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 潘翠蘭
【摘 要】本文論述培育高校學生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從教與學兩方面,提出樹立“三個意識”、抓好“九個講清楚”,實施“讀、驗、辨、行”工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思路,促使大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厚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基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關鍵詞】文化自信 培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思路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C-0043-0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強盛的重要支撐。文化自信不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阻礙國民樹立健康精神品格的重要影響因素。要解決制約我國宣傳思想工作成效的難題,抵御意識形態(tài)安全風險,最根本的還是要從文化自信這一思想根子上下功夫,把近代以來國人對自身文化缺乏自信和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拉回到客觀認知我國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蓬勃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增強“四個自信”,自覺堅守精神家園,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奮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高校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應當圍繞“立德樹人”目標,把增強文化自信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以文化自信打牢理論認同、政治認同的情感基礎,增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成效。
(一)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情感基礎。文化認同是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政治認同的基礎,同樣的文化自信也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情感基礎。近代以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精英賢達在抵御外侮失敗中不斷檢討否定中國文化種種弊端并向西方學習,西方憑借工業(yè)革命確立了對東方及其他地區(qū)經(jīng)濟技術優(yōu)勢,也在許多中國人心中埋下了東方不如西方、中國不如外國的文化自卑的心理種子。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西方又憑借其數(shù)百年現(xiàn)代化積累形成的經(jīng)濟技術領先實力和信息傳播優(yōu)勢,繼續(xù)鼓吹西方文化優(yōu)越性,宣揚所謂“普世價值觀”,妄圖搞亂中國思想文化價值觀。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效果,提高了大學生增強“三個自信”的難度。因此,實現(xiàn)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目標,首先要從思想根子入手,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長處,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和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正確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設發(fā)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幫助他們全面客觀清醒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破除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增強他們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對話的底氣,幫助他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促使他們不斷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承擔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
(二)文化自信是青年大學生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基石。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無論是在推動蘇聯(lián)解體,還是在中亞、東歐國家發(fā)動的“顏色革命”,無一例外都是從搞亂這些國家文化價值觀入手的。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影視傳媒、商品廣告、宗教活動和造謠污蔑、傳播非法出版物等各種手段,對中國實施“西化、分化、丑化、腐化、淡化和溶化”戰(zhàn)略和“松土”工程,其目的就是要搞亂中國人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和平演變中國。這些年大學生以過洋節(jié)為時髦,婚戀禮儀喜歡模仿西方,甚至對西方的制度法律、名人政要和價值觀講得頭頭是道,而對國家基本政治制度、時政要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知半解。要整治高校校園這些文化亂象,不能簡單依靠立規(guī)下令來解決,而應從解決思想意識這個根本入手,破除大學生對西方文化價值觀念的迷信盲從,揭穿各種別有用心的謠言謊話,幫助他們提高政治把握能力、鑒別能力,通過理論上的清醒促進政治上的堅定和行動上的自覺,通過文化自信的培育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培育文化自信為解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實效性難題提供新視角新抓手。2014—2016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表明,高校學生思想主流持續(xù)積極、健康、向上,擁護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這說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成效的,但也應當清醒看到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教材內容過于概念化、籠統(tǒng)化,理論宣講脫離其所處時代和社會歷史條件,脫離具體的社會歷史情境中具體個體的心態(tài)和行為,脫離學生生活時代和思想實際,缺少鮮活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價值支撐,話語生硬刻板;教育方式模式化、套路化,遵循“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主要內容—意義”去解釋理論,論證理論的正確性、科學性,脫離當代中國政治和社會各方面的生動實踐去說教。解決這一難題,最根本的就是要讓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豐富鮮活起來,緊密教育內容和解決學生自身問題的關系。從培育文化自信入手,不僅有助于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文化內涵,夯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還抓住了解決思想問題這個“牛鼻子”,推動教育方式方法改革創(chuàng)新,為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難題提供新視角新抓手。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實抓好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教育,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科學精神教育”,“以誠信建設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加強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深化中國共產(chǎn)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學習教育”?!爸v什么”已經(jīng)明確了,這里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內容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所涵蓋的內容要豐富宏大很多。面對這么多要講的內容,“怎么講”就需要認真思考了,如果不能始終緊密圍繞教學目標、緊扣當前學生思想動態(tài)找準切入點,突出教學重點,我們很可能會在原有的理論政策部分陷入過去那種照本宣科式的說教,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部分則采取蜻蜓點水式的梗概宣講,各部分之間仍然是水是水、米是米,難以實現(xiàn)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目標要求。因此,我們認為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以培育文化自信為切入點,緊密圍繞“不斷堅定師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標要求,在理論教學中要注意樹立“三種意識”、做好“九個講清楚”。
