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典飛
袁克文像
袁克文(1889—1931),字豹岑,又字抱存,號寒云,別署寒云主人、萬壽室主等,袁世凱次子,生于朝鮮漢城,5歲隨父返國,18歲授法部員外郎,后因反對其父袁世凱稱帝,遭軟禁,袁世凱死后,得遺產(chǎn)十余萬金,揮霍殆盡,以賣文、鬻書為生,曾任上?!毒蟆分鞴P,后加入青幫,1931年病故于天津。著有《辛丙秘苑》《新華私乘》等。
袁克文有著中國、朝鮮兩國的血統(tǒng),其母金氏出身朝鮮貴族,為朝鮮末代國王李熙贈予袁世凱。據(jù)袁克文自述記,其母將分娩之日,袁世凱假寐,忽夢見朝鮮國王以金鏈鎖引一大斑豹來贈,袁受之系豹于堂下,食以果餌,豹忽斷鏈,直竄入內(nèi)室,袁世凱驚呼而醒,適生克文。金氏亦夢恍惚中一只巨獸猛投入懷,類豹也。故袁克文名文,字豹岑。袁世凱對此子鐘愛有加。袁克文自幼博聞強識,才華出眾,從江都方地山讀書,其自述“六歲識字,七歲讀經(jīng)史,十歲習文章,十有五學詩賦,十有八以蔭生授法部員外郎”。他工于詩詞,詩文“高超清曠、古艷不群”,有《洹上詞》《寒云詩集》刊于世。還喜集聯(lián),得其師方地山(京津“聯(lián)圣”)真?zhèn)?,制?lián)妙造自然。好收藏,品類繁多,舉凡銅、瓷、玉、石、書畫、古籍、古錢、郵票,無不包羅其中。嗜京劇、昆曲,常粉墨登場,為京城名票友。
在袁世凱諸子中,袁克文才華橫溢,民國時曾隨父居于北京中南海,據(jù)袁世凱之女、袁克文之妹袁靜雪回憶:“他(袁克文)小時候很頑皮,既沒有正正經(jīng)經(jīng)地念過書,也沒有正正經(jīng)經(jīng)地練過字。但是他極聰明,有著‘過目不忘’的‘本領(lǐng)’,所以他對于寫字、填詞、作詩、作文章,都有著比較好的成就。我父親(袁世凱)對外的比較重要的信件,有的時候由他代筆。我們彰德老家的花園(養(yǎng)壽園)內(nèi)的匾額、對聯(lián),就是我父親讓他撰擬和書寫的。我父親對他是比較偏愛的,有時候得到了好的古玩,總是叫了他來,當面‘賞’給他。有時候看到飯桌上有好菜,也經(jīng)常叫他來同吃?!薄按蟾攀撬麚吻扒宸ú棵貢臅r候(他一生只在政府機關(guān)中做過這么一回事),有一次,部里派他到東華門大街去會同驗尸,由于他不愿意看見那尸體的難看樣子,就用墨把他所戴的眼鏡涂黑了,糊里糊涂地走了個過場就算交代了這個差事?!睆募胰说幕貞浿锌蓪υ宋脑缒晟盥杂辛私?。袁克文始終保持著一種名士派頭,所結(jié)交者也都是與他氣味相投者,如方地山、董賓古、溥心畬、張大千、陳巨來、周瘦鵑、張丹斧、張學良、張伯駒、周叔弢等。他與名士易順鼎、樊增祥時有詩詞唱和,為其兄袁克定所斥,因此易順鼎戲稱袁克文為“曹家的老二”(曹操兒子曹植),此說法在民國時期頗為人知。其父袁世凱籌辦洪憲稱帝之前,袁克文不以為然,曾作“乍著吳棉強自勝,古臺荒檻一憑陵。波飛太液心無往,云起魔崖夢欲騰。偶向遠林聞怨笛,獨臨靈室轉(zhuǎn)明燈。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小院西風送晚晴,囂囂恩怨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東去驕鳳黯九城。駒隙留身爭一瞬,蛩聲吹夢欲三更。山泉繞室知深淺,微念滄波感不平”二詩加以微諷,觸怒其父,遭到軟禁。袁世凱稱帝失敗病死后,袁克文“俯仰家國,不無私恫,于潦倒無俚中更以醇婦自晦,應(yīng)屬別有雅抱,固不同于一般的紈绔子弟”,加之其師方地山也是個風流不羈的才士,所以二人也更為耽于酒色,絕無避忌,過著詩酒風流的名士生活。據(jù)與袁克文有交往的旗人唐魯孫記“寒云一生不御西裝,他說西裝硬領(lǐng)領(lǐng)帶是第一道箍,褲腰系上釘釘絆絆的皮帶,前后又有四個口袋是第二道箍,腳穿革履底硬幫挺是第三道箍,加上肩不能抬,腿不能彎,腳穿帶起來五花大綁簡直是活受洋罪,哪有中國衣履舒適自如,所以他終身只穿袍子馬褂,尤其喜歡戴頂小帽頭,還要釘個帽正,不是明珠、玭霞,就是寶石翡翠。