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櫟鈞
支教,夢想的點燃
那是2005年,印尼剛發(fā)生海嘯,局勢一片混亂。所有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畢竟那一年的研究生還可以留高校,或者找個好工作。
而我,一門心思想出去看看,好奇,支教的工作會是怎樣。
因為對我的無盡寵愛,父母又一次做出讓步。我便開始了長達一年的印尼支教生涯。
這是一所民辦的華人大專,叫印尼萬隆外國語學院。學生幾乎都是華人,看起來差不多的五官,張嘴卻是外國人了。
學生對我還算尊重,可交流的時候總是忍不住說,你們中國人怎樣,我們印尼人怎樣,很是生分。也不是難過,也不是傷感,卻有一種說不出的不舒服。
隔了一段時間,校方請我晚間加上一節(jié)中國文化課,沒想到,來的竟都是60多歲的老人。他們大多已經(jīng)退休,有老師,有商人,也有公司的職員。
和十七八歲的大學生比起來,他們顯得更謙遜和虔誠,對我這樣一個年輕的中國老師充滿了敬意,讓我很是感動。
有一天,我講中國的名勝古跡,提到了鼓浪嶼。沒想到一位老奶奶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她擁著我說,那是她的家鄉(xiāng)啊!
那節(jié)課充盈著淚水和對中國深深的思念,我突然有一種要肩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感,也第一次覺得教書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帶著這樣的感受,我努力工作,直到一年期滿回到巴蜀。
入職,笨拙地努力
巴蜀小學是一所歷史名校,能人眾多。我入職的那幾年更是匯集了全國、全市的精英,像我這樣沒有任何小學教學經(jīng)驗的白丁,需要學習的地方太多。
聽課,聽不懂。我不知道哪里講得好,哪里講得不好;
寫文章,沒時間。備課,改作業(yè),管理班級,家校溝通都讓我焦頭爛額。
干了一段時間,我打起了退堂鼓。我對爸媽說,不想工作了。
他們問我:“不干這個,想干什么?”
“不知道?!蔽艺f。
媽媽說:“任何單位都一樣,一共只有三種人。一種是優(yōu)秀的,他們必須有不能被別人所取代的特長和技能。離開他們,單位會有巨大的損失。他可以不羈,可以任性而為,還可以辭職。可領導往往會包容他們。第二種是一般人,他們能力還行,也算認真,人際關系也不錯。這是主流群體,干好本職工作,卻是默默無聞的大多數(shù)。第三種是極差的,干什么都不行,態(tài)度也不端正,對生活充滿抱怨,大家都不喜歡他們。這樣的人到哪里都不會受歡迎,只能灰溜溜地走掉?!?/p>
我不想灰溜溜地走掉,所以只能努力。備課備得就那么睡過去了,沒關系;每天將下班的時間延長,沒關系;一周兩三天睡辦公室,也沒關系。只為不想成為那最差的一個。
我感謝媽媽的當頭棒喝,因為那些話沒有讓我放棄。
三年,自由地生長
這樣聽著課,讀著書,加上學校對每位老師個性的尊重,我開始肆意成長,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
起初,因為不滿意教材上刪改了王爾德的文章,在四年級的時候引入了整本書閱讀。把王爾德的好作品一網(wǎng)打盡,課上讀,課下聊,帶著學生排練課本劇,用幾個童話故事好好折騰了一番。
五年級,開啟了群文大課,像大學那樣給學生做講座。一年里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9本書,外加50多萬字的材料。我設計了一個民國時期作家的導入課。從朱自清開始,聊那些民國文人,給學生整理了十位民國作家的十篇同類型文章,一年共讀了上百萬字的作品。
六年級,開設了一個星期的詩歌專題課。從《詩經(jīng)》到《楚辭》;講李白和“月”,和“酒”,講他的“浪漫”,還比較了和同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濟慈的不同。
做得最好的是習作,我教的是住讀班。每周日下午我們總會早早到校,分享周記。鼓勵不敢說的學生站上講臺,甚至站在講桌上熱情洋溢地宣讀;鼓勵善于表達的學生脫稿宣講,相互答辯。現(xiàn)場老師、家長點評,生生互評,熱鬧非凡。那時班里的學生不到30人,但每次都會吸引七八十人擠進教室。分享周記不再是作業(yè),而是一個家庭、一個班級的聚會,是一次又一次的盛宴。