(一)樹立“三種意識”,切實發(fā)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應注意樹立整體意識、比較意識、斗爭意識這三種意識。一是樹立整體意識,不僅是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論各課程之間的分工配合,避免各課程在講授內容上的重復,更重要的是要極力避免各理論政策宣傳教育變成純理論概念地解讀,避免將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切割開來,避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價值及精神追求相脫節(jié),讓它們成為有血有肉有根源、能讓學生感知得到、身處其中的內容整體。例如,以整體意識來處理教學內容,可以讓我們黨和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獲得5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根基,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相連,讓我們的道路和制度選擇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發(fā)展梳理展現(xiàn)它們的歷史必然性。二是樹立比較意識,這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要敢于和善于通過比較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事物之間的差異、差距和好壞。比較是我們全面客觀認識事物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徑。既要縱向比,通過現(xiàn)在與過去比、當代與歷史比,讓學生在數(shù)據(jù)對比中直觀了解我國自身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也要橫向比,不僅和發(fā)展中國家比,也要敢于和發(fā)達國家比,就經(jīng)濟發(fā)展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婦女和兒童的權益保障等方面進行比較,用事實讓學生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三是樹立斗爭意識,就是增強政治敏銳性,守好輿論宣傳陣地,敢于批判各種錯誤思想觀點,對于鼓吹西方價值觀、抹黑社會主義的言行要敢于亮劍。同時,還要善于揭穿敵對勢力美化鼓吹“普世價值”、裝扮道德衛(wèi)士的“西洋鏡”和遮羞布,幫助學生看清這些人虛偽丑惡的嘴臉,破除他們對西方文化價值觀的迷信和盲崇。
(二)做好“九個講清楚”,夯實學生“四個自信”的認知基礎。政治上的堅定和行動上的自覺源于理論上的清醒。從某種意義上說,培育學生“四個自信”,首先要幫助他們全面客觀認知我們的歷史文化、政治制度、方針政策和價值觀念,促使他們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為此,抓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應重點抓好“九個講清楚”。
一是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chuàng)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要把中華文化放在世界文明整體來闡明其鮮明特性和輝煌成就,加強中華文化經(jīng)典學習,宣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筑牢中華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幫助學生在社會思想文化越來越多元多樣多變保持文化自覺,保住文化基因底色。
二是講清楚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及現(xiàn)實優(yōu)勢性。要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入手,講清楚發(fā)展道路的形成和選擇與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的內在聯(lián)系;要加強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國革命史教育,講清楚社會主義道路是一百多年來無數(shù)志士仁人艱苦探索嘗試后的最終選擇;要加強改革開放史教育,用鮮活的數(shù)據(jù)對比幫助學生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現(xiàn)實優(yōu)越性。
三是講清楚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做出的歷史貢獻及其作為中國革命、建設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領導核心的歷史必然性。要加強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革命史教育,用數(shù)據(jù)和事例說明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各階段為國家為民族做出的重大犧牲和巨大貢獻,講清楚黨的領導地位是在長期革命斗爭逐步形成的,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要結合黨章、歷史人物、重大事件闡明中國共產(chǎn)黨的性質和宗旨、先進性和純潔性,講清楚中國共產(chǎn)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領導核心的必然性。
四是講清楚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治理體系的內在聯(lián)系。要結合中央關于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等決策部署的宣講,闡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及當代指導價值,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堅持這一指導思想對于構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大意義。
五是講清楚民主法治的本質以及我國民主法治制度設計與西方的差別及其合理性、優(yōu)越性。要結合政治學理論、中國近代以來政治制度發(fā)展史、西方“三權分立”在各國實踐表現(xiàn),著力闡明民主法治的本質和正確的評價標準,幫助學生認清西方“三權分立”制度的局限和弊端,深刻理解我國為什么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而不能搞西方“三權分立”制度。
六是講清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及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對實現(xiàn)國家團結和諧穩(wěn)定的重大意義。要加強宣傳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從國外民族宗教政策失敗案例和我國民族宗教政策成功事例兩方面,闡明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宗教觀、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對實現(xiàn)國家團結和諧穩(wěn)定的重大意義。要著力引導學生增強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觀念,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的思想;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黨的宗教政策。
七是講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精神及價值追求的內在聯(lián)系。要著力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包括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精神及價值追求,闡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根于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適應時代發(fā)展進步要求,具有廣泛的價值共識和共同的價值追求,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踐行。
