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顏 李敏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強調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更強調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道德素養(yǎng)維度和法治素養(yǎng)維度,尤其是法治教育領域的價值更為凸顯。這要求教師深化對“回歸生活”的理解,以生活化、兒童化的教育理念,通過融合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開展活動體驗,創(chuàng)設兩難情境等,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思辨中成長,完整地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性質;融合;回歸生活
G41
A
2095-1183(2018)04-00-05
關 鍵 詞中圖分類號文獻編碼文章編號
作為對我國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積極響應,自2016年秋,小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統(tǒng)一更名為道德與法治。這一變化不僅是單純的課程名稱的改變,其課程內容、呈現(xiàn)以及實施方式也需隨之發(fā)生調整和改進??茖W認識和理解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的關系,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將道德與法治教育有效融合、落實,是當前品德教師需要深入研究并實踐探索的重要課題。基于此,我們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堅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基本定位,就如何實施適應小學生的特點,開展融合而有效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展開討論和分析。
課程自更名以來,許多學科教師的理解就是,品德課程在原有的道德教育基礎上“增加”了法治教育的要求和內容;也有不少教師認為,原來的品德教育開始趨向“法律化”,而新教材中法治教育專冊的設置則成為課程轉變?yōu)椤胺烧n程”的標志。顯然,上述認知都是有失偏頗和極端化的。課程名稱的更改與內容的變化并不是單一的、簡單的內容加減,或者教育目標的趨向變更,而是課程結合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需求對其本身的調整和完善,即道德與法治課程進一步凸顯了法治素養(yǎng)對于公民道德的重要價值,在目標和內容等方面進一步融合和凸顯了法治教育。這一調整是2002年課改以來,品德課程作為綜合課程的形態(tài)出現(xiàn)至今,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等更加綜合的體現(xiàn)。
1.法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有機構成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道德和法治從來就不是截然分離的,在先前的品德課程體系中,法治教育本身就是課程的重要目標和內容。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對于規(guī)則、規(guī)范教育等“前法律教育”有明確的內容要求;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則明確列出了法治教育的目標內容:“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懂得規(guī)則、法律對于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和維護社會公共生活具有的重要意義”“初步形成規(guī)則意識和民主、法制觀念,崇尚公平與公正”?!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強調,開展與實施法治教育是為了“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這與小學品德課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標定位是一致的。
2.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互融合,相輔相成
從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看,道德是法律的價值基礎,法律是對道德的保護[1],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尤其對于法治教育來講,其實施必須以道德教育為基礎和前提,否則學生掌握的僅僅是知識性的、規(guī)定性的條文,而非法律的精神內核。因此,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有效的融合。
另外,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構建的另一個重要依據(j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明確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應“側重法治意識、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這就指明了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法治教育側重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其本身就是公民素養(yǎng)教育的一部分。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法治教育作為品德教育的有機構成,與道德教育是融為一體的。
3.課程在落實道德教育的同時更加凸顯法治教育
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堅持基于兒童生活,通過綜合的、開放的教育教學方式培養(yǎng)兒童良好品德的同時,進一步凸顯了法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在以往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中,無論是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是教材的設計,其法律內容的設計和法治教育的體現(xiàn),大多是滲透于各個領域設計或活動情境中。比如,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法治教育內容主要體現(xiàn)在家庭生活領域和國家領域;品德與生活課程則將規(guī)則教育較為隱性地涵蓋于兒童安全、交往和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與法治課程則更加凸顯法治教育的內容,除了目前法治教育專冊的顯性體現(xiàn),教學中教師是否善于捕捉道德教育中的法治教育點,并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予以凸顯和落實更為重要。
因此,道德與法治課程并未改變小學品德課程原有的基本性質和目標定位,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強調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更為強調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的道德素養(yǎng)維度和法治素養(yǎng)維度,尤其是法治教育領域的價值更為顯性化。
兒童的生活是整體性的,這就決定了道德與法治教育必須依托兒童生活,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其身心發(fā)展和社會性發(fā)展規(guī)律亦不相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與凸顯,必須遵循基本的教育規(guī)律,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因此,我們必須結合課程教學、校內外活動等,將“難懂”的“道德”與“法治”融入兒童生活細節(jié),深入兒童生活,實施貼近兒童、為兒童所能接受的教育。
