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芳凝
上幼兒園中班時第一次插班;小學五年級時轉學,插班;高一結束分文理科,插班;高二結束,又插班。轉眼高中快畢業(yè)了,終于可以結束自己的“插班之旅”了。
每次插班,心里就兩個字:郁悶;郁悶久了,又生出兩個字:孤獨;孤獨久了,還是兩個字:紊亂。不是生理紊亂,而是心緒紊亂,好像我一直懸在半空中,沒有落腳之地。
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學五年級時的插班。那次不但是插班,而且是換校,我由鎮(zhèn)小學轉到縣城的學校。第一天去學校的路上,我的心里一直在打鼓;進教室門時甚至緊張得卡在門框旁,半天動彈不得。講臺上站著的老師,講臺下坐著的那群小孩兒,所有的目光都盯著我,那眼神雖無惡意,卻令我難堪。
下課時,羞澀的我汗涔涔地坐著不敢動,小腦袋快垂到書本上去了——但我的心思全不在書上,我能察覺到班里同學或大膽或小心地打量我。我覺得自己是一頭躺在案板上待宰的豬,周圍的人都圍過來看熱鬧。我一邊想著如何讓他們不再關注我,一邊又盼著有個人能過來問我點兒什么。比如:你叫什么?你家在哪兒?你多大了?可惜沒有。我覺得全身發(fā)涼,眼眶潮濕。那時,我每天獨來獨往,幾乎都不敢抬頭看太陽,心情灰蒙蒙的。直到現(xiàn)在,我還清晰地記得那種孤獨感。這種情形一直持續(xù)到后來與同學們漸漸熟悉了才好轉。
“借住”給插班的苦惱與孤獨感又增添了一絲悲涼。后來讀《紅樓夢》時,我能體會林黛玉那種寄人籬下的謹慎、敏感、脆弱、寂寞的心境。那時候年紀小,想家,夜里常常難以入眠,又因為居住在別人家,不敢驚醒他人,只能緊咬嘴唇,輕輕抹著淚……我就在這一次次失眠中成長。
插班不單是換個班級那么簡單,它是一個重新融入的過程。人都會習慣一種環(huán)境,就像老人喜歡窩在家里,其他地方條件再好也不想去。因為人老了便沒有那么大精力去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了,即使自己的家再破再舊也無妨。插班也是,獨白一人一下子進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其他人早已彼此熟悉,想要融入其中,難!
插班也是一種離別的“悲”,這種悲在于縱使回不去了,心里卻還有一份惦念,想要回到從前。但我明白,即使回去,我也不再是當年那個青澀幼稚的孩童了,我已漸漸長大。要學會和過去告別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的人學會班了,便可以做到即便家業(yè)沒了,照樣能東山再起。有的人一輩子活在過去,身在今天卻抱著舊夢,閉上眼睛說:我不要明天!可縱使這樣說又有什么用呢?太陽不會憐惜我們,每天會照常升起。
告別過去需要不斷練習。就像第一次插班的我?guī)缀醺文c寸斷,父母不在身邊,沒人問候沒人關心,融不進新集體……這些都是阻礙,也都是經(jīng)驗。之后的插班,雖然也不適應,但我已經(jīng)比以前進步了許多。這些說來痛苦的插班經(jīng)歷,其實都是我的一筆人生財富,看似折磨人,卻讓我一次次蛻變、一點點成熟,讓我不斷迎來嶄新的自己,不斷憧憬美好的明天。
佳作點評
告別熟悉的環(huán)境,會讓人傷感,也會讓人缺乏安全感,尤其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挑戰(zhàn)可想而知。作者在開頭提到了四次插班經(jīng)歷,之后重點寫了小學五年級時的插班體驗,并詳細敘述了插班加上借宿后所面對的問題,寫出了“我”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不安全感源自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同學,以及父母陪伴的缺失。令人安慰的是,文章最后提到插班對自己成長的作用,從中也可看出作者成熟的思想。
(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