慢慢地,我們這個班,開始因為鮮明的個性被關注。我也因為獨特的教學方法在同齡的老師中脫穎而出。
賽課,迅速地成長
這個階段,我大膽創(chuàng)新了一節(jié)習作課《聽雨》,獲得了一次參加重慶市賽課的機會。
人教版六上第一單元的習作有三個選擇,其中一個是關于聲音的?!耙繇懯澜缯媸翘S富,太迷人了……選擇生活中的幾種音響,或者仔細聽一段錄音,展開想象,把想到的、感受到的講給同學聽,并寫下來。”這個單元的文章都是優(yōu)美的散文,《山中訪友》《山雨》都有關于雨的描繪,我便設計了一堂唯美的散文寫作課,把自己獨特的感受記錄下來,寫給自己。
那節(jié)課里有聲音,有音樂,有自己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有大家共同的感受,很是動人。最主要的是,這節(jié)課獲得大家的一致好評,讓我覺得設計課是一件好玩兒的事。
代表學校參賽,上的是《舌尖上的重慶》。三個多月,我前后試講了20多次,修改習作500多篇,看完了習作教學方面的書籍10多本。每天恨不得把24個小時全部花在教學上。在團隊的幫助下,我最終獲得了“重慶市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第一名。
緊接著,我又獲得了一次參加全國素養(yǎng)大賽的機會。又是三個月,每天18個小時,訓練朗讀、寫字、沙畫、上課、答題……
我給自己設置了許多鬧鐘,提醒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松,保證完成各項任務,每天樂此不疲。
不斷的磨礪迅速地提升了我的各項能力,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熱愛教學,熱愛工作,原來是這么美好的事兒。
培訓,飛速地提升
我像荒野上的草一樣瘋狂生長。對我而言,學習成了最快樂的事。幸運也就在你下定決心要努力的時候悄悄地降臨了。
我居然第一次獲得了國培的機會。這次培訓叫作“培訓者培訓”,選拔的標準相當高。班里50位同學,教研員、特級教師、校長和教務主任占了大半,一線老師不到10位。在這個優(yōu)秀的團隊中,我找不到任何可以懈怠的理由。
因為國培,我認識了上海師范大學的王榮生老師和他的團隊,他們治學的嚴謹,對工作的專注,深深感染著我;因為國培,我們聽了王崧舟、蔣軍晶、吳勇等優(yōu)秀老師的課,看著比自己優(yōu)秀的人還比自己更加努力,讓我深深感到羞愧;因為國培,我們走到了區(qū)縣,看到鄉(xiāng)村老師們聽課的專注和認真,讓我倍感壓力,深深體會到了責任;因為國培,我得到眾多老師和伙伴的幫助,我們在一起研課、磨課,在一起學習、進步,讓我深深體會到團隊的重要。
這800個學時的脫產(chǎn)學習讓我脫胎換骨,從理論到實踐都有了飛速提升。更有價值的是,我明白了教育最需要的是責任和擔當。我對自己說,要對得起教師這個職業(yè)。
從國培開始,我開啟了自主求學之旅:在莘莊學習華德福;在北京學教育戲劇;到“千課萬人”聽名師上課、講座;到長沙跟林明進老師學“寫作力”;參加千島湖、桐廬的閱讀及習作課程培訓。投入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進行自我培養(yǎng)。原來一個人投入的學習和奮斗可以如此迷人。
現(xiàn)在,一直努力著
現(xiàn)在,教學成了我的最愛,和學生一起慢慢成長,是最幸福的事。看到我的狀態(tài),大家都說,把工作當成愛好是多么美妙。
我開始做很多有意思的嘗試:每天晚上給
學生開展“挑戰(zhàn)七點鐘”的聽寫大賽。把聽寫和習作整合起來,降低寫作難度,培養(yǎng)好的作業(yè)習慣;開展晨讀古詩文課,研究古人寫作的方法,學習他們觀察的方式,讓傳統(tǒng)文化和我們沒有距離;開辦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公眾號,每天都更新一篇關于教育、教學的文章,給學生提供發(fā)表習作的平臺,鞭策自己不斷成長……
13年的教學生涯不長,走著走著,我就愛上了小語,愛上了教學;走著走著,我就學會了堅持,學會了努力。
走下去,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這樣走下去。
我的“基礎寫作力訓練”課程
