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柳柳
摘 要:德育滲透在學科教學中的意義十分重要,尤其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良好的滲透更有利于德育和語文兩門課程的發(fā)展,因此本文對小學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相互滲透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德育 小學語文教學 相互滲透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的基本要求,語文課標中就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梢赃@樣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能促進小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在德育工作中滲透語文內容也增進了德育課堂的趣味性。雖然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重視小學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相互滲透,但從滲透的形式、內容到效果都存在一些問題和誤區(qū)[1,2],因此本文對小學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相互滲透進行了分析。
一、小學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相互滲透中存在的問題與誤區(qū)
1.受應試教育影響,對滲透不夠重視
雖然義務教育已很普及,學生按區(qū)劃就近讀書,小學沒有中考、高考那樣大的壓力,但學生家庭對“不輸在起跑線上”的執(zhí)著,使得重智輕德的觀念依然十分濃厚,學校和教師對學習成績的要求也不敢放松,這就造就了教師在學科教學中不重視德育內容的滲透。
2.不注重聯(lián)系生活,滲透內容太空洞
小學德育和語文教學都應與學生生活相聯(lián)系,這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目前教育重書本知識的掌握,忽視內心的體驗、情感的升華和知識的自我建構,所以教學上未立足于生活,缺少情感的注入,滲透的內容必然蒼白、空洞,缺乏說服力和感染力。
3.教育方法很老套,滲透途徑較單一
無論語文教學還是品德課,主要的教學方法仍是講授法。對教師來說,講授法簡單,容易操作,所以很難放棄。但在小學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相互滲透中頻繁使用講授法,難以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是由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決定的,當然也與教師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性不足有關。
4.德育理解有偏差,重文輕道意低迷
在語文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有些教師將德育滲透理解為美育的融入,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偏重于語文技巧和寫作文筆的錘煉,傾向于審美情感與能力的培養(yǎng),而不注重奮發(fā)圖強、健康向上情調的熏陶。久而久之,學生空有優(yōu)美的文筆,文意卻低迷消沉,甚至矯揉造作、利欲熏心。
二、加強小學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相互滲透的策略
.轉變教學理念,育人立德為先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教師對小學德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相互滲透重要性的認識不夠,行動的動力就不充足,所以必須轉變重智輕德的思想觀念,樹立教書育人立德為先的教學理念。正如赫爾巴特所言“教學如果不進行道德教育,只是沒有目的的手段”,說明道德教育與教學本是唇齒相依難以分割的部分。教師應當率先垂范,加強自我修養(yǎng),以新課標要求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學校也應當端正辦學理念,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學生為己任,堅定正確的辦學方向,在教師培訓、評價工作中重視學生道德教育的份量。
2.語文注重實踐,德育融入生活
陶行知倡導“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因為德育本來就與生活不可分,道德源于生活,又規(guī)范生活,所以教學不能離開生活。學生只有經過親身體驗,才能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道德觀念,故應在語文教學中設置與學生生活貼近的場景,通過與生活聯(lián)系建立良好的德育環(huán)境。采用貼近生活的導入、與生活結合人物的分析、聯(lián)系實際生活思考等方式,使語文課內德育生活化。例如學習六年級語文上冊《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人物形象、鄉(xiāng)土風物、孩童性靈的描寫領悟正直、溫情、友愛的情感價值。
3.挖掘教材內容,展現(xiàn)德育功能
小學語文教材中文本類型多樣、內容豐富、蘊含深厚,既有歌頌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有贊美大自然、謳歌美好生活的文章,還有啟迪學生做人道理的文本,更有緊隨時代發(fā)展、啟迪學生智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求異的課文,等等。根據(jù)課文特點將德育融入教學之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必能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成為學生健康向上的動力。例如學習六年級上冊《用心靈傾聽》這篇課文時用心體會“我”和“蘇珊”交往過程中的情真意切,學會用心靈傾聽能帶給他人快樂和幸福的道理。
4.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探求多重途徑
盡管講授法的運用駕輕就熟,但根據(jù)教學規(guī)律及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一種教學方法并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所以應當綜合應用各種教學方法才能確保德育的有效滲透。常見的教學方法包括語言傳遞法、情感陶冶法、榜樣示范法、朗讀感悟法等,這些方法的應用可以在教師引導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發(fā)揮各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同時挖掘各種德育路徑,在字詞學習、口語交際、閱讀教學、寫作指導中滲透德育,例如閱讀教學中可在字詞分析、朗讀指導、形象分析、情節(jié)分析、主題把握中滲透德育[3]。
5.拓展課外閱讀,培養(yǎng)高尚情操
語文課標要求小學高年段課外閱讀量不少于100萬字,所以應通過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及評價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形成優(yōu)秀品質,鑄就高尚情操。教師應根據(jù)學生興趣愛好、思維特征推薦有益的讀物,并傳授閱讀、賞析和評價方法。例如學習《少年閏土》、《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可指導學生閱讀魯迅的《吶喊》短篇小說集,進一步感受魯迅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懷。
6.注重言傳身教,增進學生體驗
道德情感的滋潤和涵養(yǎng),需要教師以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和熏陶,言傳身教是非常重要的途徑。要求學生感悟的內容,教師應先有所體會;讓學生體驗的細節(jié),教師應先去嘗試;讓學生感動,教師需先觸動。只有教師全情投入,學生才能得到真情的感染和熏陶。為了增強學生道德的體驗,必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精神,注重操作的實踐性、形象的直觀性、情感的共生性、自主的選擇性和自由的創(chuàng)造性。
結語
小學階段是人生奠基階段,也是學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重要階段。因為小學生道德判斷正由他律向自律方向發(fā)展,生硬、空洞的道德知識難以為小學生所接受,而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tǒng)一的特質,使其成為融合道德教育的最佳載體,因此通過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既貼切又重要,值得深入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蘇東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問題的研究[J].教育現(xiàn)代化,2016(36):292-293,296.
[2] 程艷芳,張海元.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與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3):130.
[3] 耿俐如.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6,35(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