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指南》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fā)展起來的,幼兒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角色游戲”又稱象征性游戲,是指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運用語言、動作、表情、想象等方式,創(chuàng)造性的反映周圍社會生活的游戲,它是幼兒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一種游戲方式。
幼兒園角色游戲是一個縮小版的社會,孩子們真正喜歡的“小社會”,需要有與真實世界的有效互動,需要有就地取材的環(huán)保創(chuàng)意,需要有稚氣靈動的適時變化,需要有隨時隨地的真實體驗。
一、體驗前奏曲——我們的思路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堅持把“體驗”作為角色游戲的頂層設計思路,切實改變“高位理念和低位行動”的現實運作狀態(tài),通過用心的思考,果敢的行動,不懈的努力和長久的堅守,充分挖掘利用有限的物質資源,優(yōu)化提升資源共享的空間,使角色游戲充分發(fā)揮它的最大價值,大膽開啟了混齡體驗、自主、愉悅的角色游戲探索與實踐。教師們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寫反思、寫學習故事、體驗角色教研等形式,在教師層面為角色游戲的開展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老師們成立了角色游戲研討組,討論角色游戲區(qū)域的設置:哪些角色區(qū)是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又與現實生活非常貼近,又利于孩子長遠的發(fā)展等。然后搭建了既適合同齡班級玩耍的班級區(qū)域,又適合全園孩子參與的公共區(qū)域的角色游戲框架。
二、體驗主題曲——我們的行動
(一)教師在探索
1.直面問題——聆聽童心 允許出錯。
(1)體驗現場“忙亂而無序”。經過充分的準備,豐富的材料和角色對于孩子們來說充滿新奇,孩子們變得隨心所欲,沒有規(guī)則意識、材料亂拿亂放、角色頻繁更換。但我們還是堅持全面開放,接納了游戲時的一時之亂,寬容的對待游戲中的每一個孩子,從幼兒參與、區(qū)域設置、場地布置、材料投放、規(guī)則設置等全方位觀察。(2)游戲區(qū)域“冰火兩重天。”有的角色區(qū)域,如:張氏串串香、菲菲茶餐廳,菲菲電影院,孩子們是絡繹不絕,出現排隊等候的現象。(3)幼兒參與“參差不齊?!斌w驗活動中,有的孩子到處游離、什么都想體驗,什么角色都想去嘗試,但時間一晃就過去了,什么都沒有體驗到;有的孩子自己到大型玩具、淘氣堡、沙池去自由玩耍;還有的在老師的要求下不太情愿參與,反而自己喜歡的角色又沒有體驗到。
2.尋找策略——走進童心 調整完善。
幼兒的游戲是變化發(fā)展的,不會只停留在一個水平。因此,游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而預設,變化?!遍_展幾次游戲后,我們召開了角色游戲問題梳理會、角色游戲材料分析會、角色游戲場地設置協調會,幼兒參與情況探討會,接下來我們做了如下調整,讓游戲環(huán)境符合幼兒的角色需求。
(1)游戲環(huán)境合需求。在混齡角色游戲時,關閉非角色區(qū)域,將可用角色游戲區(qū)空間擴大,增加角色數量,保證孩子的容量。(2)游戲過程巧用心。讓參與的孩子明白自己的角色內容及職責,熟悉區(qū)域的規(guī)則,為角色游戲的開展做好鋪墊。(3)游戲結束樂分享。游戲評價,是游戲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孩子的經驗是在一次次的體驗操作和科學的評價分析中累積而成的。教師在角色游戲結束后的交流與分享,不僅可以幫助幼兒回憶自己在游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梳理和提升原有經驗,還可以激發(fā)幼兒再次活動的愿望。
3. 收獲滿滿——品味童心、與孩子們共成長。
我們正努力實現著由計劃者、設計者、控制者轉變?yōu)橛^察者、引導者、支持者、幫助者、合作者的華麗轉身。
(二)幼兒在體驗
孩子真正成為體驗角色游戲的小主人:
(1)體驗選擇——選擇什么材料,和誰一起玩,怎樣玩,都由孩子自己做主決定,讓他們覺得自己才是游戲的主角。(2)體驗策劃——孩子們擁有自主權,可以策劃區(qū)域的活動方式。(3)體驗分享——游戲結束時,通過照片、視頻、同伴見證,說出自己和同伴在角色游戲中的表現。(4)體驗整理——每次角色游戲結束,孩子們以餐廳打烊、銀行工作人員盤存、建筑工人下班等情形自然結束并歸類整理活動材料。
(三)家長在參與
(1)溝通在前——讓家長了解角色游戲目的、內容和組織形式、開放時間等。(2)參與其中——讓家長感受到被需要的滿足。在角色經驗的積累上、材料的提供上、服裝的選則上,意見的收集上,讓家長也感受到他們所起到的作用。(3)見證成長——在家長開放日活動中,家長們能看到孩子活動情況,發(fā)現孩子在進步。有的家長也會以顧客、服務員、警察等角色融入到角色游戲中,體驗我們的活動。
三、體驗結尾曲——我們的收獲
(一)同齡同分享、混齡共成長。
(1)同齡幼兒同分享。班本化的角色區(qū)創(chuàng)設更加注重幼兒的主體參與和內心體驗,最大程度地讓幼兒在活動中愉悅、自主地成長與發(fā)展。(2)混齡幼兒共成長。建構了混齡角色游戲規(guī)則,實現了秩序化的混齡角色游戲,順應了各年齡段孩子成長發(fā)展的需要。(3)有效促進幼兒自我學習和自我建構,更好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
(二)從“教師在前”到“孩子在前”。
(1)首先,有效地提高了教師在游戲活動中的觀察與反思能力,教師能用一顆全開放、全接納的心去關注幼兒的角色游戲。(2)其次,教師能在自然狀態(tài)下觀察幼兒最真實的表現,幫助教師“發(fā)現幼兒”、“解讀幼兒”,順應幼兒真實的發(fā)展需要,體現孩子的主體地位。(3)尊重幼兒,興趣為先。孩子們玩在其中,樂在其中,學在其中。
(三)從“提供材料的高端大氣”到“追逐孩子內心的本真”
區(qū)域材料的投放更加生活化、有計劃地投放物化目標的材料,從而來引領幼兒自主參與角色游戲。
參考文獻:
[1]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丘紅英.在角色游戲中深化幼兒對社會角色的體驗[J]. 幼兒教育研究,2016.3.
[3] 王丹丹,周敏賢.角色游戲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實踐研究[J].教育導刊,2016.7.
[4] 盧瑛瑛.互動交流出新意 角色融入促成長[J].幼兒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