積累豐富的古詩詞古文,增強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會寫、能寫不同類型的文章;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我設置了四種類型的課程:晨誦課、午讀課、暮寫課和周末活動。
晨誦的內容是《日有所誦》《寫給孩子的古詩詞》《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我愛吟誦》《小古文100課》等。(不同學段書的選擇會有所不同,選文依據(jù)主要是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延伸。)
為了照顧不同程度的學生,我創(chuàng)設了古詩六步教學法“抄、讀、背、譯、默、創(chuàng)”。
抄,就是抄寫。老師工工整整板書,學生認認真真謄抄;
讀,就是朗讀。先自讀,再抽讀,然后齊讀;
背,是背誦;譯,是翻譯;默,是默寫。這三者的順序不一定,根據(jù)課堂上學生的接受程度進行取舍,不是每一次每一項都要進行。
創(chuàng),就是創(chuàng)作?;蛘吒鶕?jù)詩歌的描述進行想象;或者根據(jù)作者的選材進行寫作;或者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當然,創(chuàng)作也不是每一次都進行。所有的教學隨著年段的增加,要求會逐步提升。語文的學習靠的是積累,四年下來,學生收獲比較豐富。
午讀課。內容是讀名家、名篇、整本書或者學生習作。
從二年級起,我們就開始寫百字作文。雖說叫“百字作文”,但不是真的成文,是記一些寫作素材,訓練標點符號。最開始只是一句話、幾句話而已。
寫完之后,最重要的是分享。利用午間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讀一讀學生的作品,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開辦公眾號,發(fā)表他們的習作,并且讓他們找到寫作的興奮點。
天天寫,天天念,寫作就成了習慣。
暮寫課——“挑戰(zhàn)七點鐘聽寫大賽”。最開始設置這個活動,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生字詞。后來在一篇報道上看到,廣州一所學校發(fā)現(xiàn)學生寫作文的時候很吃力,他們就堅持在課前用10分鐘來聽寫。一學期下來,有很大成效。我就嘗試著做一做。
一年級的時候,我們會聽寫標點符號。你沒有看錯,就是聽寫標點符號。比如,我念:今天天氣真好啊,感嘆號。讓學生明白這個句子結束的時候,有一個感嘆號。后來,我就只念句子,請他們加上合適的標點。
2011年版課標提到一年級要掌握“,。?。俊彼姆N標點符號。掌握最好的方式就是積累和運用。到了高段很多學生的習作有問題,大多都出在標點不怎么使用上。不能把話說清楚,說的時候不知道怎么停頓。這樣的訓練,可以減輕他們習作的難度。
到了二年級,開始聽寫提示語。提示語在前、在后、在中,沒有提示語。開始仍然是將標點念出來;后來訓練自己加標點;最后訓練聽寫一分鐘對話錄音。這個訓練會持續(xù)三個月左右。一定要慢慢來,循序漸進,不要刻意拔高。
訓練非常有效,當我們能夠捕捉到每一個人說話的不同風格、不同狀態(tài)時,文章自然就比較生動。
最后是周末活動。大概分為三個板塊:傳統(tǒng)節(jié)日類、單元主題類、分文體類。
傳統(tǒng)節(jié)日,如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全班共同設計一些活動,做一做、寫一寫。
單元主題類,主要是教材活動的延伸。
分文體的系列,主要加入了實用文。比如請假條、留言條、溫馨提示等。
接下來,我用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介紹家鄉(xiāng)的景物,來說說我是怎么設計的。
本次習作的要求是:寫一處家鄉(xiāng)的景物。注意仔細觀察,抓住順序,能說清楚,展開豐富的想象,表達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晨誦,背誦《詠柳》《春日》《惠崇春江晚景》《零陵早春》等十余首古詩。午讀,朱自清的《春》,兩首詩歌《春姑娘》和《春天的約會》。一封來自云南文山的信,內容是文山小朋友介紹家鄉(xiāng)的美景。