八是講清楚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四德”的意蘊及現(xiàn)實關切。要詮釋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意蘊和價值,引導學生崇德修身,成長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九是講清楚中國夢的基本內涵及當代青年學生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要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夢的內涵及其與個人理想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著力引導學生增強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貢獻。
這“九個講清楚”各有側重,相輔相成,第一個講清楚重點是要幫助學生認清自己的歷史文化,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第二、三個講清楚重點是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弄清國家發(fā)展道路形成的深層次原因,闡明中國特色的具體內涵;第四、五、六個講清楚重點是幫助學生認知當代中國治理思想和基本制度設計,理解其形成的深層次原因、與西方政治制度的區(qū)別以及它們在解決中國自身問題中的合理性和優(yōu)越性;第七、八、九個講清楚重點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引導他們自覺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yè)中,凝心聚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無論是從完成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任務,還是從文化自信培育本身的規(guī)律來看,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無法實現(xiàn)的,必須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式,實施“讀、驗、辯、行”工程,豐富和拓展教育的平臺載體,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內生動力,讓學生被動受教改為主動學習;改變以試卷成績判定思想政治學習成效的考核評價方式,改為根據(jù)理論學習、社會實踐、日常言行等多維度考核,讓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生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提高思想修養(yǎng)和政治覺悟,實現(xiàn)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
(一)讀,即閱讀。由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yè)教師或有關部門列出推薦閱讀書目,鼓勵學生廣泛閱讀中華文化、歷史、哲學經(jīng)典及馬列主義等方面原著,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材容載空間和理論授課時間局限,讓學生去讀更多相關書籍,豐富學習內容,深化相關理論觀點的理解,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和政治覺悟。
(二)驗,即體驗。結合課堂理論教學,通過組織學生到歷史文化遺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紀念場館等地方開展特定主題的現(xiàn)場教學,鼓勵學生參與過春節(jié)、元宵等節(jié)日民俗活動,讓學生在現(xiàn)場體驗和儀式活動中進一步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慨革命先烈奮斗犧牲的英勇氣概,感嘆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建設和改革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使他們受到心靈的觸動和精神的感染,增進情感認同。這種體驗式教學活動組織的主體,可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教師,也可以是高校黨團組織及各類社團,還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需要,開展文化尋根、紅色“朝圣”等主題旅游活動,或利用假期深入社區(qū)、工廠、農村開展相關專題社會調研,了解國情社情民情。
(三)辨,即思辨。一方面引導學生掌握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理性看待建設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腐敗、貧富分化等社會問題;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辨別社會各種思潮言論的是非善惡美丑,看清敵對勢力鼓吹煽動言論背后的除惡目的,提高政治鑒別能力和政治把握能力。要提高辨的能力,既可以在課堂開展辯論,也可以通過發(fā)揮學生黨校、團委、各類社團組織及學生骨干作用,通過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經(jīng)常性地組織學生圍繞特定主題開展辯論來實現(xiàn)。理越辯越明,辯論可以幫助學生們更加全面深入地認知事物,更好分清是非真?zhèn)?,這也有助于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作用,彌補教師教學的不足。
(四)行,即行動,實踐。行動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通過鼓勵支持學生參與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服務,參加支教、支邊和科技服務下鄉(xiāng)等活動,推動學生將學習成果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實施“讀、驗、辨、行”工程,其目的在于解決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狹窄、形式單一、難以適應不同教育對象的學習需求,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不高,教育針對性實效性不足等難題。由于這一工程四個部分活動在時間上是持續(xù)性的(應當覆蓋學生整個大學生活),空間也是開放性(不局限于課堂和校園內),這就需要建立相應的協(xié)調機制和激勵機制來支撐,需要打破過去技術教育論主導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只局限于大學學習生涯的某個時段,更要改革過去以試卷分數(shù)判定學生思想政治學習修養(yǎng)成效的做法,而需要拉長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考核的時間,建立包含學生理論學習、社會實踐、日常言行表現(xiàn)等多個層面的更加豐富的考核評價體系,并能夠在畢業(yè)時給出更加全面準確的德育評價。誠然,這會大大地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但對于實現(xiàn)中央提出的高校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要求是很有裨益的。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鄭永年.重建中國社會[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
[3]張岱年,程宜山.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教育部.2014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表明大學生思想主流積極健康向上[EB/OL].(2014-05-16)[2017-08-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405/169412.html
[5]教育部.2015年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表明大學生思想主流持續(xù)積極健康向上[EB/OL].(2015-05-18)[2017-08-20].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505/188174.html
[6]教育部.2016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表明大學生思想主流積極健康、向上向好[EB/OL].(2016-05-31)[2017-08-20].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5/t20160531_247095.html
[7]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EB/OL].(2017-02-27)[2017-08-23].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2/27/c_1120538762.htm
【作者簡介】張 珍(1980— ),女,廣西北海人,法學碩士,廣西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社科部思政概論教研室主任,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潘翠蘭(1981— ),女,廣西南寧人,法學碩士,廣西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社科部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