生5:我在媽媽和她同學的照片上見過"合影"的"合"字。
生6:我在一個故事里見過"合"。這個故事的名字叫"一人一口酥",說的是三國時期曹操和部下楊修的事……(這個學生講得繪聲繪色,其他學生聽得十分入迷,聽完,不由自主的鼓掌。)
師:真了不起。看來,多讀書就是好。想一想,我們身邊有時們事物與"合"有關(guān)?
生7:(拿出一本合著的書)這本書是合著的。
生8:(把打開的鉛筆盒合起來)我把鉛筆盒合上了。
聲9:(指著緊閉的眼睛)這就是"合"。
師:小朋友真棒,個個都是識字大王啦!
語文是母語教育,母語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材是開放性的。生活就是語文的內(nèi)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漢字在學生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在開始學習漢字之前,小學生已通過口語積累了相當數(shù)量的口語詞匯,這些從不同渠道接受的字詞,構(gòu)成了最基本的語言積累,為今后的識字、閱讀奠定了基礎(chǔ)。
2.借助圖畫,增強識字教學的形象性
低年級兒童對記憶材料是以視覺加工為主,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生動直觀的圖畫和鮮明的色彩,強烈的視覺刺激除了能夠引起視神經(jīng)中樞的興奮外,還能在他們的"心靈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學中,筆者堅持以學生為主,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把學生 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字畫同源,表型性是漢字的主要特點之一,不少漢字的形都是摹仿具體物像而構(gòu)成的。教學這類漢字時,筆者常設(shè)計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給漢字涂色或根據(jù)漢字的特點為漢字配上一幅畫,使抽象的字符變成一個個美麗的彩色記號或圖畫,讓學生在填色過程中不僅受到?jīng)]的熏陶,記住了這些抽象符號在形狀上的細微區(qū)別,而且發(fā)展了視覺空間智慧。有一些字雖然并不是象形字但它的筆畫組合在一起往往是一幅圖畫。如:學習"鼠"字,"鼠"它像只小老鼠,上面的"舀"是老鼠的臉,下面的是小老鼠的牙齒。這樣一畫一想,這個字就會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了發(fā)展。引導(dǎo)學生借助圖畫這一事物形象來識記字型,增強了教學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大腦皮層中形成興奮中心,進而產(chǎn)生良好的無意識記憶,促進了學生記憶過程中的編碼與貯存由自由狀態(tài)向自覺狀態(tài)轉(zhuǎn)化。這種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設(shè)計比老師直接把知識灌輸給他們要深刻得多。
3.創(chuàng)編兒歌,提高識字教學的愉悅性
兒歌是一種將所學內(nèi)容本身轉(zhuǎn)化為音樂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觀的形式,而這種形式對于愛說愛唱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尤為喜歡。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可以創(chuàng)編兒歌教學生識字,例如在叫"ei"這個復(fù)韻母時,筆者就編了這樣一首兒歌:"小兔飛飛,愛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個兒編兒歌識記生字。如"天晴晴,水清清,請你來,做事情,小朋友,愛眼睛,小蜻蜓,夸你行。"再如學生編的兒歌:"上學去,背書包,吃飽飯,不要跑,洗衣服,用水泡,過新年,放鞭炮。"在瑯瑯上口的兒歌聲中,學生識字能力與主動識字的興趣都得到了提升。
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難以保持是其年齡特點,傳統(tǒng)的整齊劃一的模式化識記方法不符合兒童天性,也是不符和課改要求的。根據(jù)這個特點,把識字訓練以玩玩演演的形式表演出來,讓妙趣橫生的課堂表演成為孩子們邊說邊識字的載體。因此,可以讓學生在"玩"中識字,把活動、游戲、動手操作等形式引入識字教學之中。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識字教學中,我們應(yīng)選取最佳的識字方法,營造快樂課堂,讓學生輕松進入"識字樂園",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進行有趣的識字活動。使學生既具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和習慣,又具有識字的能力;既充分利用文本,又緊密聯(lián)系生活,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