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毅
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發(fā)布的一份研究報告表明,學術不端問題易發(fā)多發(fā),近幾年來每年都有學術不端的行為被披露,社會對學術不端容忍度較高,不少人覺得學術不端沒什么大不了的。
學術不端所造成的影響大小不等,大者如核心科技造假,不僅浪費了國家大量資源,且影響了核心科技研發(fā)進程;小者如為了評職稱,抄幾篇論文蒙混過關。學術不端嚴格說來就是學術腐敗。為什么社會對學術不端容忍度較高?這是很值得反思的問題。
學術不端、學術腐敗已經存在多年,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與貪污受賄不同,有時候學術腐敗是半公開甚至公開的。比如20多年前,筆者就發(fā)現某些官員的秘書忙于給官員寫學位論文,不管是秘書還是官員本人,都沒有刻意隱瞞這個事情。他們說出來似乎還很有道理——領導干部工作那么忙,哪有時間去寫學位論文?
學術腐敗不同于行賄受賄,因為學術成果是要公開的,盡管有些成果公開的范圍比較小。比如學位論文,大多數只是在評委中公開,并不公開出版,但是這也是公開,也要存檔且可以查閱;論文抄襲更是為了發(fā)表,如果不公開發(fā)表也就不構成抄襲
當然,學術腐敗也會有各種存在的理由,比如發(fā)表的壓力。學術研究不像自來水,打開水管就會有,關上水管就沒有了。學術研究有時候像下雨,當各種條件成熟了,成果就會出現,而且出大成果還是小成果,有些時候也不是人們可以預期的。科研管理更希望科研像是自來水,花了多少錢就會有多少成果擺在那里。為了滿足科研管理的需要,就要拼發(fā)表論文、拼成果數量,由此導致的學術腐敗似乎也情有可原。貪污腐敗往往是權力導致的,但是學術腐敗與權力之間的關系經常被隱藏起來,在學術圈之外,人們往往看到學術腐敗中的學者,而忽視了學術腐敗背后的權力關系。有些年輕學者為了拼成果而抄襲,并騙過了編輯和評審的研究,這些學術腐敗所造成的影響可能還不大。嚴重的學術腐敗往往發(fā)生在那些掌握了較多學術資源的人身上。比如,在多種出版物中反復使用同一項研究成果的學者,往往在學界有一定的地位,能夠將已有研究成果攢在一起的人,往往也是掌握了大量學術資源的人。
在常人看來,學術腐敗只是學術圈子內部的事情,不少人對學術腐敗造成的公害理解不深,似乎學術腐敗只是個“軟腐敗”,帶給社會的傷害沒有那么直接。似乎抄襲了一篇論文,偽造一些實驗數據,并不是多么大的事情,這是社會容忍度高的原因之一。
社會進步離不開科學的推動,如果任由學術腐敗發(fā)展,破壞了學術研究的環(huán)境,就從根本上破壞了社會進步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學術腐敗的危害與其他腐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任何形式的學術腐敗都是不能容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