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華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堂不應該是一人獨白,應該是雙主體的交流,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自由、開放、弘揚個性的對話?!苯處熞o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讓師生間、學生間、學生與文本間進行自由的心靈對話,讓學生在課堂上傾情展示、盡情交流,舒展個體生命的靈性,讓語文課堂溢滿生命的激情,充滿快樂,綻放出絢麗的個性之花,成為流淌生命個體靈性的舞臺。
一、生本對話,讓生命的靈性在個性化解讀中閃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彼?,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把著力點放到疏通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創(chuàng)設詩意的對話情景,讓學生直接面對如詩如畫的文本,充分讀書,積極交流,與文本進行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構建理解的橋梁,追尋充滿生命靈性的課堂情境。
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在教學二年級古詩《草》一文時,精彩生成,鼓動生本對話,課堂上流淌著生命的靈性。
師:哪位小朋友能把“春風吹又生”的詩意畫在黑板上?
生1:(上臺在黑板上用綠色的粉筆畫了茂密的野草)春天一到,在春風的吹拂下,草又長出來了。
生2:老師,我覺得草畫得不太恰當,春天剛來,小草才剛剛開始發(fā)芽,不可能長得那么高的。(老師示意這位學生上臺對圖畫做適當改動)
生3:我覺得還少了一樣東西。
師:你覺得少了什么呢?
生3:風沒有畫出來。詩句是“春風吹又生”,春風一吹,小草才生出來的?,F(xiàn)在春風都沒有吹,草怎么會長得那么茂盛呢?
師:可是,這風吹怎么畫呢?
生3:(上臺,用白粉筆一筆,兩筆……草葉微微向右歪斜)因為風一吹,小草自然就向兩邊傾斜了,所以從小草歪歪的樣子中,可以讓我們感受到春風在溫柔地吹,小草在茁壯地長。
師:(帶頭鼓掌)畫得多有創(chuàng)意!看得出來你對詩句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你真可謂是詩人的知音。
文本是一種交流的平臺,是一種載體,當中蘊涵著作者的生命體驗,包容著作者的思想境界,囊括了作者的情感歷練。在于老師的教學片段中,學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春風吹又生”這一詩句本身,而是詩句中所蘊涵著的生命的涌動。語文課堂教學只有引領學生潛心會文本,引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體味人類文化的精典,夯實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大廈根基,語文課堂才能進入一個充滿詩意的、散發(fā)著文化馨香的意境,語文課堂才能成為一條流淌生命的靈性之河。
二、師生對話,讓生命的靈性在預設與生成中迸發(fā)。
課堂上的對話首先要明確的一個觀點就是課堂一個個生命的存在,它是靈魂跟靈魂之間的對話,去傾聽,去應答,不僅是交際手段,而且是生命的內在索求、感覺的交換,是彼此生存方式的相互敞開,生命的相互燭照。沒有師生心靈的對話就沒有和風、沒有陽光,課堂有的只是頹敗的風景。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在《兩個名字》的教學中,為了遷移課文“我有……你也有……哈哈,我們都有……”這一表達形式,在對話中促成學生體驗,在語言的生成中點化。
師:你好,我有一支鉛筆。(賈老師主動和一位小朋友握手,并舉起一支鉛筆)
生:您好,我也有一支鉛筆。(小朋友高興地站起來,也舉起自己的筆)
合:哈哈,我們都有一支鉛筆!
(輕松愉快的對話,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大家紛紛爭著和賈老師對話。這時,賈老師卻讓小朋友先說,自己后答,不知不覺中增加了對話的難度,同時也伴有更多的生成……)
生:您好!我有一件衣服。
師:(搖搖頭)一件衣服有什么稀奇?
生:(頓悟)我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師:(高興地)我也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合:哈哈,我們都有一件漂亮的衣服!
師:現(xiàn)在你們能不能說說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
(教室里靜極了,但可以感受到無數(shù)思想的小溪在流淌,在跳躍,并騰起一朵朵美麗的浪花。突然,一只小手高高舉起——)
生:您好!我有一顆愛心。
師(激動地豎起大拇指并深情地)你好!我也有一顆愛心。
合:(快樂地)哈哈,我們都有一顆愛心!
生:您好!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師:(與學生雙手相握,并激動地)你好!我也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合:哈哈,我們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在賈老師的教學片段中,平常的一句話,賈老師引導學生的訓練卻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從平淡到飽含真情,循循善誘,潤物無聲,讓課堂的預設與生成融為一體,超越了文本,跨越了時空,師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之中,進行著一次智慧的碰撞,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融。通過智慧的相互碰撞、情感的相互引發(fā)、心靈的相互交融,語言形式在交流中凸現(xiàn),語言規(guī)律在體驗中內化,語言精神在對話中生成,師生生命在語言的生發(fā)中涌動。
“對話”,作為閱讀教學的一種形態(tài),張揚著個性和靈性,在這里,充分展開著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在這里,每個人感受心靈成長的愉悅,創(chuàng)生著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皩υ捠健遍喿x教學,讓學生在“多維對話”的場景里,在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中,流淌著生命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