1.依托兒童生活更要激活其生活經(jīng)驗
生活性一直就是小學品德課程的基本特性,源于兒童生活,高于兒童生活,進而引領兒童生活即是小學品德課程的基本原則和目標。道德與法治課程亦是如此,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是根本的教育前提?!肚嗌倌攴ㄖ未缶V》也明確指出:“使青少年了解、掌握個人成長和參與社會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識和制度、明晰行為規(guī)則,自覺尊法、守法;規(guī)范行為習慣,培育法治觀念,增強青少年依法規(guī)范自身行為、分辨是非、運用法律方法維護自身權益、通過法律途徑參與國家和社會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尤其是進行法治教育時,教師必須重視依托并激活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而不是生搬硬套或另行補充。只要兒童的生活中涉及法治問題,就可以適時進行相應的法治教育,促進其良好品德的養(yǎng)成。
以交通法規(guī)教育為例,當我們與學生探討上學、放學的安全問題時就可以引導兒童了解交通法規(guī),培養(yǎng)其自覺守法的意識和習慣;在我們與學生交流上網(wǎng)經(jīng)驗時,就可以滲透網(wǎng)絡道德、保護公民隱私權等相關法律常識,在引導學生健康上網(wǎng)的同時,理解相關法律知識,逐漸理解尊法、守法的重要意義,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兒童獲得的教育是自然的、完整的、相互銜接的,而不是碎片化的、割裂的,他們在探索自身的實際生活問題過程中,于無形中獲得了品德的發(fā)展和法治意識的提升。
2.準確定位目標才能更加貼近兒童
準確定位教育目標是加強教育實效的關鍵前提。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意識、習慣和素養(yǎng)是其教育旨歸。另外,隨著兒童年齡和知識的增長,意識的提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育目標層次和內容范疇也應做出相應調整。對此,課程標準和《法治教育大綱》都有具體、明確的層次劃分和內容說明。
比如,同為“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教育內容,小學低、中高年級具體要求的區(qū)別如下表:
課程標準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
1-2年級 健康、安全地生活:
9.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和安全標志,遵守交通規(guī)則…… 初步建立規(guī)則意識,初步理解遵守規(guī)則的意義與要求;
了解基本交通規(guī)則。
3-6年級 我們的社區(qū)生活:
5.知道有關的交通常識,自學遵守交通法規(guī),注意安全。 進一步樹立規(guī)則意識,遵守公共生活規(guī)則;
初步了解……道路交通……等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規(guī)則。
基于此,小學低年級應將教育重點定位于“了解交通安全知識,保障生命安全”的層面,一方面更符合課程標準在低年段針對此內容的目標要求,適應低年段兒童的實際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為其步入中高年級后,進一步深入研究和體驗規(guī)則的價值與意義,形成遵守規(guī)則的認知與習慣打好基礎。而中高年級則需要從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和遵紀守法習慣培養(yǎng)的角度著力,內容方面也可以結合具體案例,配合相關交通法規(guī)的要求,通過辨析、討論等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知法、守法、用法。
對于一些具體的法治教育內容,老師們往往會困惑,法律條文生硬、艱深,小孩子很難“學得懂”。其實很多無效的教育往往不是孩子懂不了,而是我們的傳遞方式無法讓孩子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既要遵循道德教育的普遍規(guī)律,體現(xiàn)法治教育的特點,更應適應中小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積極倡導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的方式,采用通俗生動的語言、鮮活典型的事例,增強教育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從而提高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例如,我們教育低年級兒童要遵守學校和班級的規(guī)范,通常情況下,老師會講:“聽到上課鈴聲就要做好上課準備,不能遲到,不能在外面磨蹭……”感覺這樣已經(jīng)非常具體明晰了,其實這些對小孩子來講依然是“概念”。更加具體和有效的方式應該是在此基礎上幫助他們理解違反規(guī)則的后果是什么,讓他們知道違反規(guī)則會對自己和他人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為此自己應該受到相應的處罰等。同樣,在家里違反規(guī)則要受到家長的懲罰,違反國家的法律則會受到法律的懲處……如此種種,通過多樣化的方式予以呈現(xiàn),將艱深的道理用生動的形式外化出來,貼近兒童的興趣和接受習慣,他們自然會學得好,學得懂。
正如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所指出的:“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生活化、兒童化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學過生活,參與社會,學會做人,追求美好生活。這要求我們把握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融合”與“凸顯”,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引領兒童在生活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思辨中成長,“過有道德的生活”,從而完整地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目標。
1.“落小落實”,促成行為習慣與法治意識養(yǎng)成的融合與雙贏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钡掠暮诵氖桥囵B(yǎng)人的健康人格,培養(yǎng)健康人格應從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入手?!肚嗌倌攴ㄖ谓逃缶V》對青少年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表述也明確培養(yǎng)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就是要使其養(yǎng)成一種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進而內化為基本素養(yǎng)。遵循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將小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與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有效融合,是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教育落細、落小、落實的有效途徑。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滲透在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實踐活動中,二者有機融合,合二為一,達到教育雙贏。比如,一位教師執(zhí)教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的好習慣》之《我不拖拉》一課時,教學將至尾聲,教師出示了這樣一個思辨情境:“聰聰上學快遲到了,可是就在學校門前的十字路口,他遇到了紅燈。為了趕時間,他可以闖紅燈嗎?”
