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超歷
羅馬是一個非常有歷史的城市,從火車站出來,往左手邊走不遠就是一個廣場,叫共和廣場。在廣場的東北有個天主教教堂,隱蔽在一堆遺跡當中。按照維基百科的翻譯叫天使與殉教者圣母大殿。樸素得不能再樸素的紅色磚墻,教堂的大門也非常不起眼,但是進去之后卻有了完全天翻地覆的變化,這是一個非常大而且豪華的天主教堂。據說它本身就是在一個更老的遺跡上建的。遺跡既是羅馬的驕傲,也自然阻止了這個城市面貌的改變。我想生活在五百年前的人,依然不會在今日的羅馬城里迷路。在路邊,我們常常能找到千年以上,甚至更長時間的建筑。好多老建筑或多或少都有些垮塌,原先發(fā)掘的和新近發(fā)掘的共同存在,成為這個城市交錯的景點。保存最好的是斗獸場,這個四層建筑到今天還在發(fā)掘,要是運氣好,還能排到可以看發(fā)掘現場的票子。這里的修復也是盡可能保持原樣,有些修復純粹是為了讓已經倒掉的建筑重新站起來,原有的材料會被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護。這個喜歡歷史的城市里有神廟、法庭、教堂、浴場、住宅、運動場。千年之前的羅馬早已是個功能全面的大都會了。
羅馬萬神殿
羅馬充滿了設計精美的古老噴泉,被歐洲人稱為“噴泉之城”。許多噴泉的設計都是由雕塑家貝尼尼設計的,在市中心的納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就是他的巴洛克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另一個非常著名的噴泉是“許愿池”,因為赫本在《羅馬假日》里去過,所以風靡全球。水只是一個媒介,對我來說重要的是那些雕塑。因為時光在大理石上留下斑駁美麗的痕跡,讓它們在優(yōu)美中透出豐富的厚重。
羅馬角斗場
這個帝都里有個袖珍小國,它就是教廷—梵蒂岡。那里的圣彼得大教堂是我見過最豪華的,不知用了多少大理石,也不知用了多少金子,用了多少工匠和多少心靈手巧的偉大藝術家。從廣場上望去就已經可以看出教堂在天主教徒心中的地位。如同故宮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一樣,說不定還要高一些。里面最著名雕塑是米開朗基羅專門為此地所作的《哀悼基督》。它最初是建在圣彼得的墓地上,現在除了教堂,梵蒂岡還有規(guī)模宏大的博物館,陳列著無數藝術和宗教共同的圣物。除了最著名的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天頂畫》,還有拉斐爾、卡拉瓦喬、達·芬奇的畫作,藝術和宗教相互攀比著神圣起來。但是天頂畫據說是修復過了,使得原本厚重的色彩、強壯的人體造型有些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變成了色彩鮮艷、體積感大打折扣的“新壁畫”。使得我看米開朗基羅的畫就不如他在佛羅倫薩的雕塑那么有味道了,尤其是烏菲齊美術館里那幾尊未完成的奴隸雕像。在梵蒂岡博物館還可以看見拉斐爾的許多壁畫,最著名的是《雅典學院》,不過再怎樣,文藝復興的三位大師里我還是最喜歡米開朗基羅,卻最不喜歡達·芬奇。
納沃納廣場噴泉小景
古羅馬廣場一隅
夕陽中的威尼斯廣場
梵蒂岡博物館過道的天頂壁畫
在羅馬的市中心有個萬神殿,建于公元前27年,供奉奧林匹亞山上的諸神??上]有多長時間,大約在公元一世紀的一次火災把它燒掉了?,F在我們看到的萬神殿主體建筑是從公元二世紀建造的,供奉著羅馬的所有神袛。是奧古斯都大帝時代的經典之作,這是羅馬唯一保存下來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筑。萬神殿的入口如同希臘的神廟,內部是一個非常寬大的圓形大殿。大殿中央有透光的穹頂,中間是空的,以便陽光的照射。就這樣的設計造就了殿內某種神圣的感覺,似乎上帝也透過光亮注視著諸神,也注視著我們。
萬神殿的穹頂
大殿外面是十六根柱子,分成三排,前面八根,后面每排四根。這個長方形的門廊就是公元前的大殿經過火燒留到了今日。成為了現在的入口門廊。柱子應該是科林斯式的,在大學時代學過的美術史知識在這里派了用場。里面的巨大的圓形穹頂,據說一直到了最近幾十年才超越了它的跨度。神殿沒有在接近20個世紀的風風雨雨,時間無涯的荒野里倒掉,沒有在宗教戰(zhàn)斗中被人為破壞掉,也算諸神的庇佑了吧。萬神殿里安葬著對意大利統(tǒng)一做出貢獻的國王夫婦,也安葬了拉斐爾—這個受教皇青睞的藝術家和許多國王安葬在一起,足以見得,藝術家在羅馬人民心中的位置。要是我們國家有這個傳統(tǒng),把藝術家或者知識分子的陵墓和國王的陵墓放在一起,恐怕就不會有歷朝歷代許許多多的文化劫難了吧。
我在梵蒂岡博物館收藏的一個柜子里看到了萬神殿的風景畫,大約兩三百年前,圓形穹頂前面的兩側是有類似鐘樓的建筑的,現在倒掉了。不過我倒是覺得,從外形上看起來現在卻更加整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