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微 黃 興 劉海博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放射科,長春 130021
頸動脈狹窄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常見原因,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頸動脈狹窄的重要危險因素。在以往的檢查中,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一直被認為是診斷頸部血管狹窄的“金標準”,但其是一種有創(chuàng)傷性的檢查。有文獻報道DSA有5%的并發(fā)癥及0.5%的永久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1]。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手段,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可同時顯示雙側(cè)頸部血管,其立體成像系統(tǒng)通過多方位的觀察,可清晰顯示血管壁及周圍組織情況,對頸動脈狹窄的部位及程度有較高的敏感性。本文通過DSA及CTA兩種檢查方法對勁動脈狹窄的研究探討CTA的診斷價值,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的120例臨床疑診頸動脈狹窄患者,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齡45~71歲,中位年齡(50.62±4.0)歲。根據(jù)簡單隨機法,按就診號順序?qū)⒒颊唠S機均分為CTA組和DSA組。CTA組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齡47~71歲,中位年齡(49.86±3.5)歲。DSA組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齡45~69歲,中位年齡(51.34±4.3)歲。所選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頭暈頭痛、上肢麻木、耳鳴、聽力障礙、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中樞性面癱及血管雜音等。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臨床疑診頸動脈狹窄患者,年齡≥18歲;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方法、作用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除外嚴重心肺功能障礙者;除外嚴重腎功能障礙者;除外其他惡性腫瘤患者;排除標準:年齡<18歲;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不同意本次研究,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患有如風心病、冠心病、肺心病、腎衰竭、慢性腎炎等嚴重心肺腎功能障礙者;同時患有其他惡性腫瘤者;碘造影劑過敏者;妊娠婦女。
CT采用GE Discovery CT750 HD多層螺旋CT機,掃描范圍自主動脈弓掃描至顱頂。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 mA,層厚=5 mm,層距=5 mm,螺距=1.0 Pitch。造影劑選擇碘海醇,劑量為1.0~3.0 ml/kg,在造影劑注射20 ml時進行預掃描,以判斷造影劑達到最大濃度的時間,掃描所得數(shù)據(jù)傳輸入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formation, MPR)、容積重現(xiàn)(volume representation,V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技術(shù)進行后處理,對狹窄部位測量狹窄程度。所選病例同時行DSA檢測,通過股動脈穿刺進行選擇性頸動脈造影,測量狹窄處管徑并計算狹窄率。血管管腔的測量由本科室兩位高年資醫(yī)師分別進行,對狹窄程度的確定取兩位醫(yī)師測量的平均值。
測量方法參考NASCET法[2],分別對CTA及DSA所示的頸動脈直徑進行測量。CTA采用多平面重建(MPR)頸動脈正中矢狀位圖像,測量頸動脈狹窄最重部位的管腔內(nèi)徑,測量平面與血管平面長軸垂直,以頸動脈分叉后正常血管內(nèi)腔作為對照層面。DSA檢查選擇側(cè)位像,于C3或C4水平皮膚表面粘貼金屬標記物(直徑5mm)作為頸動脈測量標尺,測量部位同CTA一致。
顱頸動脈狹窄判斷標準[3-4]:狹窄百分率計算公式為:狹窄率(%)=100-(a/b×100),其中a代表狹窄處管腔直徑;b代表狹窄遠端正常頸內(nèi)動脈管腔直徑。輕度狹窄(0~29%)、中度狹窄(30%~69%)、重度狹窄(70%~99%)、閉塞(100%)。
本研究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CTA組共檢出頸動脈狹窄46例,檢出率約73.33%;DSA組檢出頸動脈狹窄52例,檢出率約91.67%,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DSA對輕度頸動脈狹窄的檢出率明顯高于CTA(P<0.05),但對中度、重度頸動脈狹窄及閉塞兩者無明顯差異(P>0.05)。
表1 CTA及DSA對頸動脈狹窄檢出情況對比研究﹝n(%)﹞
對于血管管壁斑塊的顯示,CTA各種后處理圖像均可清晰顯示斑塊的形態(tài)和成分,CTA組共檢出斑塊102處。其中鈣化斑塊57處,CT平均值為(436±67)HU。纖維斑塊23處,密度低于鈣化斑塊,高于周圍肌肉組織,CT平均值為(58±13)HU。軟斑塊22處,內(nèi)富含脂質(zhì)成分,密度低于周圍肌肉組織,CT平均值(13±7)HU;DSA組共檢出斑塊98處,檢出結(jié)果與CTA無明顯差異。DSA圖像中粥樣硬化斑塊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充盈缺損,斑塊形態(tài)顯示不清晰,對斑塊表面的潰瘍十分敏感,但DSA不能準確判斷斑塊的成分,即不能區(qū)分纖維斑塊和軟斑塊。
動脈粥樣硬化是由于動脈血管壁失去彈性、血管內(nèi)酯類增加及管壁增厚引起血栓,從而導致血流不暢而形成[5-8]。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長期的慢性過程。由于血栓與斑塊的逐漸沉積造成頸動脈的狹窄,顱內(nèi)供血不足進而導致腦梗死,因此頸動脈斑塊的形成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9-11]。腦缺血性卒中與頸動脈狹窄程度關(guān)系緊密,對于重度頸動脈狹窄者,需外科手術(shù)治療以改善腦供血情況。腦梗死的早期病情較隱匿,往往容易被臨床忽視,及早診斷與治療動脈粥樣硬對降低腦梗死發(fā)生率與提高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臨床上診斷頸動脈狹窄主要依靠DSA,被認為“金標準”。DSA能有效去除骨骼的影響,對頸動脈狹窄具有較高的檢出率,尤其對與骨骼關(guān)系密切的血管段,通過數(shù)字減影技術(shù)可清晰顯示。DSA重復性較好,其多平面重建技術(shù)存在低估狹窄程度的因素。但DSA是一種有創(chuàng)性檢查,限制了臨床的發(fā)展,且容易對狹窄程度低估,無法客觀的對頸內(nèi)動脈狹窄進行分級[12-14]。