師生針對這一問題展開辨析和討論,最終得出結論:珍惜時間不拖拉是好習慣,但是也要以遵守法律法規(guī)為前提;兩者并不相悖,遵紀守法本身就是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在這一過程中,師生通過深度的、高層次的思辨和討論,進一步豐富了對“不拖拉”這一好習慣的理解,更在潛移默化中清晰了遵紀守法的內涵,領會了道德與法治的關系。而這一過程也啟發(fā)我們:培養(yǎng)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就是要提高他們的個人修養(yǎng)與素質,成為合格公民,這也是法治社會的特征之一。
2.“親歷體驗”,促成兒童生活經(jīng)驗的形成與提升
道德與法治課程屬于經(jīng)驗課程、活動課程,立足于兒童在活動中獲得經(jīng)驗和形成體驗。因此,教師應力圖通過各種兒童親身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努力開辟一條通向兒童生活的渠道,使他們在學習與生活的內在聯(lián)系中獲得整體發(fā)展。對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中也有相關建議:“要更多采取實踐式、體驗式、參與式等教學方式……注重內容的鮮活,注重學生的參與、互動、思辨,創(chuàng)新形式,切實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 同時,探究學習、體驗學習更是品德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和有效實施途徑。通過有趣、有益、有效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參與過程中促進生活經(jīng)驗的形成和提升。
在體驗過程中,學生的切身感受與知識技能的關聯(lián)非常關鍵。教師要善于幫助學生建立這種關聯(lián),協(xié)助學生收集并感悟體驗。在這一過程中,基于兒童經(jīng)驗的活動指導和問題引領非常重要。例如,教師在教學“風兒輕輕吹”(一年級下冊第5課)一課時,針對風的認識和發(fā)現(xiàn),引導課堂上的孩子說出各種生活經(jīng)驗:紅旗飄、樹葉搖、頭巾展……此時,如何引導學生獲得更深層的認知?體驗活動便是最合適和有效的途徑。于是,教師領著學生走進大自然體驗風的特性,并為此進行了精心設計。
教師向學生提供體驗道具和材料:風車、飄帶、彩旗等;設計體驗方式:分組活動;提出體驗要求:新感受、新發(fā)現(xiàn)。同時,教師適時進行體驗指導:當學生拿著風車跑的時候,老師特意帶他迎風和逆風跑,啟發(fā)學生說說對比后的發(fā)現(xiàn);當學生舉起飄帶不知所措時,老師耐心指導他觀察有風和無風、風大和風小的狀態(tài)下飄帶的樣子,然后想想為什么……引導學生在體驗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引發(fā)思考和探究。通過這種有意義的體驗活動,學生在活動中的情意狀態(tài),活動后的認知等都獲得了相應的發(fā)展。有趣、有益的體驗活動引領著兒童親歷、切己地學習,也只有在這種切身的體驗和思考、感悟過程中,兒童才可能真正獲得追求美好生活的力量。
3.“思辨判斷”,找準道德與法治的最佳融合點
“道德兩難問題”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運用于道德教育實踐的重要方法,也是促進人的道德認知真正形成與深入發(fā)展的有效途徑。道德與法治教育中,存在許多“兩難”情境。我們要善于挖掘并運用關鍵點,引導兒童在“兩難”中意識到生活現(xiàn)象的復雜性,道德認知的多元化,從而發(fā)展兒童的批判性思維,避免思考的表面化和思維的單一化甚至絕對化。
道德教育中有許多涉及“怎樣做好事”的內容。做好事本身是道德問題,但方式不當又會與法律法規(guī)相違背,這就涉及法治教育。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找到兩者的結合點和沖突點,并設計相應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進而得出“兩全”的結論或產(chǎn)生合理的取舍,這樣的過程必將在培養(yǎng)學生法律精神的同時,促進其道德發(fā)展。
比如,針對工廠違法排放廢氣危害環(huán)境的現(xiàn)實問題,相關法律有明確的行為界定和違法處罰規(guī)定,此時,我們就可以拋給學生一個兩難情境:作為個人該不該管,能不能管?該怎么管?這一連串問題其實就是道德與法治融合的點。在與學生共同探討的過程中,我們將其中的法律精神提出來,并找到道德層面的關鍵概念,讓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與法律相悖和契合的點分別是什么,然后分析、討論、辯論、解決——好事要做,但是個體沒有執(zhí)法權,要通過合法手段把好事做好。在基于道德兩難問題的思辨和決斷的過程中,兒童需要融合廣泛的知識、技能、經(jīng)驗、感受,需要深入理解生活意涵,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進而做出合理的判斷和道德的選擇。
有效融合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需要緊密貼合兒童生活,符合兒童特點,有趣且有深度的討論;需要兒童在切身體驗和感悟中獲得能夠身體力行的行為策略;需要在兩難沖突中的思辨、判斷后形成的基于道德準則的決斷和行動……通過各種符合教理和法理的方式,將道德與法治教育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高德勝.法律教育與德育課程[J].課程.教材.教法,2016(2):68-73.
責任編輯 毛偉娜