他儀表俊邁,談吐博雅,可是有時他在抑寒忿懥的時候,會偶或露出鬻繒屠狗的風貌來,有人說那是他跟歩林屋同拜青幫頭子張善亭為師的影響”。從時人回憶中可對其人窺見一斑。民國時期,袁克文與溥侗、張伯駒、張學良并稱為“京城四少”,又稱“民國四公子”,江湖上亦有“南有杜月笙、黃金榮。北有津北幫主袁寒云”的說法。袁克文輾轉(zhuǎn)居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與政界、報界、書畫界、詩詞界、文藝界、收藏界、幫會上層人物均有交往。
1931年3月,袁克文由于患猩紅熱,加之縱欲過渡最終不治病卒,《北洋畫報》特發(fā)訃告“寒云主人瀟灑風流,馳譽當世。尤工詞章書法,得其寸楮者,視若拱璧。好交游,朋侶滿天下,亦本報老友之一。體素健,初不多病,而竟以急癥,于廿二日晚病故津寓。從此藝林名宿,又少一人,彌足悼已”,袁克文死后,蕭條之極,僅有一棺附身,最終由政客潘馨航出面料理后事,袁克文的大徒弟楊子祥按著幫(青幫)里的“規(guī)矩”,給他披麻戴孝,主持一切,據(jù)稱給他穿孝的徒子徒孫,一共不下4000人。京津滬各地均有紀念活動,靈堂之內(nèi)挽聯(lián)多到無法懸掛,其中梁眾異的挽聯(lián)“窮巷魯主家,游俠聲明動三府。高門魏無忌,飲醇心事入重泉”,陳誦洛挽之云“家國一凄然,誰是魏公子醇酒婦人以死?文章馀事耳,亦有李謫仙寶刀駿馬之風”,黃峙青作挽詩云“風流不作帝王子,更比陳思勝一籌”,此亦為袁克文風流名士的一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自古以來,能以天賦稱雄于世的書家甚少,一些書家往往由于缺少寫字天分,而只能退居二流。袁克文卻偏偏具備了這項才能。袁克文為一代風流才子,缺乏政治頭腦,被其父袁世凱譏之為“假名士”,但他擅長詩、詞、制聯(lián),富收藏,工于書法,鄭逸梅評其“華贍流麗,別具資妙,既能作擘窠書,又能作簪花格”。據(jù)時人回憶袁克文寫對聯(lián)時使人懸空抻紙,用筆力透紙背,而紙不損,還可仰臥煙榻之上一手持筆,一手持紙,憑空書寫,字體娟秀而無欹斜疏懈之病,他曾為軍閥張宗昌書寫一個極大的“中堂”,由于尺寸過大,就把紙鋪在上海兩宜里的弄堂里,赤足,提著最大號的抓筆書寫,可謂非常之人有非常之能。袁克文不僅善書,還精諳書法流變之歷史。在致友人徐半夢的信中,他道出了自己對書法的真知灼見,袁克文認為“書法始于篆書,學書者必以篆始”,篆書體劃整肅,行自謹嚴,學習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弊端,之后再學習隸書,要取法西漢碑版,東漢之后的隸書多崇尚側(cè)媚,古意也不如西漢。同期,還可以兼習章草,體會草書縱橫轉(zhuǎn)折的體勢。在學習楷書上,應(yīng)當宗法六朝碑版,以篆書之骨力和隸書之姿態(tài)來完善楷法。此外他指出前人法帖,均為勾摹而成,已經(jīng)失去了原帖的神髓,所以不如放棄摹刻的法帖,對于唐代的楷書,則“流覽可耳”,至于宋元人書法,則“日趨婉媚,以鋒芒勝,不宜入石,墨本猶有可觀者”,明人書法“側(cè)露益甚,間墜妖鄙”,清人書法,“困于括帖,不可超拔”。于清代書家,他獨標榜何紹基書法,認為何氏乃“奪篆隸真魄力”“窺古人之堂奧”。可見袁克文之書學主張。對于時人書法,他還曾撰《篆圣丹翁》一文,其中有“今之書家,學篆籀者多矣,而能真得古人之旨趣者蓋寡,或描頭畫腳,或忸怩作態(tài),則去古益遠。在老輩中,惟昌碩丈,以獨(獵)碣為本,而縱橫過之,而變化之,能深得古人之真髓者,一人而已”“予作篆籀,尚拘守新象,而丹翁則超超于象外矣。俗眼皆謂予為工,而不知其荒率者,難于工者百倍猶未止也。工者循象跡求,猶易以工力為也;率者神而明之不在方寸之間,無工力不成,無天才亦不成,豈凡夫俗子能夢見者哉”。由于袁克文精于各體書法,又出手闊綽,常入不敷出,故由方地山、宣古愚代訂潤格,小引云“寒云主人好古知書,深得三代漢魏之神髓。主人愈窮而書愈工,泛游江海,求書者不暇應(yīng),爰為擬定書例”。
