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環(huán)新
(睢寧縣中醫(yī)院耳鼻喉科,江蘇 睢寧 221200)
鼻中隔偏曲是一種常見的鼻內畸型。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是臨床上治療鼻中隔偏曲的主要手段。在對此病患者實施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常需對其進行鼻腔填塞處理,以穩(wěn)定其鼻腔結構,預防術后鼻腔出血的發(fā)生。但是,在術后對其進行鼻腔填塞處理可導致其鼻腔的張力上升,并可引發(fā)鼻部疼痛、頭痛、鼻部悶脹不適、鼻粘膜損傷、鼻中隔血腫、局部感染等不適的癥狀[1]。臨床實踐證實,在對患者實施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對其施行鼻中隔縫合術可顯著緩解其術后局部疼痛等不適的癥狀。本次研究主要探討鼻中隔縫合術在對患者實施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的應用效果。1 資料與方法
本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睢寧縣中醫(yī)院耳鼻喉科接受鼻中隔偏曲矯正術的3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2]:1)在術前經鼻竇冠狀位CT檢查及鼻內鏡檢查被確診患有單純性鼻中隔偏曲(或伴有慢性肥厚性鼻炎)。2)簽署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1)有相關的手術禁忌證。2)合并有鼻息肉、鼻竇炎。3)有鼻部手術史。4)合并有心、腦、肝、腎等重要器官的病變。5)患有血液疾病。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17例患者。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7例;其年齡為18~68歲,平均年齡為(38.2±3.1)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11例,女性6例;其年齡為19~68歲,平均年齡為(38.7±3.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患者均施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在術后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鼻腔填塞,操作方法是:用膨脹海綿(規(guī)格為8.0 cm×1.5 cm×2.0 cm)填塞其雙側鼻腔,在術后3 d將填塞物取出。在術后對觀察組患者實施鼻中隔縫合術,操作方法是:在0°鼻內窺鏡下對術區(qū)進行充分的止血,用4-0號可吸收蛋白縫合線對手術切口進行縫合。將縫合線遠端的一頭預先打結。在患者左側鼻中隔的后上方進行穿刺,貫穿鼻中隔至右側鼻腔進行縫合,再從右側鼻中隔的后上方進行穿刺,貫穿鼻中隔至左側鼻腔進行縫合,重復上述步驟進行數(shù)次縫合。然后,在鼻腔的前端進行“Z”字形縫合。在接近鼻中隔前端的切口時,從右側鼻腔至鼻中隔左側鼻腔切口的后上方進行貫穿縫合,在鼻前庭縫合小部分皮膚來固定縫線,并將縫線打結。關閉手術切口,對雙側鼻腔不進行填塞處理。在術后2 d內每天對患者的鼻腔進行一次清理,在術后無需拆線。
在術后3 d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發(fā)生鼻塞、耳悶、鼻部疼痛、睡眠困難等不適癥狀的程度進行評定。VAS評分為0~10分,患者的評分越低表示其相關的癥狀越輕。在術后3d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發(fā)生鼻中隔血腫的情況。在術后1個月觀察兩組患者發(fā)生鼻出血、鼻中隔穿孔、鼻腔局部組織粘連等并發(fā)癥的情況。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在耳悶、鼻部疼痛、睡眠困難方面的VAS評分均較低(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鼻塞的VAS評分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分,±s)
表1 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shù) 鼻塞 耳悶 鼻部疼痛 睡眠困難對照組 17 3.87±0.67 2.17±0.46 4.76±0.74 2.85±0.53觀察組 17 3.72±0.61 0.82±0.18 3.05±0.42 0.85±0.21 t值 0.965 15.936 11.718 20.456 P值 0.337 0.000 0.000 0.000
在術后,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fā)生鼻中隔血腫,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5.88%;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fā)生鼻中隔血腫,有2例患者發(fā)生鼻腔局部組織粘連,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23.53%。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2.415,P =0.000)。
鼻腔填塞是用鼻中隔偏曲矯正術治療鼻中隔偏曲后經常采用的止血措施。進行鼻腔填塞所用的材料包括膨脹海綿、凡士林紗條、帶硅膠管的高膨脹止血棉等。無論使用何種材料對接受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的患者進行鼻腔填塞,均可使其發(fā)生耳悶、鼻塞、鼻痛、呼吸困難、睡眠障礙等不適的癥狀。有研究結果表明[3],與接受手術造成的痛苦相比,對接受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的患者進行鼻腔填塞處理使其承受的痛苦明顯更大。大多數(shù)接受鼻腔填塞處理的患者可因出現(xiàn)明顯的不適癥狀而在手術當天即自行抽出填塞物,進而可導致鼻腔出血。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鼻中隔縫合術已逐步代替鼻腔填塞術,成為治療鼻中隔偏曲的重要方法。采用該手術治療鼻中隔偏曲具有操作簡單、術后患者疼痛的癥狀較輕、術后其鼻中隔血腫、鼻腔局部組織粘連、鼻腔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研究發(fā)現(xiàn),在對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對其進行鼻中隔縫合可封閉其整個術腔,顯著減少其出血量,并可降低其鼻中隔血腫的發(fā)生率。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在耳悶、鼻部疼痛、睡眠困難方面的VAS評分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均較低(P=0.000)。這一結果與王旻[4]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對鼻中隔偏曲患者實施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對其進行鼻中隔縫合可顯著改善其術后的不適癥狀,降低其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趙素萍,楊仕明.鼻中隔偏曲矯正術后不同處理方法對患者舒適度的影響[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3,20(10):534-536.
[2]張國華,鄧明朝,容慶豐,等.鼻中隔縫合在鼻中隔偏曲矯正術中的應用[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5,16(3):46-47,50.
[3]謝希翔,溫太佩,賀春燕,等.鼻中隔矯正術后鼻中隔黏膜瓣縫合和鼻腔填塞對比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9(5):327-328.
[4]王旻,邢志敏,袁曉培,等.鼻中隔縫合與鼻腔填塞在鼻中隔偏曲矯正術中的效果比較[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1,25(23):1068-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