暮寫,聽寫有關春天的成語、優(yōu)美的句子。
周末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春游,到江邊,到公園,到旅游景點。景點要選擇春天風景變化大的。還有做環(huán)境調查,為二單元寫調查報告做鋪墊。
閱讀教學也需要為寫作而教,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學會觀察、思考和分析。
第一課是鄭振鐸先生的《燕子》。落實兩個知識點:抓特點、有順序。
《燕子》一課最有特點的是第1自然段寫燕子的外形:烏黑光亮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作者不但會抓特點,還會寫特點,這樣一句話又是從整體關注到局部。這堂課,就可以通過這樣的范例來學寫生活中觀察到的事物。
第二課是古詩《詠柳》《春日》。這兩首詩,教學生學習選材的方式。
我向學生提了一個問題:如果賀知章和朱熹都是導演,他們會用什么方式來拍攝春天呢?我們仔細讀一讀這兩首詩就能發(fā)現(xiàn),賀知章給了一個特寫,他的春天是一棵柳樹;朱熹在拍攝春天的時候,用的是全景,他把攝像機架在水邊,通過“橫掃”的方式把春天展現(xiàn)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古詩來教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賀知章拍的時候,是從上往下,再聚焦到一個小小的枝條上。朱熹拍的時候,是從左到右掃描,展示的是春天的全貌。
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里出現(xiàn)了動物;柳宗元在《零陵早春》里講述了自己的夢;李白在春夜里聽到了笛聲;韓愈覺得最美的是煙雨的顏色。
光是這樣學還不行,我們還得進行練習。
重慶的春天非常特別,我們的城市有一種奇特的樹叫黃桷樹。每當這種樹過生日的時候,都會掉葉子。我們就來訓練觀察這種樹。
最開始,學生滿腦子都是朱自清寫的那些話語,“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從土里鉆出來……”所以,他們就改編成:黃桷樹的葉子冒出來了,嫩嫩的,綠綠的……
一看就沒有仔細觀察。真正開始看時,他們才發(fā)現(xiàn):
黃桷樹長新葉子的過程就像筍芽兒出土。先脫掉外面的殼,然后黃黃的、嫩嫩的新葉子才會冒出來。它像玉蘭花一樣,包裹著自己的身體,特別小,玲瓏精致。當?shù)凵臍っ撀浜?,嫩黃的葉子就慢慢變成翠綠的了。
黃桷樹上還有小小的果子。果子上有密密麻麻的小點,就好像外國女孩兒臉上的小雀斑。葉子開始變綠的時候,果子們就會從樹枝上脫落,掉到地上。
接著,我們開始觀察雨,觀察雨中的黃桷樹。
我們的教室在三樓。有一天突然就下雨了。我對學生說:“你們知道嗎,用眼睛看也是有學問的。眼睛從什么樣的角度來看呢?平視、仰視和俯視是一樣的嗎?離物體一米遠、十米遠、五十米遠,看到的會是一樣嗎?看看去?!?/p>
同學們認認真真地開始觀察。到黃桷樹下的那個說:“老師你知不知道,當你站在樹下的時候,感覺真的很不一樣。黃桷樹變成一把巨大的傘,但是那些調皮的雨滴還是會從傘的縫隙里滴落進來。它們很調皮,有的會打到我的身上,有的打在我臉上,好像我是一‘好哭狗一樣。還好,它們又調皮地溜走了,在地上打兩個滾,就不見了?!?/p>
在三樓平視的學生說:“我覺得雨珠像跳水運動員,每一片葉子就好像它的跳板,它總是在葉子上面彈跳幾下,舍不得離開樹葉。當它墜落到下面的時候,你都能想象它有一個美麗的轉身。當然,樹葉在雨滴的打磨下越發(fā)變得堅強了?!?/p>
……
接著,他們才發(fā)現(xiàn)每一種植物在迎接春天的時候,都是完全不一樣的。金桂和銀桂新長出來的葉子顏色不一樣;牛馬頭生長的方式不一樣;桃花、李花、杏花謝幕的方式大不同。從變換大的事物開始觀察,就能調動起學生觀察的興趣。
除了看,聽、觸、聞都是觀察的方式。讓他們真實地走進自然中去,認認真真體會,才能感受到自然的點滴變化。這些都需要在平時的點滴訓練中落實,我的學生也在這樣的“基礎寫作力訓練課程”中逐漸成長。
(作者單位:重慶市巴蜀小學)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