從書法風格上看,袁克文書法以篆書及行楷書最為世人所稱道,他的篆書師法《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瑯琊臺刻石》諸碑,并參考近人何紹基、吳昌碩等人篆法。而且袁克文既能書大氣磅礴的古籀文,還能作筆力勁挺的玉箸篆,他曾為天津藏書家周叔弢書寫過一副十四言篆書對聯(lián),結(jié)體勻稱質(zhì)樸,堪稱佳作。袁克文篆書面目多樣,令人拍案叫絕。他的行楷則標榜六朝,受何紹基影響,用筆氣象渾穆,有勢不可擋之勢,并能兼作蠅頭小楷,字體清秀,生機盎然。袁克文書法格調(diào)高古,氣勢宏大,渾厚而不失靈動,蒼勁而存雅俊,善采同時代書家之長,將何紹基、吳昌碩等人書法特點巧加借鑒,化為己出,堪稱一代書壇奇才。對于篆刻,袁克文雖未有涉獵的記錄,但他對篆法應(yīng)有一定的研究,臺灣學者王北岳曾撰《錯字》一文記,“民十余年錢崖號瘦鐵繼起,治印效法缶廬,鄭大鶴獎譽有加,為訂潤例,譽為江南三鐵。實則已遜于前者不少。錢嘗治一印以謁克文,袁見而漫應(yīng)不贊,至其辭去,則告人曰:‘此印將克字刻為充,不識篆者,安能治???為我更名,不罵亦客氣耳!’蓋克作充作,篆書實不同而易淆,故治印用篆不可不慎”。從中亦可看出袁克文的文字學功夫。
對于袁克文書法,今人僅視為名士書法加以研究,而忽略了其書法中所傳遞出的家學淵源和時代風貌,他的書法很大程度地對清末民初書壇的風格加以總結(jié)和延伸,并利用自身之地位和交友圈完成了個人書風的變革,這些成就的獲得不僅僅源于其所學,同時還得益于他所生活的時代和文化氛圍。因此,袁克文書法可視為清末民初變革時期一種風格,這種風格展現(xiàn)出特殊歷史時期的文人名士生活情趣和好尚。
注釋:
陶拙庵(鄭逸梅)撰《“皇二子”袁寒云的一生》,袁克文著《辛丙秘苑.寒云日記》,113頁,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唐魯孫撰《近代曹子建袁寒云》,唐魯孫著《大雜燴》,109頁,大地出版社,2000年。
袁靜雪著《女兒眼中的袁世凱》,131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
同,138頁。
高拜石撰《袁世凱的名士兒子—袁寒云風流豪放》,高拜石著《新編古春風樓瑣記》,94頁,作家出版社,2005年。筆者按,此二詩版本很多,后附袁克文行楷書此二詩亦與引詩略有出入,恐袁克文曾有所修改,故附一說明。
同,98頁。
袁克文死因可參考袁靜雪著《女兒眼中的袁世凱》,139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
載于《北洋畫報》,1931年3月26日星期四第603期。
唐魯孫撰《近代曹子建袁寒云》,唐魯孫著《大雜燴》,113頁,大地出版社,2000年。
高拜石撰《袁世凱的名士兒子—袁寒云風流豪放》,高拜石著《新編古春風樓瑣記》,119頁,作家出版社,2005年。陶拙庵(鄭逸梅)撰《“皇二子”袁寒云的一生》,袁克文著《辛丙秘苑.寒云日記》,114頁,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同,145頁。
轉(zhuǎn)引自徐京《袁克文論書》,《書法》,32頁,1982年第2期。同。
同。
陶拙庵(鄭逸梅)撰《“皇二子”袁寒云的一生》,袁克文著《辛丙秘苑·寒云日記》,170頁,山西古籍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同,170—171 頁。
同,145—146 頁。
王北岳撰《錯字》,王北岳著《印林見聞錄(一)》,38頁,麋研齋,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