DSA檢查需進行多次造影,且是分段顯示,安全性目前尚不明了,因此尋找更安全的檢查方法至關(guān)重要。今年來隨著多層螺旋CT技術(shù)的發(fā)展,CTA在血管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作為一種新興的微成像技術(shù),CTA在腦血管疾病的診斷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多層螺旋CT技術(shù)操作較DSA檢查明顯簡單,基本不受受血管條件限制,避免選擇插管,多角度觀察血管的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走行特點及管壁病變情況,較好的顯示病變組織與周圍臨近組織的立體關(guān)系[15]。其對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態(tài)三維關(guān)系具有良好的顯示,可為手術(shù)方式和手術(shù)入路提供較好的參考價值。CTA經(jīng)肘靜脈注射對比劑,在頸動脈增強掃描的基礎上,利用增強的血流、血管壁、以及造影劑濃度間的差異,對頸部血管達到清晰顯示的目的,對顱頸部大血管內(nèi)的鈣化斑及非鈣化斑均能清晰顯示,對誘發(fā)顱內(nèi)出血的概率較低,相對DSA而言安全性更高。在本組研究中,CTA共檢出頸動脈狹窄46例,檢出率約73.33%;DSA檢出52例,檢出率約91.67%,DSA對頸動脈狹窄的總檢出率顯著高于CTA,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DSA對輕度頸動脈狹窄的檢出率為58.33%,明顯高于CTA的3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對中、重度頸動脈狹窄的檢出,2種方法并無明顯差異(P>0.05)。CTA還能顯示斑塊及附壁血栓,對臨床選擇治療方式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為硬斑,則對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應選擇CEA或血管內(nèi)支架置入術(shù),如為軟斑,因其主要成分為脂質(zhì)成分及細胞碎片,可通過藥物進行治療。而DSA雖對斑塊表面的潰瘍十分敏感,但不能準確判斷斑塊的成分,不利于指導臨床治療。CTA可在很短時間內(nèi)完成血管掃描,并同時對雙側(cè)頸動脈、椎動脈系進行顯示,圖像清晰,對病變部位的定位亦非常準確,其工作站后處理系統(tǒng)通過多平面重建、容積最大顯像及最大密度投影技術(shù)可全方位顯示狹窄部位及血管與周圍組織的關(guān)系、病變程度,為臨床制定手術(shù)方案提供立體直觀的圖像。CTA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和密度分辨率,可發(fā)現(xiàn)造影劑在管腔內(nèi)的微小變化,從而探測出發(fā)生重度狹窄的管腔[16]。由于CTA是對含有造影劑的血流進行顯像,對重度頸動脈狹窄或閉塞時,由于造影劑很難通過狹窄段血管,因此CTA容易對狹窄程度低估或高估。
CTA可對頸動脈狹窄的狹窄部位、程度及血管內(nèi)表面清晰顯示,亦可準確判斷血管壁斑塊的成分。其安全性高,費用低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對頸動脈狹窄的術(shù)前診斷、術(shù)后評估及隨訪有重要的價值。
[1]張子曙,劉軍,譚長連,等.頸動脈狹窄的CTA與DSA對照研究[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04,10(3):149-154.
[2]靳松,崔世民,田超,等.16層螺旋CT評價頸動脈狹窄影像學研究[J].中國現(xiàn)代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06,6(5):398-403.
[3]相波.CTA對腦梗塞伴頸動脈狹窄患者腦血流動力性改變評估[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1):26-29.
[4]何家偉,侯詩楠,何耀強,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癥狀性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06,26(9):2032-2033.
[5]邱曉迪.多普勒超聲對頸動脈狹窄的診斷價值及阿托伐他汀對動脈粥樣硬化影響的臨床觀察[J].第四軍醫(yī)大學,2010,4(21):417-419.
[6]李曉鳳,莊羽翔.64排CT診斷頸動脈狹窄的臨床應用價值[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7,1(17):111-112.
[7]高海燕.利用64 排螺旋CT血管成像診斷癥狀性頸動脈狹窄的臨床價值[J].中西醫(yī)結(jié)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1(2):81-82.
[8]Yoshida K, Fukumitsu R, Kurosaki Y, 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pansive arterial remodeling detected by highresolution MRI in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J].Journal of Neurosurgery, 2015, 123(2): 1.
[9]田歐,喬曉春,劉金有.64排螺旋CT對頸動脈狹窄病變診斷價值[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4,21(11):1181-1182.
[10]李炯佾,楊呈偉,張浩,等.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16層螺旋CT減影成像的應用價值[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影像學雜志,2009,3(7):195-198.
[11]郝淼,仝占勝.64排CT血管造影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內(nèi)蒙古醫(yī)學雜志,2014,46(3):278-280.
[12]蘇逸娟,莫永祥.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在頸動脈狹窄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9,12(15):1385-1389.
[13]張濤,陸健,陸璞.16層螺旋CT血管造影對頸動脈狹窄診斷價值的研究[J].南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31(1):35-37.
[14]Barlinn K, Floegel T, Kitzler H H,et al.Multiparametric ultrasound criteria for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disease-comparison with CT angiography[J].Neuroradiology,2016,58(9):1-7.
[15]馮美瓊,李慶明.多排螺旋CT頭頸部血管成像掃描技術(shù)的應用[J].醫(yī)療衛(wèi)生裝備,2012,33(10):68-70.
[16]張昕.128層螺旋CT對頸動脈狹窄診斷的評價研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